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已经迟了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自成的觉醒还是迟了!
在崇祯十六年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夺取西安,横扫陕西,直到次年正月称帝东征,席卷山西的这段时间当中,他曾经捏着一手的好牌。
如果他在那个时候能够觉醒,意识到“得民心”的意思是你得先把“民”的身家性命牢牢掌握住了,然后才能考虑怎么得到“民”的心。那大事儿就成了!
要不然你咋知道自己就得了民心?靠自己一个人在宫里瞎琢磨吗?这不和崇祯皇帝一样吗?
可惜李自成那个时候自我感觉太好,压根就没意识到自己没有真正得到“民心”,只是那些被贪官士绅还有那个自以为英明的昏君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贫苦百姓,对他这个义军首领抱有好感,寄托了希望而已。
那不是得民心,不过是民心对他有期待,离“得”还远着呢!
如果李自成能利用民心的期待,通过没收士绅和贪官的土地,重新分配(不必平均分配),建立起一个均田授田的体制,把陕西、山西、河南西部和湖广北部的人口土地控制起来,同时也给追随者们分配到足够的利益。
大顺天朝也就成了......
可那时的李自成就知道拷饷吃大户,还急匆匆的进北京去二次登极,结果入了北京就开始一路下滑,败仗连连,到了永昌二年(崇祯十八年)初才有点回过味儿来,却还不是全醒!只是在襄京、陨阳搞“土改试点”,这还不迟吗?
就在李自成和牛金星觉得“还不迟”的时候,在陕北的榆林镇,大难却已经临头了!
榆林镇也称延绥镇,是所谓的陕西三边之一,另外两边就是宁夏镇和甘肃镇,现在都在吴三桂手中。而对于榆林镇,吴三桂却暂时没有染指的兴趣——这是因为榆林镇的地盘实在有点烂,吴三桂看不上眼。
因为这个镇的占地,主要不是成面成片的,而是以点和线分布的。东起黄河边上的清水营,西至宁夏后卫的花马池,弯弯曲曲绵延一千二百余里,沿着延安府的北部边缘构成了一道边境防线。而为了守卫这道防线,大明朝廷还耗费巨资修建了长达一千七百余里的延绥边墙,还修筑了绵延一千二百余里的墩台防御体系。在延绥边墙的沿线,还修筑布署了三十六个营堡。常年屯兵数万,以防备蒙古骑兵寇边南下。
这么一个弯曲狭窄的边镇,当然是没有什么油水的,除非把临近的延安一并拿下。而千沟万壑的延安府也比不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也不如能通西域,通雪域的甘肃,一心想给自己找块好地盘的吴三桂,自然看不上榆林镇了。
而李自成虽然很清楚榆林镇的重要性,但是他的大顺政权直到不久之前还在执行“三年不征”的承诺,财政全靠吃大户和拷掠。自然没有太大的余力支援榆林镇的守军,而且现在榆林的守军大多都是收编来的明朝边军。而这些边军又在崇祯十六年时抗拒了李自成的招降,当时榆林道都任和卸任总兵王世钦、侯世禄、侯拱极、尤世威等人据守榆林城,抵抗李过、刘芳亮的七万大军先后十三日。城破之后,尤世威等诸将都被处决,而榆林镇各处的守军,才陆续归顺了大顺。
对于这样的榆林军,李自成当然是不相信的,收编他们不过是需要有人守着榆林边墙,免得河套草原上早就衰落的蒙古部落去李自成的老家天保府(延安府)撒野罢了。
至于军饷补给,当然是不可能多给的,要多给李自成也没有啊!他这皇帝当得都亏了,还能指望什么?
所以李自成的设立的榆林卫从开张到现在,一直就穷得叮当响,只有驻守在榆林城内的三两千大顺嫡系供应好点。驻守三十六营堡,看着一千七百里边墙的“边军”,真是过得比给崇祯皇帝当兵时还不如。
那时候饷也没几个,但是却有边关互市的油水可以吃——因为蒙古人的土默特汗国早衰弱了,所以榆林边墙这些年来都比较太平。也没什么蒙古强盗南来,倒是双方的互市挺热闹,榆林镇也没什么土地,就指着互市吃饭了。
可是李自成在关中吃了陕商的大户,直接把榆林互市吃没了!弄得一帮靠互市吃饭的边军都活不下去,自行散了大半。捱到永昌二年的时候,榆林三十六营堡的驻军,不算榆林城的三千大顺嫡系,满打满算也就只剩下的三四千。
这些人以哨为单位,分散出去,驻守营堡城寨,组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据点,散在绵延一千七百里的边墙沿线,假装榆林边防还是存在的。
奉命驻守威远堡的哨总陈伯良从碉楼上走了下来,朝和自己的一哨人马住在一处的部总高炜苦笑道:“又捱了一天!太平无事......看来吴三桂和蒙古人都看不上咱们榆林啊!只是这淡出鸟来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高炜早先是明军的一个千总,被大顺朝收编后封了掌旅,后来部下逃散太多,就降至当了部总,管着三个哨。
陈伯良从城楼上下来的时候,高炜正在城楼下的营房外吃馍,干巴巴的馍泡着没有什么羊味儿的羊汤,将就着就是一顿。
听见陈伯良的抱怨,高炜哼哼了一声:“活着就好......有房子住,有田种,有娘们睡,你还有甚不满意的?额们威远堡啥都没有,没人看得上,正好太太平平的......”
他的话刚说到这里,啪的一声铳响就划破了边墙外草原的宁静。草原上的蒙古人可没火铳!这一定是高炜、陈伯良放出去的夜不收在开火。
高炜马上站了起来,和陈伯良一起凝神细听。
渐渐的就听见了如雷的马蹄声!
两人都变了颜色,威远堡的太平无事就到今天为止了。
就不知道来的是吴三桂的兵马还是草原上的蒙古人了?
威远堡上空马上响起了集合的号角声,刚刚吃完晚饭的士兵们纷纷从各自家中出来,带着弓箭、长枪、刀盾向威远堡北门走去——他们都是世代居住在威远堡的军户,妻子儿女也都在这里。威远堡城外的土地就是他们现在主要的收入来源。
保住威远堡,就是保住他们的家园!
高炜和陈伯良已经上了城楼,此时天色已黑,他们只看见远处的火把汇成了一条滚动的火龙。敌人队形整齐,一看就知道不是草原上的蒙古人。
而且数量极多,由火把组成的长龙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流动,同样望不到边际。
很快,又有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火龙出现在他们的视野当中!
“是,是吴三桂?”陈伯良用怀疑的口吻发问。
“不可能......”高炜摇摇头,“怕是有几万人......吴三桂派那么多兵过来做什么?”
现在吴三桂还打着大明宁夏、甘肃总兵官的旗号,威远堡这里的守军根本不会抗拒,派个几百人过来就足够了。
几万人......
“是东虏!”高炜面色苍白,“咱们完了......点烽火,擂战鼓,全城备战。凡是能拿起武器的,都要参战!如果威远堡被东虏打破,咱们一个都活不了!”
李自成的觉醒还是迟了!
在崇祯十六年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关,夺取西安,横扫陕西,直到次年正月称帝东征,席卷山西的这段时间当中,他曾经捏着一手的好牌。
如果他在那个时候能够觉醒,意识到“得民心”的意思是你得先把“民”的身家性命牢牢掌握住了,然后才能考虑怎么得到“民”的心。那大事儿就成了!
要不然你咋知道自己就得了民心?靠自己一个人在宫里瞎琢磨吗?这不和崇祯皇帝一样吗?
可惜李自成那个时候自我感觉太好,压根就没意识到自己没有真正得到“民心”,只是那些被贪官士绅还有那个自以为英明的昏君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贫苦百姓,对他这个义军首领抱有好感,寄托了希望而已。
那不是得民心,不过是民心对他有期待,离“得”还远着呢!
如果李自成能利用民心的期待,通过没收士绅和贪官的土地,重新分配(不必平均分配),建立起一个均田授田的体制,把陕西、山西、河南西部和湖广北部的人口土地控制起来,同时也给追随者们分配到足够的利益。
大顺天朝也就成了......
可那时的李自成就知道拷饷吃大户,还急匆匆的进北京去二次登极,结果入了北京就开始一路下滑,败仗连连,到了永昌二年(崇祯十八年)初才有点回过味儿来,却还不是全醒!只是在襄京、陨阳搞“土改试点”,这还不迟吗?
就在李自成和牛金星觉得“还不迟”的时候,在陕北的榆林镇,大难却已经临头了!
榆林镇也称延绥镇,是所谓的陕西三边之一,另外两边就是宁夏镇和甘肃镇,现在都在吴三桂手中。而对于榆林镇,吴三桂却暂时没有染指的兴趣——这是因为榆林镇的地盘实在有点烂,吴三桂看不上眼。
因为这个镇的占地,主要不是成面成片的,而是以点和线分布的。东起黄河边上的清水营,西至宁夏后卫的花马池,弯弯曲曲绵延一千二百余里,沿着延安府的北部边缘构成了一道边境防线。而为了守卫这道防线,大明朝廷还耗费巨资修建了长达一千七百余里的延绥边墙,还修筑了绵延一千二百余里的墩台防御体系。在延绥边墙的沿线,还修筑布署了三十六个营堡。常年屯兵数万,以防备蒙古骑兵寇边南下。
这么一个弯曲狭窄的边镇,当然是没有什么油水的,除非把临近的延安一并拿下。而千沟万壑的延安府也比不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也不如能通西域,通雪域的甘肃,一心想给自己找块好地盘的吴三桂,自然看不上榆林镇了。
而李自成虽然很清楚榆林镇的重要性,但是他的大顺政权直到不久之前还在执行“三年不征”的承诺,财政全靠吃大户和拷掠。自然没有太大的余力支援榆林镇的守军,而且现在榆林的守军大多都是收编来的明朝边军。而这些边军又在崇祯十六年时抗拒了李自成的招降,当时榆林道都任和卸任总兵王世钦、侯世禄、侯拱极、尤世威等人据守榆林城,抵抗李过、刘芳亮的七万大军先后十三日。城破之后,尤世威等诸将都被处决,而榆林镇各处的守军,才陆续归顺了大顺。
对于这样的榆林军,李自成当然是不相信的,收编他们不过是需要有人守着榆林边墙,免得河套草原上早就衰落的蒙古部落去李自成的老家天保府(延安府)撒野罢了。
至于军饷补给,当然是不可能多给的,要多给李自成也没有啊!他这皇帝当得都亏了,还能指望什么?
所以李自成的设立的榆林卫从开张到现在,一直就穷得叮当响,只有驻守在榆林城内的三两千大顺嫡系供应好点。驻守三十六营堡,看着一千七百里边墙的“边军”,真是过得比给崇祯皇帝当兵时还不如。
那时候饷也没几个,但是却有边关互市的油水可以吃——因为蒙古人的土默特汗国早衰弱了,所以榆林边墙这些年来都比较太平。也没什么蒙古强盗南来,倒是双方的互市挺热闹,榆林镇也没什么土地,就指着互市吃饭了。
可是李自成在关中吃了陕商的大户,直接把榆林互市吃没了!弄得一帮靠互市吃饭的边军都活不下去,自行散了大半。捱到永昌二年的时候,榆林三十六营堡的驻军,不算榆林城的三千大顺嫡系,满打满算也就只剩下的三四千。
这些人以哨为单位,分散出去,驻守营堡城寨,组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据点,散在绵延一千七百里的边墙沿线,假装榆林边防还是存在的。
奉命驻守威远堡的哨总陈伯良从碉楼上走了下来,朝和自己的一哨人马住在一处的部总高炜苦笑道:“又捱了一天!太平无事......看来吴三桂和蒙古人都看不上咱们榆林啊!只是这淡出鸟来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高炜早先是明军的一个千总,被大顺朝收编后封了掌旅,后来部下逃散太多,就降至当了部总,管着三个哨。
陈伯良从城楼上下来的时候,高炜正在城楼下的营房外吃馍,干巴巴的馍泡着没有什么羊味儿的羊汤,将就着就是一顿。
听见陈伯良的抱怨,高炜哼哼了一声:“活着就好......有房子住,有田种,有娘们睡,你还有甚不满意的?额们威远堡啥都没有,没人看得上,正好太太平平的......”
他的话刚说到这里,啪的一声铳响就划破了边墙外草原的宁静。草原上的蒙古人可没火铳!这一定是高炜、陈伯良放出去的夜不收在开火。
高炜马上站了起来,和陈伯良一起凝神细听。
渐渐的就听见了如雷的马蹄声!
两人都变了颜色,威远堡的太平无事就到今天为止了。
就不知道来的是吴三桂的兵马还是草原上的蒙古人了?
威远堡上空马上响起了集合的号角声,刚刚吃完晚饭的士兵们纷纷从各自家中出来,带着弓箭、长枪、刀盾向威远堡北门走去——他们都是世代居住在威远堡的军户,妻子儿女也都在这里。威远堡城外的土地就是他们现在主要的收入来源。
保住威远堡,就是保住他们的家园!
高炜和陈伯良已经上了城楼,此时天色已黑,他们只看见远处的火把汇成了一条滚动的火龙。敌人队形整齐,一看就知道不是草原上的蒙古人。
而且数量极多,由火把组成的长龙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流动,同样望不到边际。
很快,又有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火龙出现在他们的视野当中!
“是,是吴三桂?”陈伯良用怀疑的口吻发问。
“不可能......”高炜摇摇头,“怕是有几万人......吴三桂派那么多兵过来做什么?”
现在吴三桂还打着大明宁夏、甘肃总兵官的旗号,威远堡这里的守军根本不会抗拒,派个几百人过来就足够了。
几万人......
“是东虏!”高炜面色苍白,“咱们完了......点烽火,擂战鼓,全城备战。凡是能拿起武器的,都要参战!如果威远堡被东虏打破,咱们一个都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