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朝中百官,对《登极诏》里的那些说辞并未在意,只是对授冯保顾命惊异愤恨不已。程文、雒遵也摸不透高拱因何叹息,他们是因素知高拱不愿把精力用于勾心斗角之事,特意来说服他的。至此新旧交替的敏感时期,对方已磨刀霍霍,师相竟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让二人既惊诧又失望。
“师相,国事且不必说!”程文蓦地起身,气鼓鼓地说,“若矫诏之事不能拨乱反正,后世岂不谓大行皇帝昏庸,竟授宦官以顾命!大行皇帝对师相眷倚之重,情谊之深,世所仅见,辞世前一道诰命,已向中外宣示,以天下付师相!目今尸骨未寒,竟被屑小所诬,师相不思为先帝正名乎?!”
高拱顿时脸色遽变,起身在室内焦躁地徘徊着。
程文从袖中掏出一份文稿,走到高拱面前:“师相,看这个!”
“那是什么?”高拱瞥了一眼,并未去接。
程文道:“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临随江陵相去天寿山之前交给学生的弹章,乃该科全体给事中联名劾冯保的。”
“喔!”高拱两眼顿时放光,忙接过,坐下阅看,只见上写着:
为恳乞圣明严遣奸恶中官,以清政本,以慰群心事。
职等窃惟自古有天下者,壅蔽之患莫甚于中官。盖内外间隔,奸弊易生,一借宠颜,则纵肆大作,其拙钝无能者,其为弊犹浅;其狷巧不测者,其为患则深矣。此自古圣帝明王必慎于仆从之选也。职等窃见今之中官如冯保者,刚愎自用,险恶不悛,机巧善于逢迎变诈,熟于窥伺,暴虐久著,贿赂彰闻,此群情之所共愤,而昔年科道之论列屡申,先帝非不知之也。特以其逢迎窥伺之故,仅幸免圣世之诛,然终先帝之世不令其掌司礼监事,天下固有以仰先帝知人之明矣。兹五月二十六日卯时,先帝崩逝,辰时忽传冯保掌司礼监,大小臣工无不失色,始而骇,既而疑。骇者骇祸机之隐伏,疑者疑传奏之不真。举相谓曰:是果先帝意乎?则数日之前何不传示,而乃传示于弥留之后,是可疑也。是果陛下意乎?则是时陛下哀痛方切,何暇念及中官,是尤可疑也。此其机巧变诈之用,诚有不可测者,即此推之,而其神通鬼秘,阳设阴施,又何事不可为也哉!
只看了一半,高拱就抚掌道:“嗯,陆树德说得好!足可代表朝野心声!”
“是啊师相!”雒遵兴奋地说,“陆树德先说,先帝察知冯保非善类,故一直不让他掌印;继之质疑冯保矫诏:让冯保掌司礼监,若果是先帝意,则数日之前何不传示,而乃传示于驾崩之后;若果是新皇之意,则是时新皇哀痛方切,何暇念及提拔一个太监?这质问真是掷地有声!加之陆树德其人一向持正,威望素孚,他站出来质疑,委实有说服力!”
“陆树德的意思是,”程文解释道,“科道当一起上本,形成声势,一举把冯保拿下!是以他此本尚未上。”
高拱沉吟片刻,道:“先皇尸骨未寒,幼主甫登大位,本不该扰攘。但既然冯保那个阉人胆大妄为,咄咄逼人,窥视权柄,不能不反制了!”
正说着,高仪进来了:“新郑,漕运总督王宗沐有本,海运已完竣。”
高拱神色黯然:“可惜,先皇……他若知道,必是高兴。”说罢,向程文、雒遵摆摆手,示意他们退出,又叫着高仪,“南宇,坐。”
高仪指了指手中的文牍:“还有一本,操江巡抚李邦珍,替安庆知府查志隆开脱的。”
“李邦珍的本,先放放。王宗沐的本,批交吏部、户部议赏。”高拱决断道,他看了高仪一眼,“南宇,入阁月余,有何观感?”
“跳火坑!”高仪苦笑着道。
高拱双手撑着椅子扶手,仰脸看着天花板,似有无限感伤:“想不到吧?”
“江陵阴狠。”高仪道,“闻先帝驾崩,阁中哭丧,我观江陵,面有喜色,扬扬得意,传遗旨时,我辈皆骇然相顾,独江陵喜动颜色,不能自禁,阁中僚吏无不见之。是诚何心?他深结冯保,已牢不可破矣!”
高拱叹了口气:“今新主在幼,而张、冯二人所为如此,谁不为社稷忧?登极诏乃内阁起稿,内里却不按所拟,也不与内阁通气,就颁布中外。如此,我当国,必不能行事,欲就此归去,则先皇之托在焉,委而不顾不忠;欲依违取容,则更负先皇之托,更不忠!其将如之何?”
“新郑,或许是天意!”高仪突然诡秘地说,“不闻天道六十年一周耶?昔正德初,大珰刘瑾弄权,其时内阁刘晦庵河南人,谢木齐浙人,李西涯楚人,乃西涯通刘瑾取容,而二公遂去。今六十年矣,新郑河南人,仆浙江人,江陵楚人,楚人通大珰取容,事又相符,岂非天哉?”
高拱悚然,不悦道:“我可不是刘晦庵!彼时武宗已十有五,李西涯只是暗通刘瑾取容,如此而已。目今皇上才十龄,江陵与冯保交通,凡吾一言,当即报保,使从中假旨梗我,而彼袖手旁观,佯为不知。如此,我尚可以济国事哉!”
高仪叹息一声:“可是,又有甚法子呢?”
高拱大失所望,沉吟良久,语气悲壮地说:“与先皇诀别时,南宇当听到我说的话了,我计已决,以死许先皇,不复有其身!我只据正理正法而行。其济,国之福也;不济,则得正而死,犹可见先皇于地下。”
“新郑有何画策?”高仪问。
“自冯保掌司礼监之旨出,我就思忖,不能令其诡计得逞!”高拱道,“内阁上本,明正事体,政有所归,以防权阉借批红之权行私害人!”
高仪长叹一声,道:“新郑所言允当,自是大丈夫事,然祸福未可逆视,我固不敢助新郑行之,亦不敢劝新郑止之。”
“我这就起稿!”高拱说着,向高仪一拱手,迈步走向书案。
这件事,是他半个月来反复思忖过的,是以下笔如流水,只半个时辰,洋洋数百言的奏本,就完稿了。他一边吩咐书办誊清,一边在室内徘徊。
“元翁,已抄清。”书办禀报道。
高拱提笔在落款处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又吩咐书办:“请高阁老来。”
高仪进来,把疏稿看了一遍,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高拱心里一颤。这句话,正是当年张居正所说,与张居正香火盟的场景,忽倏间浮现在他的眼前。如今,如高仪言,他摆出的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张居正若念香火盟,自当在旁效韦弦之义。这样想着,便道:“南宇,我想,此事,还是要叔大知道。”
高仪手一抖,疏稿掉落在地。
“唉——”高拱长叹一声,“叔大毕竟追随我二十余年,有报国之心,治事之才,非庸碌之辈;也并未公开与我决裂,我不忍他背上勾结宦官的恶名,若他能幡然悔悟,与我辈一道行正法正理,于国于私,都是好事。”
高仪微微摇头,不发一语。
高拱喊了声:“来人,叫通政司韩通政来!”
通政司在午门内,近在咫尺,喘息间,韩楫就到了。
“伯通,内阁要上公本,须江陵也署名,你去天寿山一趟,面呈江陵。”高拱拿出封好的疏稿,交给韩楫,“快去快回!”
韩楫大惑不解:何以送一封公牍,非要他堂堂的通政使去?但他未敢问,只得点头。
高拱沉吟片刻,道:“你禀报江陵,此本是防止宦官干政的。只要内里准了这道奏本,科道已相约具本劾冯保,按此本所奏,内里只能批交内阁票拟,届时内阁拟票逐冯保,宮府为之一清,自可同心协力,继续中兴大业!这是为国立一大功。值此关键时刻,望他分清是非,不要犯糊涂,贻笑后世!”
韩楫这才明白高拱刻意差他亲往的原因,可他越发犯难了,皱眉道:“师相,学生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伯通何时学得这般不利落?”高拱不悦地说。
“师相,此时,似不宜冒然对冯保发起反制。”韩楫回避着高拱的目光,低声道。
“为何?等到他恶贯满盈、祸国殃民够了,再谋驱逐?”高拱眼一瞪道。
韩楫嗫嚅道:“学生闻得,从来除君侧者,必有内援。大抵权珰盘踞深固,非同类相戕,必难驱逐。如宪宗朝汪直,则尚铭挤之;武宗朝刘瑾,则张永残之。单靠外廷儒臣,甚难与之争胜负!”
这是杨博说于韩楫的话。适才登基大典甫散,杨博出于乡情,叫住韩楫,嘱他远祸,对他说了这番话,韩楫悚然。他早看出来了,高拱凡事论是非、讲牌理,胸无城府,毫无权谋,又极爱惜羽毛,一旦对手出手,必无招架之力,加之同乡杨博屡次劝导,他慢慢与老师疏远了。可高拱不惟是座主,还一力提携他,他不忍背弃,遂拿杨博的话劝告高拱。
高拱一扬手道:“我不信这个邪!一个宦官阉人,欺君矫诏,举朝都不能奈之何?照我说的做,这就动身,至迟明日午前,务必赶回。”
朝中百官,对《登极诏》里的那些说辞并未在意,只是对授冯保顾命惊异愤恨不已。程文、雒遵也摸不透高拱因何叹息,他们是因素知高拱不愿把精力用于勾心斗角之事,特意来说服他的。至此新旧交替的敏感时期,对方已磨刀霍霍,师相竟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让二人既惊诧又失望。
“师相,国事且不必说!”程文蓦地起身,气鼓鼓地说,“若矫诏之事不能拨乱反正,后世岂不谓大行皇帝昏庸,竟授宦官以顾命!大行皇帝对师相眷倚之重,情谊之深,世所仅见,辞世前一道诰命,已向中外宣示,以天下付师相!目今尸骨未寒,竟被屑小所诬,师相不思为先帝正名乎?!”
高拱顿时脸色遽变,起身在室内焦躁地徘徊着。
程文从袖中掏出一份文稿,走到高拱面前:“师相,看这个!”
“那是什么?”高拱瞥了一眼,并未去接。
程文道:“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临随江陵相去天寿山之前交给学生的弹章,乃该科全体给事中联名劾冯保的。”
“喔!”高拱两眼顿时放光,忙接过,坐下阅看,只见上写着:
为恳乞圣明严遣奸恶中官,以清政本,以慰群心事。
职等窃惟自古有天下者,壅蔽之患莫甚于中官。盖内外间隔,奸弊易生,一借宠颜,则纵肆大作,其拙钝无能者,其为弊犹浅;其狷巧不测者,其为患则深矣。此自古圣帝明王必慎于仆从之选也。职等窃见今之中官如冯保者,刚愎自用,险恶不悛,机巧善于逢迎变诈,熟于窥伺,暴虐久著,贿赂彰闻,此群情之所共愤,而昔年科道之论列屡申,先帝非不知之也。特以其逢迎窥伺之故,仅幸免圣世之诛,然终先帝之世不令其掌司礼监事,天下固有以仰先帝知人之明矣。兹五月二十六日卯时,先帝崩逝,辰时忽传冯保掌司礼监,大小臣工无不失色,始而骇,既而疑。骇者骇祸机之隐伏,疑者疑传奏之不真。举相谓曰:是果先帝意乎?则数日之前何不传示,而乃传示于弥留之后,是可疑也。是果陛下意乎?则是时陛下哀痛方切,何暇念及中官,是尤可疑也。此其机巧变诈之用,诚有不可测者,即此推之,而其神通鬼秘,阳设阴施,又何事不可为也哉!
只看了一半,高拱就抚掌道:“嗯,陆树德说得好!足可代表朝野心声!”
“是啊师相!”雒遵兴奋地说,“陆树德先说,先帝察知冯保非善类,故一直不让他掌印;继之质疑冯保矫诏:让冯保掌司礼监,若果是先帝意,则数日之前何不传示,而乃传示于驾崩之后;若果是新皇之意,则是时新皇哀痛方切,何暇念及提拔一个太监?这质问真是掷地有声!加之陆树德其人一向持正,威望素孚,他站出来质疑,委实有说服力!”
“陆树德的意思是,”程文解释道,“科道当一起上本,形成声势,一举把冯保拿下!是以他此本尚未上。”
高拱沉吟片刻,道:“先皇尸骨未寒,幼主甫登大位,本不该扰攘。但既然冯保那个阉人胆大妄为,咄咄逼人,窥视权柄,不能不反制了!”
正说着,高仪进来了:“新郑,漕运总督王宗沐有本,海运已完竣。”
高拱神色黯然:“可惜,先皇……他若知道,必是高兴。”说罢,向程文、雒遵摆摆手,示意他们退出,又叫着高仪,“南宇,坐。”
高仪指了指手中的文牍:“还有一本,操江巡抚李邦珍,替安庆知府查志隆开脱的。”
“李邦珍的本,先放放。王宗沐的本,批交吏部、户部议赏。”高拱决断道,他看了高仪一眼,“南宇,入阁月余,有何观感?”
“跳火坑!”高仪苦笑着道。
高拱双手撑着椅子扶手,仰脸看着天花板,似有无限感伤:“想不到吧?”
“江陵阴狠。”高仪道,“闻先帝驾崩,阁中哭丧,我观江陵,面有喜色,扬扬得意,传遗旨时,我辈皆骇然相顾,独江陵喜动颜色,不能自禁,阁中僚吏无不见之。是诚何心?他深结冯保,已牢不可破矣!”
高拱叹了口气:“今新主在幼,而张、冯二人所为如此,谁不为社稷忧?登极诏乃内阁起稿,内里却不按所拟,也不与内阁通气,就颁布中外。如此,我当国,必不能行事,欲就此归去,则先皇之托在焉,委而不顾不忠;欲依违取容,则更负先皇之托,更不忠!其将如之何?”
“新郑,或许是天意!”高仪突然诡秘地说,“不闻天道六十年一周耶?昔正德初,大珰刘瑾弄权,其时内阁刘晦庵河南人,谢木齐浙人,李西涯楚人,乃西涯通刘瑾取容,而二公遂去。今六十年矣,新郑河南人,仆浙江人,江陵楚人,楚人通大珰取容,事又相符,岂非天哉?”
高拱悚然,不悦道:“我可不是刘晦庵!彼时武宗已十有五,李西涯只是暗通刘瑾取容,如此而已。目今皇上才十龄,江陵与冯保交通,凡吾一言,当即报保,使从中假旨梗我,而彼袖手旁观,佯为不知。如此,我尚可以济国事哉!”
高仪叹息一声:“可是,又有甚法子呢?”
高拱大失所望,沉吟良久,语气悲壮地说:“与先皇诀别时,南宇当听到我说的话了,我计已决,以死许先皇,不复有其身!我只据正理正法而行。其济,国之福也;不济,则得正而死,犹可见先皇于地下。”
“新郑有何画策?”高仪问。
“自冯保掌司礼监之旨出,我就思忖,不能令其诡计得逞!”高拱道,“内阁上本,明正事体,政有所归,以防权阉借批红之权行私害人!”
高仪长叹一声,道:“新郑所言允当,自是大丈夫事,然祸福未可逆视,我固不敢助新郑行之,亦不敢劝新郑止之。”
“我这就起稿!”高拱说着,向高仪一拱手,迈步走向书案。
这件事,是他半个月来反复思忖过的,是以下笔如流水,只半个时辰,洋洋数百言的奏本,就完稿了。他一边吩咐书办誊清,一边在室内徘徊。
“元翁,已抄清。”书办禀报道。
高拱提笔在落款处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又吩咐书办:“请高阁老来。”
高仪进来,把疏稿看了一遍,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高拱心里一颤。这句话,正是当年张居正所说,与张居正香火盟的场景,忽倏间浮现在他的眼前。如今,如高仪言,他摆出的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张居正若念香火盟,自当在旁效韦弦之义。这样想着,便道:“南宇,我想,此事,还是要叔大知道。”
高仪手一抖,疏稿掉落在地。
“唉——”高拱长叹一声,“叔大毕竟追随我二十余年,有报国之心,治事之才,非庸碌之辈;也并未公开与我决裂,我不忍他背上勾结宦官的恶名,若他能幡然悔悟,与我辈一道行正法正理,于国于私,都是好事。”
高仪微微摇头,不发一语。
高拱喊了声:“来人,叫通政司韩通政来!”
通政司在午门内,近在咫尺,喘息间,韩楫就到了。
“伯通,内阁要上公本,须江陵也署名,你去天寿山一趟,面呈江陵。”高拱拿出封好的疏稿,交给韩楫,“快去快回!”
韩楫大惑不解:何以送一封公牍,非要他堂堂的通政使去?但他未敢问,只得点头。
高拱沉吟片刻,道:“你禀报江陵,此本是防止宦官干政的。只要内里准了这道奏本,科道已相约具本劾冯保,按此本所奏,内里只能批交内阁票拟,届时内阁拟票逐冯保,宮府为之一清,自可同心协力,继续中兴大业!这是为国立一大功。值此关键时刻,望他分清是非,不要犯糊涂,贻笑后世!”
韩楫这才明白高拱刻意差他亲往的原因,可他越发犯难了,皱眉道:“师相,学生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伯通何时学得这般不利落?”高拱不悦地说。
“师相,此时,似不宜冒然对冯保发起反制。”韩楫回避着高拱的目光,低声道。
“为何?等到他恶贯满盈、祸国殃民够了,再谋驱逐?”高拱眼一瞪道。
韩楫嗫嚅道:“学生闻得,从来除君侧者,必有内援。大抵权珰盘踞深固,非同类相戕,必难驱逐。如宪宗朝汪直,则尚铭挤之;武宗朝刘瑾,则张永残之。单靠外廷儒臣,甚难与之争胜负!”
这是杨博说于韩楫的话。适才登基大典甫散,杨博出于乡情,叫住韩楫,嘱他远祸,对他说了这番话,韩楫悚然。他早看出来了,高拱凡事论是非、讲牌理,胸无城府,毫无权谋,又极爱惜羽毛,一旦对手出手,必无招架之力,加之同乡杨博屡次劝导,他慢慢与老师疏远了。可高拱不惟是座主,还一力提携他,他不忍背弃,遂拿杨博的话劝告高拱。
高拱一扬手道:“我不信这个邪!一个宦官阉人,欺君矫诏,举朝都不能奈之何?照我说的做,这就动身,至迟明日午前,务必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