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文学 > 大明首相 > 第一百一十六章 先立规模

第一百一十六章 先立规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紫禁城内建极殿,是皇宫三大殿之一,殿后居中、高踞三缠白玉石阑干之上,与乾清门相对者,谓之云台门。两旁向后者,东为后左门,西曰后右门,即云台左右门,亦曰平台。

    隆庆四年二月初二日,刚交了辰时,身着一品官袍的高拱就在司礼监掌印太监陈洪的导引下,穿过建极殿,来到了后左门。在一座三楹小殿的正中,皇上已端坐在面南的御座上等候。闻得“槖槖”的脚步声传来,皇上欲起身相迎,又知礼仪不允,欠了欠身,又坐了下来,身子前倾着,等待着高拱的到来。高拱虽急切地想看皇上一眼,但照例只能低头进殿,伏地跪拜,不敢仰视。

    “先生快请起,赐座!”皇上道。

    高拱听到皇上的玉音,有些虚弱,不禁心疼,在谢座的瞬间,他轻轻擦拭了一下泪水模糊的双眼,慈祥的目光投向了皇上,见皇上面色泛黄,瘦弱不堪,心里“咯噔”一声,以爱怜的语气道:“皇上竟消瘦了许多。”

    皇上回避着高拱的目光,说:“先生几次投本请求陛见,朕都没有回应,先生着急了吧?”

    “老臣晋京已十余日,无时不想早仰天颜。”高拱深情答道,神情、语调中,有几分惆怅。

    听到韩楫言及传闻他此次复出只是吏部尚书而非阁臣,高拱一时激愤,随即上本请辞,以便皇上再发谕旨,澄清传闻。次日,皇上颁谕:“卿辅弼旧臣,德望素著,兹特起用,以副匡赞;铨务暂管已有成命,不允所辞。”这道谕旨使得谣言不攻自破,高拱即投本请求陛见。两年多来,他日夜思念皇上,巴不得到京就能见到皇上,可是大内迟迟没有回应,拖了近十日,方有今日陛见之谕,其间,他不免心存疑虑,不解其因,暗忖:难道皇上变了?抑或另有隐情?此时忽听皇上提及此事,高拱不免感伤。

    皇上突然笑了:“朕知先生一旦出而视事,必夙夜尽瘁而不知自身,先生一路劳顿,朕是想让先生多休息几日。”说着,忽又叹了口气,“这两年,先生受委屈了。”

    听了皇上的话,高拱释然了,泪水涌出了眼眶,哽咽道:“臣何谈委屈!只是不能替皇上解宵旰之忧,让皇上劳累至此,臣于心不忍!”

    皇上叹息一声:“朕受教于先生,岂无新治理之念?然继统三载,国事竟无大起色,能不忧心?”

    高拱拭泪道:“臣必为皇上进忠直,黜谗邪,振纲纪,正风俗,崇举敦明之治!”

    皇上郑重道:“记得当年在裕邸,先生给朕讲过这样的话:‘凡吃俸禄的,都是百姓供给,若不要紧的官添设太多,不要紧的人虚支饩廪,百姓岂能供得起?必是裁去冗滥官役,只是要紧当事的,才许他吃禄。’时下国库空虚,边饷供给不上,要裁汰那些冗滥官役才好。”

    “皇上还记得臣说过的话,臣无尚欣慰。”高拱道,“举凡边政、财用、吏治、风俗,应兴即兴,当革即革,循名核实,尊主庇民,必达致富民强国不止。”

    “先生受累。”皇上道,说着,紧蹙的双眉遽然一舒,“朝政,赖先生振而新之!”

    “皇上孜孜求振作,新治理,天下幸甚!”高拱振奋地说。君臣想到一块儿了,他深感欣慰。他急欲把握陛见良机,迅疾开启革新之局,一刻也不愿耽搁!这些天在家里,闭门谢客,独自坐在书房思考着。以阁臣兼掌铨政,与祖制不合,皇上毅然为之,实乃不世之遇!从与张居正、赵贞吉的交谈中可知,朝野都体认到了这一点。赵贞吉说他“居皇上宾友亲臣之任,振而新之,在此时也,不可让也”,在高拱看来,既是鼓励,亦是鞭策。既感兴奋又觉压力巨大。曾经无数次憧憬的握权处势,以开创一代圣治的愿景,在年近花甲之际终于实现了!他怎不心潮澎湃?!这一切,就要从陛见开始了。

    那么,陛见时向皇上说些什么?在接到召命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在思考着,本已有了头绪:不妨从纠正《嘉靖遗诏》入手,把嘉靖朝前期的中兴气象,与后期的弊政区隔开来,终止翻大礼议之案,使隆庆朝在震荡中得以调适,完成与嘉靖初期革新路线的对接,从而开启隆庆朝革新之局。可是,高德所禀京城的浮议,张居正所言官场人心惶惶,都让高拱意识到,对徐阶及其当国时的施政,不能冒然触动,否则必掀起轩然大波,使自己陷入争斗的漩涡。“河清几时,日已中晷”,他暗自感叹,哪里有精力去应付争斗?是以不得不放弃从纠正《嘉靖遗诏》入手的想法。既如此,又该从何入手呢?他想到了直陈革新之必要,但他又深知皇上的心理,因少年时代的压抑,变得极度缺乏安全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紧张不安,皇上对他的革新主张会不会一时难以接受?是以昨夜辗转反侧良久,也没有拿定主意,遂决意今日陛见,见机行事。不意皇上主动说出了期盼朝政振而新之的话,怎不让高拱欣喜不已?

    “臣窃以为,制度、律法设立之初,即做不到尽善尽美,不可能无弊;方今立国二百年矣,旧制行之既久,其弊更不可胜言,乃袭为故套,无复置议者,此士风日败,而治理所以不兴也!变法改制,当为治国切要!”高拱不失时机地向皇上陈述他的治国理念。

    皇上点头道:“先生所言极是。”又以求教的语气说,“然则,众人皆谓处常则守经,遇变方用权,似乎权变乃不得已者,只能偶尔用之。”

    高拱语调轻松地说:“秤之为物,有衡有权。无论是衡离权抑或权离衡,皆不可。离开权,如何量轻重?怎言不得已始用之,而得已时可不用?《易经》云:奇之为阳,偶之为阴;阳或变而之阴,阴或化而之阳,刚或摧而为柔,柔或往而从刚,其理不可定也。是故,事以位异,则易事以当位,法与时迁,则更法以趋时。故曰:‘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皇上听得津津有味,以赞赏的语调道:“先生说的是,法与时迁,更法以趋时!”

    “臣替皇上打理朝政,无他,先一个实字,踏踏实实一件一件做下去,挽刷颓风、振兴朝政;再一个变字,凡不合时宜者,据实变之,惟变所适,先立规模,见其大意,而后乃徐收其效!”高拱以有力的语气说。

    皇上望着须发花白的老师,饱含深情地说:“《传》曰: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朕于先生,有厚望焉!”

    “臣决不辜负皇上的信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拱语调深沉地说。

    “先生上了年纪,也要善自珍摄。”皇上嘱咐道。

    “惟其如此,臣方要惜桑榆之景,只争朝夕!”高拱以坚定的语调说。他深情地注视着皇上,“皇上,务请珍摄龙体,善养精神,期无疆之万寿!”

    皇上面露尴尬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