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拗相上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时隔九十三天,范宁终于返回了京城,此时已是十二月初,淮河以北结冰,他们最后一段旅程是乘坐马车回来。
一家人终于团聚,范真儿和范景都变得又黑又瘦,让他们的母亲心疼万分,晚饭时,一家人集体数落了范宁一顿。
范宁却满心欢喜,情绪丝毫不受影响,就在半个月前,曹秀给他诞下一子,这是他的第六个孩子,名字早就起好,纪念范宁的父亲,用舟的谐音,起名范周。
这下范宁有了四个儿子,范景、范楚、范琦、范周,按照范宁的想法,长子范景要去北岛继承王位,次子范楚读书留在大宋为官,范琦走商路,跟随明仁、明礼。
范周他还没有想好,不过他是曹家的外孙,不出意外,是走军方路线。
儿子多了,女儿就成了宝贝,吃饭的时候,左边坐一个范灵儿,右边坐一个范真儿,把父亲夹在中间,弄得众人哭笑不得。
吃罢晚饭,范宁坐在房间里慢慢翻阅报纸,有些重大事情吃饭时就知道了,像欧阳倩的父亲欧阳修出任参知政事。
说起来,欧阳修还得感谢范宁这个女婿,范宁在安排人制作望眼镜时,顺便做了一副高度数眼镜,极大解决了欧阳修的近视问题。
事实上,眼镜最早元朝就有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记载,明朝仇英的《南都繁会图》中,满大街都是戴眼镜的人。
还有一件重大事件是宋辽两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冲突。
范宁正拿着报纸细看这次冲突的记录。
事情发生在九月中旬,辽国驻宋朝使臣向朝廷提出,索要西夏羊百万头,理由是西夏向辽国借债未还,需要用这批羊来抵债,自然被宋朝一口回绝。
辽帝耶律洪基恼羞成怒,命令西京大同府一万驻军袭击榆林县,企图夺走宋军囤积在榆林县的粮食,双方发生激烈交战,宋军阵亡三千余人,守住了榆林县,辽军也丢下了近三千具尸体,撤回西京。
这次交战事实上已经撕毁了停战协议,停战协议第三条写得很清楚,宋辽双方无论在任何地点,只要发生五百人规模以上的冲突,停战协议即告失效。
只是双方都没有明确这一点,似乎在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许是冬天来了,冰雪把大家的情绪都掩盖起来。
这时,阿雅走到门口道:“官人,门外有客人拜访。”
范宁一怔,自己今天刚回来,就有人拜访吗?
“是谁?”
阿雅把一张拜帖递给了范宁,尚书左仆射王安石。
王安石来拜访自己,着实有点出乎范宁的意料,他想了想道:“请他到我外书房稍候!”
“官人,外书房很冷,暖和起来恐怕要很长时间。”
“那....那就请他去贵客堂。”
范宁想了想又道:“让景儿去请他进来。”
范景虽然才十二岁,但很懂事知礼,深得众人的夸赞,范宁让长子去迎接客人,也算是给足了王安石面子。
王安石确实是不请自来,他心中很焦急,有几个变法始终在朝中通不过,不说太后那一关,就算知政堂内部也通不过。
范宁不在,知政堂六人,富弼、王安石、韩绛、司马光、曾公亮、欧阳修,三次表决都是三比二失利,韩绛投弃权票,富弼、司马光和欧阳修三票对王安石和曾公亮。
现在范宁回来了,如果能把他说服,加上欧阳修是范宁的岳父,那么局面就扭转过来了。
王安石心里明白,范宁和富弼、司马光还不太一样,富弼和司马光是保守派,而范宁是改良派,欧阳修也受女婿的影响,转变为改良派。
虽然自己的改革派和改良派有所不同,但只要能谈得好,相信也能求同存异。
更何况,自己和范宁的渊源很深,从前是好友,后来又是同僚,王安石希望今晚的拜访能够有所斩获。
这时,从府内走出一名少年,躬身向王安石行一礼,“小侄范景参见王相公!”
王安石一怔,“你是......”
“家父范致远,特让小侄请王相公进府。”
致远是范宁的表字,还是当年宋仁宗赐给他,但很少使用,范景不能直接称父亲名讳,所以用表字来代称。
王安石心中感慨万分,竟然是范宁的儿子,小小年纪就能代父迎接客人了。
他连忙点点头,“原来是贤侄,真是不好意思,打扰你父亲休息了。”
“哪里!父亲要更衣,不能亲自出府迎接,还请王相公见谅。”
“不错!你父亲生了个好儿子。”
“谢相公夸奖,王相公请随我来。”
范景挑着灯笼在前面引路,王安石又忍不住问道:“贤侄多大了?”
“回禀相公,小侄十二岁了!”
王安石点点头,若再大几岁,自己一定要和范宁结这个亲,可惜他的小女儿已经许给了今年的新科进士蔡卞。
片刻,两人来到贵客堂,范宁亲自在堂前等候,他上前歉然笑道:“不知兄长前来,小弟失礼了。”
“哎!是我不请自来,贤弟鞍马劳顿,我却打扰休息,是我失礼了。”
“既然来了,就不必客气,兄长请堂上就坐。”
范宁又对儿子道:“去读书吧!”
“孩儿告辞!”
范景又向王安石深深行一礼,这才转身离去。
王安石一直望着他背影消失,捋须感慨道:“才十二岁就如此知书懂礼,颇有大家风范,贤弟生了个好儿子啊!”
范宁微微一笑,“我还以为兄长会感慨时光如流水而逝。”
王安石一怔,顿时哈哈大笑,两人上堂分宾主落座,有使女上堂献了茶。
王安石叹息一声感慨道:“当年我在鄞县为县令,贤弟还是县学学生,带一帮同窗来鄞县,一转眼就二十年过去了,时光真的是如流水而逝。”
“兄长才五十岁吧!正当壮年,正是大展宏图之时。”
王安石苦笑一声,“各方利益牵扯太大,有富弼、司马光之流掣肘,令我寸步难行,空有一腔报国之心,我却无法施展自己的志向。”
范宁喝了口茶淡淡道:“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当年富相公和我堂祖父共推庆历新政,他也是希望大宋能革新奋发,为何现在却成了保守派,这里面的原因兄长考虑过吗?”
“人的思想是会变的。”
王安石目光锐利地盯着范宁,“当年你教我如何变法,告诉我变法的本质是分饼,在鄞县你支持我实施青苗法,但现在你却坚决反对青苗法,这难道不是你的变化吗?”
范宁摇了摇头,“青苗法的本意是为解决青黄不接时,农民买种子借高利贷的沉重负担,本意是很好,这个出发点我赞成,但我反对具体的方式方法,当年在鄞县我就不赞成兄长的一刀切做法。”
“那你说青苗法该怎么做?”
“如果是我推行青苗法,我会成立一个直属于户部的官方钱铺,铺到每个县去,朝廷规定借钱利息,钱铺低利息借钱给农民,不需要担保人,农民用自己的土地作抵押......”
“等等!”
王安石打断范宁的话,“你说的是有土地抵押,如果他没有土地呢?”
“没有土地他就是佃户了,佃户有困难不应该是他的东家来解决吗?如果东家也没有钱,那就是东家用土地抵押借钱买种子,而决不能由保甲中的富户来担保。”
范宁不给王安石反驳的机会,又继续道:“如果现在要推行青苗法依旧可以,但保甲法已经被民兵法取代,保甲法不可能再实施,如果兄长用我的思路来推行青苗法,我负责说服太后和富相公他们支持。”
王安石半晌叹口气道:“现在种地不赚钱,大家都去城内工坊做工,乡下佃农很难招募,乡绅地主对佃农都千哄万哄,地租很低,青苗法已经没有实施的基础了,有了民兵法,免役法和保甲法我也只能放弃。”
范宁又笑道:“其实兄长推行的几个变法我也比较支持,像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控制,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确定土地肥瘠,还有将兵法,我们早就实施了,还有兴办太学等等,这些我都支持,但有一些变法,我还是希望兄长慎重,青苗法和保甲法就不说了,均输法我也不赞成,这里面操纵利益的空间实在太大,上上下下数十万人,必须每个官员胥吏都是清官良吏,均输法才能利国利民,但这可能吗?”
王安石今天不是想和范宁争论均输法,他今天是为一个专门的事情而来。
沉思片刻道:“我想变法大宋的教育方式,改变天下学生只为科举而读书,学而无用,我希望能学以致用,但朝廷反对很厉害,很多大学士都骂我轻儒,在知政堂三次表决都没有能通过,我希望能获得贤弟的支持。”
范宁正好在北岛改革教育,他顿时有了强烈的兴趣,笑道:“兄长不妨详细说一说,怎么个改法,我愿洗耳恭听。”
王安石见范宁有兴趣,顿时精神一振,连忙道:“首先我想从学校的设置实施变法.........”
时隔九十三天,范宁终于返回了京城,此时已是十二月初,淮河以北结冰,他们最后一段旅程是乘坐马车回来。
一家人终于团聚,范真儿和范景都变得又黑又瘦,让他们的母亲心疼万分,晚饭时,一家人集体数落了范宁一顿。
范宁却满心欢喜,情绪丝毫不受影响,就在半个月前,曹秀给他诞下一子,这是他的第六个孩子,名字早就起好,纪念范宁的父亲,用舟的谐音,起名范周。
这下范宁有了四个儿子,范景、范楚、范琦、范周,按照范宁的想法,长子范景要去北岛继承王位,次子范楚读书留在大宋为官,范琦走商路,跟随明仁、明礼。
范周他还没有想好,不过他是曹家的外孙,不出意外,是走军方路线。
儿子多了,女儿就成了宝贝,吃饭的时候,左边坐一个范灵儿,右边坐一个范真儿,把父亲夹在中间,弄得众人哭笑不得。
吃罢晚饭,范宁坐在房间里慢慢翻阅报纸,有些重大事情吃饭时就知道了,像欧阳倩的父亲欧阳修出任参知政事。
说起来,欧阳修还得感谢范宁这个女婿,范宁在安排人制作望眼镜时,顺便做了一副高度数眼镜,极大解决了欧阳修的近视问题。
事实上,眼镜最早元朝就有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记载,明朝仇英的《南都繁会图》中,满大街都是戴眼镜的人。
还有一件重大事件是宋辽两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冲突。
范宁正拿着报纸细看这次冲突的记录。
事情发生在九月中旬,辽国驻宋朝使臣向朝廷提出,索要西夏羊百万头,理由是西夏向辽国借债未还,需要用这批羊来抵债,自然被宋朝一口回绝。
辽帝耶律洪基恼羞成怒,命令西京大同府一万驻军袭击榆林县,企图夺走宋军囤积在榆林县的粮食,双方发生激烈交战,宋军阵亡三千余人,守住了榆林县,辽军也丢下了近三千具尸体,撤回西京。
这次交战事实上已经撕毁了停战协议,停战协议第三条写得很清楚,宋辽双方无论在任何地点,只要发生五百人规模以上的冲突,停战协议即告失效。
只是双方都没有明确这一点,似乎在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许是冬天来了,冰雪把大家的情绪都掩盖起来。
这时,阿雅走到门口道:“官人,门外有客人拜访。”
范宁一怔,自己今天刚回来,就有人拜访吗?
“是谁?”
阿雅把一张拜帖递给了范宁,尚书左仆射王安石。
王安石来拜访自己,着实有点出乎范宁的意料,他想了想道:“请他到我外书房稍候!”
“官人,外书房很冷,暖和起来恐怕要很长时间。”
“那....那就请他去贵客堂。”
范宁想了想又道:“让景儿去请他进来。”
范景虽然才十二岁,但很懂事知礼,深得众人的夸赞,范宁让长子去迎接客人,也算是给足了王安石面子。
王安石确实是不请自来,他心中很焦急,有几个变法始终在朝中通不过,不说太后那一关,就算知政堂内部也通不过。
范宁不在,知政堂六人,富弼、王安石、韩绛、司马光、曾公亮、欧阳修,三次表决都是三比二失利,韩绛投弃权票,富弼、司马光和欧阳修三票对王安石和曾公亮。
现在范宁回来了,如果能把他说服,加上欧阳修是范宁的岳父,那么局面就扭转过来了。
王安石心里明白,范宁和富弼、司马光还不太一样,富弼和司马光是保守派,而范宁是改良派,欧阳修也受女婿的影响,转变为改良派。
虽然自己的改革派和改良派有所不同,但只要能谈得好,相信也能求同存异。
更何况,自己和范宁的渊源很深,从前是好友,后来又是同僚,王安石希望今晚的拜访能够有所斩获。
这时,从府内走出一名少年,躬身向王安石行一礼,“小侄范景参见王相公!”
王安石一怔,“你是......”
“家父范致远,特让小侄请王相公进府。”
致远是范宁的表字,还是当年宋仁宗赐给他,但很少使用,范景不能直接称父亲名讳,所以用表字来代称。
王安石心中感慨万分,竟然是范宁的儿子,小小年纪就能代父迎接客人了。
他连忙点点头,“原来是贤侄,真是不好意思,打扰你父亲休息了。”
“哪里!父亲要更衣,不能亲自出府迎接,还请王相公见谅。”
“不错!你父亲生了个好儿子。”
“谢相公夸奖,王相公请随我来。”
范景挑着灯笼在前面引路,王安石又忍不住问道:“贤侄多大了?”
“回禀相公,小侄十二岁了!”
王安石点点头,若再大几岁,自己一定要和范宁结这个亲,可惜他的小女儿已经许给了今年的新科进士蔡卞。
片刻,两人来到贵客堂,范宁亲自在堂前等候,他上前歉然笑道:“不知兄长前来,小弟失礼了。”
“哎!是我不请自来,贤弟鞍马劳顿,我却打扰休息,是我失礼了。”
“既然来了,就不必客气,兄长请堂上就坐。”
范宁又对儿子道:“去读书吧!”
“孩儿告辞!”
范景又向王安石深深行一礼,这才转身离去。
王安石一直望着他背影消失,捋须感慨道:“才十二岁就如此知书懂礼,颇有大家风范,贤弟生了个好儿子啊!”
范宁微微一笑,“我还以为兄长会感慨时光如流水而逝。”
王安石一怔,顿时哈哈大笑,两人上堂分宾主落座,有使女上堂献了茶。
王安石叹息一声感慨道:“当年我在鄞县为县令,贤弟还是县学学生,带一帮同窗来鄞县,一转眼就二十年过去了,时光真的是如流水而逝。”
“兄长才五十岁吧!正当壮年,正是大展宏图之时。”
王安石苦笑一声,“各方利益牵扯太大,有富弼、司马光之流掣肘,令我寸步难行,空有一腔报国之心,我却无法施展自己的志向。”
范宁喝了口茶淡淡道:“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当年富相公和我堂祖父共推庆历新政,他也是希望大宋能革新奋发,为何现在却成了保守派,这里面的原因兄长考虑过吗?”
“人的思想是会变的。”
王安石目光锐利地盯着范宁,“当年你教我如何变法,告诉我变法的本质是分饼,在鄞县你支持我实施青苗法,但现在你却坚决反对青苗法,这难道不是你的变化吗?”
范宁摇了摇头,“青苗法的本意是为解决青黄不接时,农民买种子借高利贷的沉重负担,本意是很好,这个出发点我赞成,但我反对具体的方式方法,当年在鄞县我就不赞成兄长的一刀切做法。”
“那你说青苗法该怎么做?”
“如果是我推行青苗法,我会成立一个直属于户部的官方钱铺,铺到每个县去,朝廷规定借钱利息,钱铺低利息借钱给农民,不需要担保人,农民用自己的土地作抵押......”
“等等!”
王安石打断范宁的话,“你说的是有土地抵押,如果他没有土地呢?”
“没有土地他就是佃户了,佃户有困难不应该是他的东家来解决吗?如果东家也没有钱,那就是东家用土地抵押借钱买种子,而决不能由保甲中的富户来担保。”
范宁不给王安石反驳的机会,又继续道:“如果现在要推行青苗法依旧可以,但保甲法已经被民兵法取代,保甲法不可能再实施,如果兄长用我的思路来推行青苗法,我负责说服太后和富相公他们支持。”
王安石半晌叹口气道:“现在种地不赚钱,大家都去城内工坊做工,乡下佃农很难招募,乡绅地主对佃农都千哄万哄,地租很低,青苗法已经没有实施的基础了,有了民兵法,免役法和保甲法我也只能放弃。”
范宁又笑道:“其实兄长推行的几个变法我也比较支持,像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控制,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确定土地肥瘠,还有将兵法,我们早就实施了,还有兴办太学等等,这些我都支持,但有一些变法,我还是希望兄长慎重,青苗法和保甲法就不说了,均输法我也不赞成,这里面操纵利益的空间实在太大,上上下下数十万人,必须每个官员胥吏都是清官良吏,均输法才能利国利民,但这可能吗?”
王安石今天不是想和范宁争论均输法,他今天是为一个专门的事情而来。
沉思片刻道:“我想变法大宋的教育方式,改变天下学生只为科举而读书,学而无用,我希望能学以致用,但朝廷反对很厉害,很多大学士都骂我轻儒,在知政堂三次表决都没有能通过,我希望能获得贤弟的支持。”
范宁正好在北岛改革教育,他顿时有了强烈的兴趣,笑道:“兄长不妨详细说一说,怎么个改法,我愿洗耳恭听。”
王安石见范宁有兴趣,顿时精神一振,连忙道:“首先我想从学校的设置实施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