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仿佛即将投入一场战斗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运河里的一艘大船,船头挂着一盏硕大的纱罩灯,船上分列着身穿号衣的兵勇,远远看去,即知乃是一艘官船。这艘船不惟日夜兼程,且行速要比其他船只快了许多。即便如此,主人还是不断催促,巴不得喘息间就能到达苏州。
船上的主人,穿的倒是一袭布衣,头戴方巾。他除了偶尔到甲板上活动一下筋骨,与身穿皂衣的仆从谈笑一两句,白天黑夜,都把自己关在舱间里,时而奋笔疾书;时而蹙眉沉思。
“海安,那些贺礼、程仪,都退净了吗?”他问进来续茶的仆人。
“老爷,都退回去了。”被唤作海安的仆人答。
一个多月前,皇上下旨,任命海瑞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军务,巡抚应天、苏州、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天平、宁国、安庆、池州十府及广德直隶州,简称应天巡抚,亦泛称江南巡抚。海瑞对这个职务很是满意,立即到京领凭,再调头南返。
依官场旧例,得知海瑞出抚江南,籍贯在这十府的官员纷纷送来了礼品贺金。海瑞忙在宅门贴出告示:“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他拒绝接收贺礼,并命海安把已送的礼品一一退还,不得例外。随后,海瑞便集中精力思忖治理江南之计,在船上也无暇他顾。适才,他已把包括应兴应革、接送迎往,事无巨细共三十六款的《督抚条约》起草完毕,见海安悄然进来,想起来贺金之事,便顺嘴问了问。
海安刚要退出,海瑞叫住他:“老爷我不过是举子出身,由死囚而寺丞、由寺丞而通政,两年间跃升巡抚江南的封疆大吏,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他捋了捋已然花白的胡须,“是以老爷我要舍身报答朝廷,干出个样子出来,也要那些人看看,我海瑞不是光会耍嘴皮子的人!”他拿起刚拟好的《督抚条约》文稿,“你把这文牍收好,记住,一到巡抚衙门,就交付刊印,颁发十一府州,并广为张贴,要百姓周知,以便检举违例者。”
“嘿嘿,老爷的名气就把人给震住了呢!”海安道,“小的一路听人说,得知老爷巡抚江南,府县的一些官员,纷纷辞职了呢!”
“哼,他们是屁股上有屎,不敢见人,躲了!”海瑞冷笑说。
海安又说:“老爷,听运河的客商说,江南的富豪大户,闻听老爷要去,纷纷把红色的大门改漆成黑色的呢!连差派到苏州督办织造的太监,也赶紧减了车马随从哩!”
两年的京官生涯,海瑞实在太孤独了,是以常常拉住仆从海安说个没完,也不管他是否听得懂,此时他感慨道:“太祖皇帝圣训说,礼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官员出行的车马随从、官民住宅服饰,都有详细规定;可时至今日,纲纪废弛,奢靡成风,违例越分不以为耻,甚或可炫耀于人!老爷我治江南,就是要除积弊,复太祖之成法,不循常,不变旧!江南缙绅闻知老爷我的治吴方略,方幡然醒悟,知昨日之非,是以仓皇改过嘞!”他指着海安手中的《督抚条约》,“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老爷我的第一把火,就是要狠杀江南官场的奢靡之风!务必尚俭朴,知节约!”
海安壮了壮胆,说:“老爷,咱们出京时,用船夫、杂役三十多人,德州以下又增加不少,少说也超过百人了,这咋回事啊?”
“用夫百余,均是照朝廷规制,分所应当。”海瑞解释,“这是朝廷重巡抚的威仪所定。有了威仪,官民懔然,用人行政方可顺畅。”
海安面露喜色:“这么说,老爷做了抚台,往后鸡鸭鱼肉都可吃得上了!”
海瑞笑道:“不能这么说;但也可以这么说。不过,说了你也未必懂。”海瑞又指了指海安手里的文稿,“《督抚条约》写着呢,巡抚出巡各地,不准设宴招待。但巡抚乃朝廷大员,须稍存体面,接待时准有鸡、鱼、猪肉各一样,惟不得供应鹅和黄酒,不准超过伙食标准:蜡烛、柴火等开支一体计算在内,物价高的地方纹银三钱,物价低的地方两钱。”
海安懵懵懂懂,见海瑞谈兴正浓,又问:“老爷,都说这苏州松江一带最难治,是咋回事?”
“这地方科举最盛,出的进士、举人不计其数;江南又是财富之地,做生意的也不少,因此之故,达官贵人多的是,盘根错节,相互勾连,除非像有担当不怕得罪人如老爷我者,谁不发憷?”海瑞有几分得意地说,“嗯,据闻吴地刁民最多,这大抵也是难治的一个缘由。”他又补充说。
“哦,小的知道的,一年前致仕的徐阁老,就是这边人呢?”海安兴奋地说,“他可是老爷的恩公哩!”
海瑞背起手,仰脸沉吟,口中喃喃道:“徐阁老,松江府华亭县人,江南第一大户!”说话间,目光中流露出一丝忧虑,继之则是轻蔑,“法之所行,不知其为阁老尚书家也!”他用力挽了挽袖子,仿佛即将投入一场战斗。
就在海瑞说到徐阶的当儿,松江府城徐阶宅邸,前来拜谒的文坛领袖王世贞,恰好正与徐阶谈到海瑞。
王世贞在起复为大名兵备道不久,旋即升任浙江参政,赴任途中前来拜谒徐阶。徐阶致仕后,在府内建造一座佛堂,带着两个随从住进去,与家人也甚少相见,外人就更不用说了。不过王世贞是徐府常客,徐阶即延之佛堂与之倾谈。
“前年为了逐高拱,学生曾拜访过海瑞,他对天下贫富不均最是痛恨,言‘欲天下大治,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如此看来,海瑞抚江南,必对缙绅不利。以他的行事风格,摧抑豪门大户,恐在所难免。”王世贞忧心忡忡地说。
徐阶笑而不语。他致仕已一年余,高拱并没有复出,说明自己的得意弟子张居正听从了他的劝告,这让他感到欣慰。弟子在朝廷掌握实权,继任者李春芳对自己执弟子礼,还有甚可担心的?况且当年调息海瑞上疏事,可谓有大恩于他,他总不至于恩将仇报吧?是以他远不像王世贞那样为海瑞的到来而心存忧虑。
王世贞并不了解徐阶内心所思,“存翁,”他唤了一声,“其实,家里田亩未必要那么多,那些投献的,放贷抵押愿意赎回的,不妨退出去一些。”他知道徐阶乃江南第一大户,仅田产即达几十万亩,加之道路传闻,徐阶子弟暴横乡里,一方病之,如坐水火,诉冤告状者不绝于途,王世贞隐隐替徐阶担心,方才提出了劝告。
“不能中了刁民的奸计。”徐阶不紧不慢地说。
徐阶致仕回籍途中,被徐家鱼肉的民众不辞辛苦到京口去迎,诉苦的状纸一下子就递上三千多份,意在求徐阶做主,约束子弟以泄众忿。谁知徐阶先入徐陟、徐瑛之言,悉为不理,竟命护送他的行人传示镇江知府派兵将围船告状的乡人驱散。乡人没有料到徐阶袒护子弟如此,至是把仇恨转到了他身上,控告徐阶的民众成群结队。这件事在江南传得沸沸扬扬,王世贞为之扼腕,特来提醒恩公。
“退地?说的轻巧,你以为是退二斤米呢?”一个矮胖子正好进来了,听了王世贞的话,怒目相视,大声嘲讽说。王世贞认出此乃徐阶的三公子徐瑛,正要施相见礼,徐瑛抖了抖手中的一叠文书,“元美,你瞧,今年水灾,又有一大批贷款还不上,一万两千亩的地契,又改姓徐啦!”见王世贞愕然,徐瑛不依不饶,“我说元美,你是不是收了那些失地之家的好处,来替他们做说客的?”
王世贞一脸尴尬,心中不悦,索性不理会他。
徐瑛向徐阶面前凑了凑:“阿爹,儿子访得,近来刁民闻得海瑞前来抚吴,蠢蠢欲动,儿子想再招些家丁,阿爹以为如何?”
“不是已有千把人了吗?”徐阶问。
“不够嘞!”徐瑛说,“有几家刁民,得盯紧了,不的,他们又跑出去告状。告状咱倒不怕,惟是对咱家清名有损。”
徐阶不想让王世贞知道这些,不耐烦地挥挥手,让徐瑛出去,对王世贞歉意一笑:“小儿辈意殊不尔,元美不必介怀。”
“存翁,对后辈不可过于溺爱。”王世贞提醒说。
徐阶抖了一下稀疏雪白的胡须,慨然一叹,“老喽,不想再操心了。”
运河里的一艘大船,船头挂着一盏硕大的纱罩灯,船上分列着身穿号衣的兵勇,远远看去,即知乃是一艘官船。这艘船不惟日夜兼程,且行速要比其他船只快了许多。即便如此,主人还是不断催促,巴不得喘息间就能到达苏州。
船上的主人,穿的倒是一袭布衣,头戴方巾。他除了偶尔到甲板上活动一下筋骨,与身穿皂衣的仆从谈笑一两句,白天黑夜,都把自己关在舱间里,时而奋笔疾书;时而蹙眉沉思。
“海安,那些贺礼、程仪,都退净了吗?”他问进来续茶的仆人。
“老爷,都退回去了。”被唤作海安的仆人答。
一个多月前,皇上下旨,任命海瑞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军务,巡抚应天、苏州、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天平、宁国、安庆、池州十府及广德直隶州,简称应天巡抚,亦泛称江南巡抚。海瑞对这个职务很是满意,立即到京领凭,再调头南返。
依官场旧例,得知海瑞出抚江南,籍贯在这十府的官员纷纷送来了礼品贺金。海瑞忙在宅门贴出告示:“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他拒绝接收贺礼,并命海安把已送的礼品一一退还,不得例外。随后,海瑞便集中精力思忖治理江南之计,在船上也无暇他顾。适才,他已把包括应兴应革、接送迎往,事无巨细共三十六款的《督抚条约》起草完毕,见海安悄然进来,想起来贺金之事,便顺嘴问了问。
海安刚要退出,海瑞叫住他:“老爷我不过是举子出身,由死囚而寺丞、由寺丞而通政,两年间跃升巡抚江南的封疆大吏,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他捋了捋已然花白的胡须,“是以老爷我要舍身报答朝廷,干出个样子出来,也要那些人看看,我海瑞不是光会耍嘴皮子的人!”他拿起刚拟好的《督抚条约》文稿,“你把这文牍收好,记住,一到巡抚衙门,就交付刊印,颁发十一府州,并广为张贴,要百姓周知,以便检举违例者。”
“嘿嘿,老爷的名气就把人给震住了呢!”海安道,“小的一路听人说,得知老爷巡抚江南,府县的一些官员,纷纷辞职了呢!”
“哼,他们是屁股上有屎,不敢见人,躲了!”海瑞冷笑说。
海安又说:“老爷,听运河的客商说,江南的富豪大户,闻听老爷要去,纷纷把红色的大门改漆成黑色的呢!连差派到苏州督办织造的太监,也赶紧减了车马随从哩!”
两年的京官生涯,海瑞实在太孤独了,是以常常拉住仆从海安说个没完,也不管他是否听得懂,此时他感慨道:“太祖皇帝圣训说,礼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官员出行的车马随从、官民住宅服饰,都有详细规定;可时至今日,纲纪废弛,奢靡成风,违例越分不以为耻,甚或可炫耀于人!老爷我治江南,就是要除积弊,复太祖之成法,不循常,不变旧!江南缙绅闻知老爷我的治吴方略,方幡然醒悟,知昨日之非,是以仓皇改过嘞!”他指着海安手中的《督抚条约》,“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老爷我的第一把火,就是要狠杀江南官场的奢靡之风!务必尚俭朴,知节约!”
海安壮了壮胆,说:“老爷,咱们出京时,用船夫、杂役三十多人,德州以下又增加不少,少说也超过百人了,这咋回事啊?”
“用夫百余,均是照朝廷规制,分所应当。”海瑞解释,“这是朝廷重巡抚的威仪所定。有了威仪,官民懔然,用人行政方可顺畅。”
海安面露喜色:“这么说,老爷做了抚台,往后鸡鸭鱼肉都可吃得上了!”
海瑞笑道:“不能这么说;但也可以这么说。不过,说了你也未必懂。”海瑞又指了指海安手里的文稿,“《督抚条约》写着呢,巡抚出巡各地,不准设宴招待。但巡抚乃朝廷大员,须稍存体面,接待时准有鸡、鱼、猪肉各一样,惟不得供应鹅和黄酒,不准超过伙食标准:蜡烛、柴火等开支一体计算在内,物价高的地方纹银三钱,物价低的地方两钱。”
海安懵懵懂懂,见海瑞谈兴正浓,又问:“老爷,都说这苏州松江一带最难治,是咋回事?”
“这地方科举最盛,出的进士、举人不计其数;江南又是财富之地,做生意的也不少,因此之故,达官贵人多的是,盘根错节,相互勾连,除非像有担当不怕得罪人如老爷我者,谁不发憷?”海瑞有几分得意地说,“嗯,据闻吴地刁民最多,这大抵也是难治的一个缘由。”他又补充说。
“哦,小的知道的,一年前致仕的徐阁老,就是这边人呢?”海安兴奋地说,“他可是老爷的恩公哩!”
海瑞背起手,仰脸沉吟,口中喃喃道:“徐阁老,松江府华亭县人,江南第一大户!”说话间,目光中流露出一丝忧虑,继之则是轻蔑,“法之所行,不知其为阁老尚书家也!”他用力挽了挽袖子,仿佛即将投入一场战斗。
就在海瑞说到徐阶的当儿,松江府城徐阶宅邸,前来拜谒的文坛领袖王世贞,恰好正与徐阶谈到海瑞。
王世贞在起复为大名兵备道不久,旋即升任浙江参政,赴任途中前来拜谒徐阶。徐阶致仕后,在府内建造一座佛堂,带着两个随从住进去,与家人也甚少相见,外人就更不用说了。不过王世贞是徐府常客,徐阶即延之佛堂与之倾谈。
“前年为了逐高拱,学生曾拜访过海瑞,他对天下贫富不均最是痛恨,言‘欲天下大治,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如此看来,海瑞抚江南,必对缙绅不利。以他的行事风格,摧抑豪门大户,恐在所难免。”王世贞忧心忡忡地说。
徐阶笑而不语。他致仕已一年余,高拱并没有复出,说明自己的得意弟子张居正听从了他的劝告,这让他感到欣慰。弟子在朝廷掌握实权,继任者李春芳对自己执弟子礼,还有甚可担心的?况且当年调息海瑞上疏事,可谓有大恩于他,他总不至于恩将仇报吧?是以他远不像王世贞那样为海瑞的到来而心存忧虑。
王世贞并不了解徐阶内心所思,“存翁,”他唤了一声,“其实,家里田亩未必要那么多,那些投献的,放贷抵押愿意赎回的,不妨退出去一些。”他知道徐阶乃江南第一大户,仅田产即达几十万亩,加之道路传闻,徐阶子弟暴横乡里,一方病之,如坐水火,诉冤告状者不绝于途,王世贞隐隐替徐阶担心,方才提出了劝告。
“不能中了刁民的奸计。”徐阶不紧不慢地说。
徐阶致仕回籍途中,被徐家鱼肉的民众不辞辛苦到京口去迎,诉苦的状纸一下子就递上三千多份,意在求徐阶做主,约束子弟以泄众忿。谁知徐阶先入徐陟、徐瑛之言,悉为不理,竟命护送他的行人传示镇江知府派兵将围船告状的乡人驱散。乡人没有料到徐阶袒护子弟如此,至是把仇恨转到了他身上,控告徐阶的民众成群结队。这件事在江南传得沸沸扬扬,王世贞为之扼腕,特来提醒恩公。
“退地?说的轻巧,你以为是退二斤米呢?”一个矮胖子正好进来了,听了王世贞的话,怒目相视,大声嘲讽说。王世贞认出此乃徐阶的三公子徐瑛,正要施相见礼,徐瑛抖了抖手中的一叠文书,“元美,你瞧,今年水灾,又有一大批贷款还不上,一万两千亩的地契,又改姓徐啦!”见王世贞愕然,徐瑛不依不饶,“我说元美,你是不是收了那些失地之家的好处,来替他们做说客的?”
王世贞一脸尴尬,心中不悦,索性不理会他。
徐瑛向徐阶面前凑了凑:“阿爹,儿子访得,近来刁民闻得海瑞前来抚吴,蠢蠢欲动,儿子想再招些家丁,阿爹以为如何?”
“不是已有千把人了吗?”徐阶问。
“不够嘞!”徐瑛说,“有几家刁民,得盯紧了,不的,他们又跑出去告状。告状咱倒不怕,惟是对咱家清名有损。”
徐阶不想让王世贞知道这些,不耐烦地挥挥手,让徐瑛出去,对王世贞歉意一笑:“小儿辈意殊不尔,元美不必介怀。”
“存翁,对后辈不可过于溺爱。”王世贞提醒说。
徐阶抖了一下稀疏雪白的胡须,慨然一叹,“老喽,不想再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