第五百六十九章 力劝天子(上)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次日天不亮,范宁便上朝了,今天他参加了朝会。
今天朝会的内容是裁减宫女,其实也很正常,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也同样是一朝宫女。
这一点,宋朝比唐朝做得好,会定期释放宫女,使大量年轻宫女还能回乡及时嫁人。
很少会出现‘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景象。
最后由曹太后批准,裁减四百三十三名宫女,尽管释放回乡。
这时,枢密副使陈升之出列奏道:“陛下,太后,微臣有本奏!”
曹太后缓缓道:“陈副使请说!”
“微臣认为,既然海外土地兹多,朝廷无法尽用,完全可以售之与民,聚民财开阡陌,输粮食、矿物还朝,利国且利民,臣闻知政堂担心诸多,臣以为大可不必,只要律法有序,制度严明,完全可以规避不利,微臣恳请朝廷早日规划此事,勿因畏难而不顾。”
开封府知事王珪也出列道:“最近海外土地之事,民意沸腾,开封府每日受理各种询问繁多,微臣也希望知政堂早日拿出章程,平息民意。”
知谏院李唯臻也出列道:“这几日,谏院每日收集民书数百封,皆是恳请朝廷放开海外地禁,准许百姓赴海外购地置产。”
范宁没有多言,他知道各大权贵都在背后推动此事了,反对最激烈的韩琦也沉默不语,说明他承受的压力极大,不再明确反对了,而把这个球踢给了曹太后。
片刻,曹太后问天子赵顼,“官家以为如何?”
赵顼沉吟一下道:“可以商榷!”
曹太后便点点头,朗声道:“韩相公何在?”
韩琦连忙出列,“微臣在!”
曹太后淡淡道:“既然民之所望,知政堂也应该尽快制定规矩方圆,该定律法则增定,该考虑资格则尽快考虑,总之,这件事知政堂必须尽快做起来,如果不行,那也得拿出确切的理由和依据。”
“微臣遵太后懿旨!”
曹太后点点头,“没有别的事情,就散朝!”
百官散了朝,韩绛快步走到范宁身旁,笑道:“经略使有没有时间去一趟知政堂?”
范宁点点头,“下午吧!上午要见官家,已经定好了。”
“那好,我们下午见!”
韩绛拱拱手,快步走了。
这时,一名宦官上前施礼道:“官家在内宫等候经略使,请随我来!”
目前赵顼还没有独立执政,主要精力还在读书学习之中,他的读书之地在内宫劝学殿,也就是从前仁宗皇帝的内书房,他母亲高滔滔接见大臣的麒麟殿,董太后改在慈安殿接见大臣,麒麟殿便改名劝学殿,给赵顼读书学习。
范宁来到了麒麟殿,见到了正在书房内审阅奏折的赵顼,他审阅的奏折只是曹太后有选择性转给他的一部分,很多朝务他有旁观权和建议权,但没有决策权。
重大朝务他批示了不算,只有曹太后批示后才能执行。
不过赵顼并没有怨言,他在耐心等待自己二十岁的到来。
此时的赵顼已经没有前几天那样悲痛,他稍稍从母后病逝的悲痛中走出来,只是他显得比从前更加沉静。
范宁躬身行一礼,“微臣范宁参见陛下!”
“范爱卿,请坐!”
“谢陛下!”
范宁在赵顼下首坐下,一名宫女给他们上了茶。
赵顼忧心忡忡道:“前些天王安石要求在十县试行青苗法和保甲法,朕批准了,皇祖母也同意了,但知政堂却投了六张反对票,仅蔡襄一人同意,着实出乎朕的意料,范爱卿怎么看?”
范宁沉思一下道:“陛下,王安石曾经在应天府推行青苗法和保甲法,当时微臣是知府,所以微臣在这件事有发言权,王安石推行变法的本意是均贫富,以富济贫,用保甲法把贫富绑在一起,推行青苗钱,让富户替贫户担保,一富担保十贫,一旦贫户还不起青苗钱,那就由富户偿还,这样可以缓和因土地兼并带来的贫民流离失所的矛盾,实际上是把应由朝廷来承担的责任交给了富人,这一点陛下能理解吗?”
赵顼点点头,“王安石也给朕说过了,富人不能为富不仁,应该适当救济穷人。”
“我给陛下说两件事,说完了以后,陛下大概就能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
“范爱卿请说!”
“先说一件十几年前往事,那时微臣还在县学读书,王安石在鄞县当知县,受王安石的邀请,我带着一群师弟去鄞县游学,时值阳春三月,正是春耕之时,那时也是王安石在鄞县推行青苗法的第三年。”
范宁便将当年在鄞县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赵顼听得很惊奇,这简直像个传奇故事一样,范宁微微笑道:“这第一次青苗法实施,陛下觉得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朕觉得青苗法还是应该由官府实施比较好,不能交给民间钱铺。”
“那微臣再给陛下讲第二件事,这件事陛下也曾参与,几年前微臣在应天府出任知府,陛下在应天府主持军队变法,当时陛下支持王安石在应天府实施保甲法,有一次微臣从恽州赶回来,路过应天府虞城县,在路边茶棚发现官差拘捕了一名员外,他是一名都保正,百姓去县衙告他,说他擅自收钱,每户收一贯钱,我就问他,为什么要向百姓收钱?他说保衙要开支。”
“什么保衙?”
赵顼打断了范宁的叙述,惊讶问道:“保甲法中没有要设立什么保衙啊!”
“是他们自己设的官衙,相当于从前的里正,他们要替官府做事,就需要招人,尤其要招一些百姓害怕的无赖泼皮,招了人就要有地方,自然就要有开支了,按理,这些开支应该县衙来承担,但县衙没钱,不肯承担,让他们自己想办法,他们只能向百姓摊派,保衙就出现了,事后微臣派人去应天府各县调查,只要设立了都保正,都有保衙,都向百姓摊派钱粮,无一例外。”
“那为什么官府要抓他?”
“陛下猜一猜原因,大家都摊派了钱粮,为什么别的都保正不抓,偏偏抓他?”
赵顼摇摇头,“朕猜不到!”
“原本微臣也猜不到,后来这个罗员外被放出来,仔细盘问后才知道,因为别的保衙都要向县衙上缴五成的钱粮,而这个罗员外却把摊派的三百贯钱自己独吞了,令县衙震怒,所以才抓他。”
赵顼听得目瞪口呆,“怎么会这样?”
范宁语重心长道:“陛下,大宋立国以来,各县县衙都破败不堪,因为县衙无钱维修,县衙的平时开支和县官文吏的俸禄都是朝廷拨付,县令普遍比较清贫,经过百年不断完善,大宋的制度已经很严密,很难有空子钻,朝廷也体恤县衙清贫,所以各县能从租赁官田和官宅中得到一些补贴,使县令也能养得起幕僚手下,多少有点小油水,可一旦变法,就意味着百年的制度要被打破,保甲法就变成县衙通过各地保衙盘剥百姓的一种手段,微臣说的罗员外事情就是典型,但这只是毛毛雨,和青苗法相比还真算不了什么?”
“青苗法怎么盘剥百姓?”赵顼问道。
“陛下,保甲法是盘剥底层百姓,而青苗法却是盘剥富户,官府以高利放贷,富户担保贫户,一旦贫户还不起,甚至贫户赖账不还,就必须由富户来还,富户就变成了一只只肥羊,任由官府宰杀,对于觅钱无路的县衙而言,这是制度让他们发财,他们会手软心慈吗?
陛下,知政堂坚决反对青苗法就是这个缘故,大家都在地方当过县官,体会很深,都能看到这个漏洞,一旦大宋的富户被消灭,大工坊造出的大量商品,谁来购买?投资大工坊的权贵也会纷纷破产,陛下,这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啊!”
赵顼脸色严峻,他毕竟才十八岁,在温室中长大,看不透这里面蕴藏的人性黑暗和巨大风险,但他又绝顶聪明,被范宁一说透,他便立刻醒悟过来。
他负手走了几步道:“但王安石在各地试验,都比较成功。”
“陛下,问题就在这里,每个人立场不同,王安石作为县令或者知府来实施,他本身不贪,不想捞钱,也不想损害富户的利益,那么青苗法就不会出问题,但天下六百多个州府,数千个县,每个官员都是王安石吗?”
赵顼叹了口气,“那变法就没有意义了?”
“微臣不明白,陛下为什么要想变法?朝廷财政持续改善,已经连续五年盈余,根本就不缺钱,粮食富裕,土地收益大大降低,权贵忙着兴办产业,对土地兴趣减弱,土地兼并得到了缓和,玉米推广,南瓜推广,底层百姓都吃得起饭,想找件事情做可谓轻而易举,微臣认为,海外开拓大大缓和了大宋的矛盾,实施变法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
赵顼默默点头,他能理解范宁的反对了。
次日天不亮,范宁便上朝了,今天他参加了朝会。
今天朝会的内容是裁减宫女,其实也很正常,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也同样是一朝宫女。
这一点,宋朝比唐朝做得好,会定期释放宫女,使大量年轻宫女还能回乡及时嫁人。
很少会出现‘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景象。
最后由曹太后批准,裁减四百三十三名宫女,尽管释放回乡。
这时,枢密副使陈升之出列奏道:“陛下,太后,微臣有本奏!”
曹太后缓缓道:“陈副使请说!”
“微臣认为,既然海外土地兹多,朝廷无法尽用,完全可以售之与民,聚民财开阡陌,输粮食、矿物还朝,利国且利民,臣闻知政堂担心诸多,臣以为大可不必,只要律法有序,制度严明,完全可以规避不利,微臣恳请朝廷早日规划此事,勿因畏难而不顾。”
开封府知事王珪也出列道:“最近海外土地之事,民意沸腾,开封府每日受理各种询问繁多,微臣也希望知政堂早日拿出章程,平息民意。”
知谏院李唯臻也出列道:“这几日,谏院每日收集民书数百封,皆是恳请朝廷放开海外地禁,准许百姓赴海外购地置产。”
范宁没有多言,他知道各大权贵都在背后推动此事了,反对最激烈的韩琦也沉默不语,说明他承受的压力极大,不再明确反对了,而把这个球踢给了曹太后。
片刻,曹太后问天子赵顼,“官家以为如何?”
赵顼沉吟一下道:“可以商榷!”
曹太后便点点头,朗声道:“韩相公何在?”
韩琦连忙出列,“微臣在!”
曹太后淡淡道:“既然民之所望,知政堂也应该尽快制定规矩方圆,该定律法则增定,该考虑资格则尽快考虑,总之,这件事知政堂必须尽快做起来,如果不行,那也得拿出确切的理由和依据。”
“微臣遵太后懿旨!”
曹太后点点头,“没有别的事情,就散朝!”
百官散了朝,韩绛快步走到范宁身旁,笑道:“经略使有没有时间去一趟知政堂?”
范宁点点头,“下午吧!上午要见官家,已经定好了。”
“那好,我们下午见!”
韩绛拱拱手,快步走了。
这时,一名宦官上前施礼道:“官家在内宫等候经略使,请随我来!”
目前赵顼还没有独立执政,主要精力还在读书学习之中,他的读书之地在内宫劝学殿,也就是从前仁宗皇帝的内书房,他母亲高滔滔接见大臣的麒麟殿,董太后改在慈安殿接见大臣,麒麟殿便改名劝学殿,给赵顼读书学习。
范宁来到了麒麟殿,见到了正在书房内审阅奏折的赵顼,他审阅的奏折只是曹太后有选择性转给他的一部分,很多朝务他有旁观权和建议权,但没有决策权。
重大朝务他批示了不算,只有曹太后批示后才能执行。
不过赵顼并没有怨言,他在耐心等待自己二十岁的到来。
此时的赵顼已经没有前几天那样悲痛,他稍稍从母后病逝的悲痛中走出来,只是他显得比从前更加沉静。
范宁躬身行一礼,“微臣范宁参见陛下!”
“范爱卿,请坐!”
“谢陛下!”
范宁在赵顼下首坐下,一名宫女给他们上了茶。
赵顼忧心忡忡道:“前些天王安石要求在十县试行青苗法和保甲法,朕批准了,皇祖母也同意了,但知政堂却投了六张反对票,仅蔡襄一人同意,着实出乎朕的意料,范爱卿怎么看?”
范宁沉思一下道:“陛下,王安石曾经在应天府推行青苗法和保甲法,当时微臣是知府,所以微臣在这件事有发言权,王安石推行变法的本意是均贫富,以富济贫,用保甲法把贫富绑在一起,推行青苗钱,让富户替贫户担保,一富担保十贫,一旦贫户还不起青苗钱,那就由富户偿还,这样可以缓和因土地兼并带来的贫民流离失所的矛盾,实际上是把应由朝廷来承担的责任交给了富人,这一点陛下能理解吗?”
赵顼点点头,“王安石也给朕说过了,富人不能为富不仁,应该适当救济穷人。”
“我给陛下说两件事,说完了以后,陛下大概就能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
“范爱卿请说!”
“先说一件十几年前往事,那时微臣还在县学读书,王安石在鄞县当知县,受王安石的邀请,我带着一群师弟去鄞县游学,时值阳春三月,正是春耕之时,那时也是王安石在鄞县推行青苗法的第三年。”
范宁便将当年在鄞县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赵顼听得很惊奇,这简直像个传奇故事一样,范宁微微笑道:“这第一次青苗法实施,陛下觉得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朕觉得青苗法还是应该由官府实施比较好,不能交给民间钱铺。”
“那微臣再给陛下讲第二件事,这件事陛下也曾参与,几年前微臣在应天府出任知府,陛下在应天府主持军队变法,当时陛下支持王安石在应天府实施保甲法,有一次微臣从恽州赶回来,路过应天府虞城县,在路边茶棚发现官差拘捕了一名员外,他是一名都保正,百姓去县衙告他,说他擅自收钱,每户收一贯钱,我就问他,为什么要向百姓收钱?他说保衙要开支。”
“什么保衙?”
赵顼打断了范宁的叙述,惊讶问道:“保甲法中没有要设立什么保衙啊!”
“是他们自己设的官衙,相当于从前的里正,他们要替官府做事,就需要招人,尤其要招一些百姓害怕的无赖泼皮,招了人就要有地方,自然就要有开支了,按理,这些开支应该县衙来承担,但县衙没钱,不肯承担,让他们自己想办法,他们只能向百姓摊派,保衙就出现了,事后微臣派人去应天府各县调查,只要设立了都保正,都有保衙,都向百姓摊派钱粮,无一例外。”
“那为什么官府要抓他?”
“陛下猜一猜原因,大家都摊派了钱粮,为什么别的都保正不抓,偏偏抓他?”
赵顼摇摇头,“朕猜不到!”
“原本微臣也猜不到,后来这个罗员外被放出来,仔细盘问后才知道,因为别的保衙都要向县衙上缴五成的钱粮,而这个罗员外却把摊派的三百贯钱自己独吞了,令县衙震怒,所以才抓他。”
赵顼听得目瞪口呆,“怎么会这样?”
范宁语重心长道:“陛下,大宋立国以来,各县县衙都破败不堪,因为县衙无钱维修,县衙的平时开支和县官文吏的俸禄都是朝廷拨付,县令普遍比较清贫,经过百年不断完善,大宋的制度已经很严密,很难有空子钻,朝廷也体恤县衙清贫,所以各县能从租赁官田和官宅中得到一些补贴,使县令也能养得起幕僚手下,多少有点小油水,可一旦变法,就意味着百年的制度要被打破,保甲法就变成县衙通过各地保衙盘剥百姓的一种手段,微臣说的罗员外事情就是典型,但这只是毛毛雨,和青苗法相比还真算不了什么?”
“青苗法怎么盘剥百姓?”赵顼问道。
“陛下,保甲法是盘剥底层百姓,而青苗法却是盘剥富户,官府以高利放贷,富户担保贫户,一旦贫户还不起,甚至贫户赖账不还,就必须由富户来还,富户就变成了一只只肥羊,任由官府宰杀,对于觅钱无路的县衙而言,这是制度让他们发财,他们会手软心慈吗?
陛下,知政堂坚决反对青苗法就是这个缘故,大家都在地方当过县官,体会很深,都能看到这个漏洞,一旦大宋的富户被消灭,大工坊造出的大量商品,谁来购买?投资大工坊的权贵也会纷纷破产,陛下,这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啊!”
赵顼脸色严峻,他毕竟才十八岁,在温室中长大,看不透这里面蕴藏的人性黑暗和巨大风险,但他又绝顶聪明,被范宁一说透,他便立刻醒悟过来。
他负手走了几步道:“但王安石在各地试验,都比较成功。”
“陛下,问题就在这里,每个人立场不同,王安石作为县令或者知府来实施,他本身不贪,不想捞钱,也不想损害富户的利益,那么青苗法就不会出问题,但天下六百多个州府,数千个县,每个官员都是王安石吗?”
赵顼叹了口气,“那变法就没有意义了?”
“微臣不明白,陛下为什么要想变法?朝廷财政持续改善,已经连续五年盈余,根本就不缺钱,粮食富裕,土地收益大大降低,权贵忙着兴办产业,对土地兴趣减弱,土地兼并得到了缓和,玉米推广,南瓜推广,底层百姓都吃得起饭,想找件事情做可谓轻而易举,微臣认为,海外开拓大大缓和了大宋的矛盾,实施变法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
赵顼默默点头,他能理解范宁的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