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还有件大事没解决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但是,还有一件大事没有解决。
这就是继承人问题,晋爵为魏公,地位还在刘氏宗王之上,按说应该明确继承人了,但曹操似乎还没有这方面的意思。这一年曹丕27岁,曹植22岁,作为曹操在世最年长的儿子,情况对曹丕来说有些不妙。
就在这一年,曹植由平原侯被改封为临菑侯,平原指的不是平原国,而是平原国下面的平原县,即今山东省平原县,曹植改封后爵位仍然是县侯,但临菑是古代齐国国都,是目前青州刺史部的重镇,不是平原县所可以比的。这次改封只涉及曹植一人,背后有没有其他更深的用意,让大家不由得要进行一番猜测。
曹植的平原侯是建安十六年(211)受封的,这一年献帝从曹操辞让的三万户食邑中拿出了15000户分别转封给曹操的三个儿子,每人食邑5000户。这是曹操的儿子们第一次受封爵位,这三个儿子分别是曹植、曹据和曹豹,其中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这里面,没有曹丕。
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其中卞氏生的有四个,建安十六年(211)曹丕25岁,年龄最大;其次是曹彰,年龄不详,介于21岁到24岁之间;曹植20岁,排第三;还有一个名叫曹熊,死得比较早。
曹丕并不是曹操的长子,之前说过曹操的长子名叫曹昂,是刘氏所生,在征讨张绣时战死于南阳郡。曹操之前最喜欢的儿子是曹冲,是环氏所生,他因病死于赤壁之战那年。
除了以上这六个儿子,曹操其他19个儿子分别是:刘氏所生的曹铄,环氏所生的曹据、曹宇,杜氏所生的曹林、曹衮,秦氏所生的曹玹、曹峻,尹氏所生的曹矩,王氏所生的曹干,孙氏所生的曹上、曹彪、曹勤,李氏所生的曹乘、曹整、曹京,周氏所生的曹均,宋氏所生的曹徽,赵氏所生的曹茂,刘氏所生的曹棘,他们的年龄大都不详。最后的这个刘氏,不是曹昂的母亲,是另一个刘氏。
此外,曹操至少还有两位养子,一个是何晏,一个是秦朗。
曹熊、曹铄、曹上、曹勤、曹乘、曹京等几个儿子早殇,比较活跃的儿子除曹丕、曹彰、曹植外还有曹据、曹宇、曹林、曹玹等几个。曹操对他们都很重视,尤其是他们早期的教育,抓得很紧。据史书的记载,曹丕八岁时就能写文章,博览经传典籍及诸子百家,而且体育方面也很突出,善于骑射,尤其喜欢击剑运动。
曹丕自己在文章中也写过,他五岁时父亲就教他射箭,学习了一年就掌握了射箭的基本要领,六岁开始学骑术,八岁的时候就能自己骑马了,以后曹操征战,他常常跟随。从中可以看出曹操对儿子们的教育不仅重学问,而且重体能和军事素质,希望他们日后都能成为文武全才。
到许县后,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加上四方才学之士会集而来,曹操有条件给儿子们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除了曹氏兄弟外,夏侯渊、夏侯惇的儿子们也跟他们一块学习和生活,他们之中,夏侯楙和夏侯尚最为突出。
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儿子,曹操大女儿清河公主的丈夫,清河公主跟曹昂都是刘氏所生,年龄不详,很可能比曹丕、曹植都要大,所以夏侯楙应该是曹丕和曹植的姐夫。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曹丕对他很欣赏,跟他关系也最好,以后也对他十分信任和倚重。
曹冲的去世对曹操是个重大打击,曹冲天资聪慧,曹操对他表现出毫不掩饰的偏爱。曹操的正妻丁氏没有孩子,后来因为感情不和又被曹操休了,丁氏之后进入曹家的是刘氏,所生的儿子曹昂是曹操的长子,本来早有希望成为继承人,却战死于沙场。刘氏还有一个儿子叫曹铄,未成年就死了,后来刘氏也死了。
丁氏被休、刘氏去世后,卞氏成为曹操事实上的“正室”,如果要选继承人,应该从她的几个儿子里选,作为她的长子,曹丕无疑最有资格和希望。但曹操一直没有明确曹丕的继承人地位,一种可能是曹操觉得自己儿子众多,可以再观察一下,看看有没有像曹冲那样更出色的;另一种可能是曹操不大喜欢曹丕。
曹操真的不喜欢曹丕吗?理由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成为一个谜,有很多猜测,但都无法形成定论。不过,在立嗣的问题上前面已有袁绍、刘表留下的惨痛教训,曹操仍然表现出迟疑和不决,除了说明他对曹丕还不是很满意,也没有更多的解释了。
曹冲之后,曹操也试图在其他儿子中找出最满意的,比如曹衮。曹衮是杜氏所生,这个杜氏就是吕布部下秦宜禄的妻子,秦朗的母亲。曹衮从小喜欢学习,十来岁就能写出好文章,特别知道用功,一学习起来就忘了吃饭睡觉,跟前的人常怕把他累病了,得不断提醒、制止,但曹衮就是喜欢学习,谁都劝不住。兄弟们在一起玩时他也常常走神,因为脑子里还想着刚刚看过的典籍。
爱学习、用功的孩子家长都喜欢,所以对曹衮刻意地有所观察,不过后来他发现这个孩子生性胆小怕事,身边的工作人员有感于他的良好品行,联名写了封表扬信,曹衮听了害怕得不得了,把工作人员责备了半天。曹衮的性格可能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但干不了大事。曹衮“同母异父”的哥哥秦朗深受曹操的喜爱,但因为是养子,也不大可能被立为继承人。
曹操的另一位养子何晏倒是很突出,日后成为大哲学家、玄学的开创者之一。何晏还是个美少年,从小喜欢学问,并通晓一些兵法,曹操非常喜欢他,曾经想让他改姓曹,但何晏坚决不干。
有人揣测过,曹操让何晏改姓是动了传位于他的念头。但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从血缘关系上说何晏是何进的孙子,喜欢归喜欢,但曹操绝不可能把费了几十年劲开创的事业再交给前外戚。
所以,在立嗣之路上对曹丕构成威胁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曹彰,另一个是曹植,他们都是同母同父的兄弟。
曹彰是一员猛将,军事才能在诸兄弟中最突出,但作为曹氏霸业的继承人他也有明显不足之处,那就是他有武略却没有文韬,他是一员猛将,当此天下未定之时,他也不乏有成长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一代名将的机会,但让他统领四方,驾驭全局,能力就差了不少。
相比较而言曹植的素质要全面得多,对曹丕最有竞争力,这个比曹丕小五岁的弟弟从小就表现出文学方面的天赋,十多岁时,就能背诵诗论以及辞赋数十万言,擅长写文章。曹操看到他写的文章,觉得不太像出自这个年龄的孩子之笔,曾经问过他:“你这是请人代写的吧?”曹植回答:“我能出言为论,下笔成章,父亲可以当面考我,就知道不是请人代写的了。”
铜雀台刚落成时举办现场征文比赛,曹植一篇《铜雀台赋》让人击节称叹,也让曹操大为惊异。但选继承人毕竟不是评文学奖,曹植有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干,曹操也需要观察。曹植性情随和,为人坦率,没有架子,坐的车子、穿的衣服都不讲究,每次遇到曹操提出问题,他反应很快,都能立即答对,让曹操对他很喜欢。
而曹丕最大的长处是情商高,最突出的表现是他能跟很多人处理好关系,在他的身边总活跃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圈子。
作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曹丕与“建安七子”等邺下文人们关系处得都很好,不仅有工作关系,而且私交也相当不错。应玚去世得较早,曹丕既感伤应玚之死,也担忧应玚的妻儿今后的生活,他写了《寡妇》《送应氏》等诗,还命王粲等人同题唱和。有情有义,关怀体贴,是个好领导。
曹丕与王粲的关系更亲密,王粲有个特殊爱好,喜欢听驴叫。王粲死后曹丕亲自前往墓前祭拜,为了怀念王粲,曹丕让大家都学驴叫。这份情谊,不到一定份上做不出来。
在同辈的“诸夏侯曹”兄弟里,与曹丕关系密切的人有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夏侯楙、夏侯尚外,还有曹真、曹休、夏侯威等人。曹真由于特殊的出身,曹操对他一直比较怜爱,把他其实也当成了养子看,让他从小跟曹丕一块生活和学习,二人结下了深厚友情。曹休是曹操的子侄辈,长大后也加入虎豹骑,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曹操生前他凭借战功已经升任中领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军职,他跟曹丕的关系也相当好。夏侯威是夏侯渊的儿子,一身侠气,自己不是文人但喜欢读书人,他发现了泰山郡人羊祜,觉得羊祜博学多才,善于谈论,于是做主将他二哥夏侯霸的一个女儿嫁给羊祜为妻,后来羊祜成为一代名将,夏侯威跟曹丕的关系也很好。
总之曹丕特别善于跟人打交道,群众基础很不错。
不过,要论起与曹丕关系亲密的程度,上面这些人都还不够,曹丕身边还有几个人,他们才真正与曹丕无话不谈,他们后来被称为“太子四友”。
所谓“太子四友”,指的是曹丕被立为太子前后特别信赖倚重的四个人,分别是司马懿、陈群、吴质和朱铄。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郡温县司马氏家族,他的父亲司马防是曹操在洛阳时代的老领导,他们一家也是英才辈出,他的大哥司马朗、三弟司马孚都在曹操手下任职。按照史书的说法,司马懿开始到曹操身边工作还有点不太情愿,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有很深的城府和很强的上进心,他也绝顶聪明,当时军权被曹氏、夏侯氏所掌握,世家大族在政权格局里只能充当配角,司马懿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觉得要想真正进入权力核心必须忍耐,做长远打算。司马懿后来主动靠近曹丕,忠心耿耿地帮曹丕出谋划策,受到曹丕重视。
陈群跟司马懿的出身差不多,也出身于一个大家族,不过陈群的身份有点特殊,他当过刘备的下属,刘备战败后作为俘虏被曹操发掘和任用,他担任过基层行政官员,也担任过人事、司法、监察方面的工作,有相当的才干。
在曹操生前司马懿和陈群还不是核心层成员,也没有兵权,但他们看准了曹丕日后必能继承大位,所以倾心攀附,深得曹丕的信任,为日后飞黄腾达铺好了路。
吴质追随曹操的时间相当早,大概在曹操担任兖州牧时期就投身曹营,只是他的地位一直不高,一方面他的出身并非像司马懿、陈群那样的名门大族;另一方面是他的脾气不好,人品又差,前途较为渺茫。吴质比曹丕大了整整十岁,他是一个喜欢结交权势的人,经过努力他终于引起了曹丕的重视,被引以为智囊,曹丕遇到难事不知道如何办,经常找他出主意。
“太子四友”中只有朱铄的情况所知最少,他是曹操老家沛国人,长得比较瘦,性子比较急,跟曹丕等人关系很好,在曹操征袁谭占领南皮后有名的“南皮之游”里就有他。
拉帮结派,这是组织生活中的大忌,现在如此,过去也一样。
曹丕跟司马懿等人并没有太多工作上的隶属关系,平时形影不离,谈的不可能都是工作,他们之间的交往也不可能瞒得住曹操,这或许也犯了曹操的忌,迟迟不立嗣,大概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曹丕跟曹家、夏侯家兄弟们怎么来往曹操都不会反对,但对于他结交司马懿、陈群这些人,曹操心有顾忌,这得从曹操与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说起。
东汉是世家大族进一步崛起的时代,朝政和各地政权都被若干世家大族所掌控,刘表之所以能在荆州立足,刘焉之所以能在益州站住脚,以及孙氏在江东之所以能快速打开局面,背后都是当地豪族们在撑腰。某种程度上,刘表也罢,刘焉、孙权也罢,都是豪族势力的代言人。
曹操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在他开创基业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与豪门士族的合作,这一点在他倚重荀彧上最能看得出来,与其说他欣赏荀彧的个人才能,不如说他更需要通过荀彧与以颍川郡荀氏、陈氏、钟氏等为代表的整个士族集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然而曹操自身不是士族,他出身于宦官家庭,从自己算起富贵也不过才三代,以他为中心的核心利益集团成员,如曹洪、曹仁以及夏侯氏兄弟等人,也都不是士族,但他们现在掌握着最大的权力。
由此就出现了一对矛盾,过去常把它归纳为士族和庶族的矛盾,也就是老牌的大地主阶层与新的暴发户之间的矛盾,不管这样分有没有道理,但至少这种矛盾是存在的。曹操依靠士族阶层,但又提防和抑制他们,比如,占领冀州后就颁布了抑制士族豪强进一步兼并的法令,他与荀彧之间越来越深的矛盾,表面上看是某些政治理念的不同,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是两种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
在建安十六年(211)受封的诸子中没有曹丕,到这一年的晚些时候,环氏所生的曹宇、秦氏所生的曹玹、杜氏所生的曹林也被封了侯爵,其中曹宇被封为都乡侯,曹林被封为饶阳侯,曹玹被封为西乡侯,都乡和西乡不是乡而是县,这几个都是县侯,其中都乡县在常山郡,饶阳县在涿郡,西乡县在汉中郡。受封的食邑不详,如果跟曹植他们一样,那也都应该是5000户。
至此,曹丕已有六个兄弟被封侯,而他还没有。
如果只从这个情况来看,似乎意味着曹丕已经失宠了。但就在此时,曹丕又突然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让情况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五官中郎将本不是一个显要的职位,它属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卿,品秩是比二千石,较真正的二千石要低,可以视为“副部级”。汉代的中郎将比较多,带兵的中郎将一般来说比偏将、裨将还低,但比都尉高,相当于准将。但中郎将也并非都带兵,五官中郎将就是不带兵的中郎将,他带的是郎官。
汉代的郎官是指宫内的低层级办事人员,通常担任天子的护卫陪从、在宫内官署值班等任务,宫里的郎官大都归光禄勋卿管理,分为五官郎、左中郎、右中郎,也称为“三署郎”。东汉规定50岁以上的郎官属五官中郎将管理,五官中郎将下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等,品秩从三百石到六百石不等。所以,一般情况下五官中郎将就是光禄勋卿属下的老干部管理处处长,管理一大群年龄50岁以上的办事员。
曹丕担任这个通常由老同志担任的职务只是个名义而已,他不用到许县朝廷上班,下面也没有五六十岁甚至年龄更高的老干部们让他管,他干的活与这项职务原来的职责完全不挨边。曹丕担任的这个职务权力很重,天子在他的任命诏书上给做了两项特别说明:允许他组建办事机构,同时明确他是副丞相。
汉代允许官员组建办事机构叫“开府”,这个府一般称为“幕府”,一旦有资格开府,就能自行聘用属吏,但这项特权通常只有三公、大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才享有,其他人也要享受这个特权,就叫“开府仪同三司”。到汉末,开府的条件逐渐放宽,李傕、郭汜、樊稠等人身为各种名号的将军,也有开府的特权。
五官中郎将这种“副部级”官员也开府,曹丕肯定开了先河,尤其把五官中郎将定位为副丞相,更是前无古人。与丞相同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一度被认为是副丞相,协助丞相处理有关事务,权限很大。把五官中郎将作为副丞相完全没有先例可循,而且双方品秩上的差距巨大,但这并没有出乎大家的意料,因为担任五官中郎将的是曹丕。
此举似乎可以解读为曹操在继承权确立方面的一种暗示,但曹丕还没有来得及高兴,紧接着曹操又颁布了另一项命令。
曹操在让曹丕设置自己官署的同时,也允许其他被封侯的儿子都设置官署,为此他还颁布了《高选诸子掾属令》,这项命令如今只保存有“遂以邢颙为平原侯家丞,侯家吏,宜得渊深法度如邢颙辈”一句话,是选邢颙为曹植家丞的,其中可以看出曹操对给儿子们选属吏十分重视,要求的标准很严。
设置官署也等于“开府”,以前五官中郎将没有这个特权,诸侯也没有,曹操让几个儿子都“开府”,不是想替儿子揽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锻炼他们的才干,同时对他们进行考查。
曹丕的心,不由得又悬了起来。
但是,还有一件大事没有解决。
这就是继承人问题,晋爵为魏公,地位还在刘氏宗王之上,按说应该明确继承人了,但曹操似乎还没有这方面的意思。这一年曹丕27岁,曹植22岁,作为曹操在世最年长的儿子,情况对曹丕来说有些不妙。
就在这一年,曹植由平原侯被改封为临菑侯,平原指的不是平原国,而是平原国下面的平原县,即今山东省平原县,曹植改封后爵位仍然是县侯,但临菑是古代齐国国都,是目前青州刺史部的重镇,不是平原县所可以比的。这次改封只涉及曹植一人,背后有没有其他更深的用意,让大家不由得要进行一番猜测。
曹植的平原侯是建安十六年(211)受封的,这一年献帝从曹操辞让的三万户食邑中拿出了15000户分别转封给曹操的三个儿子,每人食邑5000户。这是曹操的儿子们第一次受封爵位,这三个儿子分别是曹植、曹据和曹豹,其中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这里面,没有曹丕。
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其中卞氏生的有四个,建安十六年(211)曹丕25岁,年龄最大;其次是曹彰,年龄不详,介于21岁到24岁之间;曹植20岁,排第三;还有一个名叫曹熊,死得比较早。
曹丕并不是曹操的长子,之前说过曹操的长子名叫曹昂,是刘氏所生,在征讨张绣时战死于南阳郡。曹操之前最喜欢的儿子是曹冲,是环氏所生,他因病死于赤壁之战那年。
除了以上这六个儿子,曹操其他19个儿子分别是:刘氏所生的曹铄,环氏所生的曹据、曹宇,杜氏所生的曹林、曹衮,秦氏所生的曹玹、曹峻,尹氏所生的曹矩,王氏所生的曹干,孙氏所生的曹上、曹彪、曹勤,李氏所生的曹乘、曹整、曹京,周氏所生的曹均,宋氏所生的曹徽,赵氏所生的曹茂,刘氏所生的曹棘,他们的年龄大都不详。最后的这个刘氏,不是曹昂的母亲,是另一个刘氏。
此外,曹操至少还有两位养子,一个是何晏,一个是秦朗。
曹熊、曹铄、曹上、曹勤、曹乘、曹京等几个儿子早殇,比较活跃的儿子除曹丕、曹彰、曹植外还有曹据、曹宇、曹林、曹玹等几个。曹操对他们都很重视,尤其是他们早期的教育,抓得很紧。据史书的记载,曹丕八岁时就能写文章,博览经传典籍及诸子百家,而且体育方面也很突出,善于骑射,尤其喜欢击剑运动。
曹丕自己在文章中也写过,他五岁时父亲就教他射箭,学习了一年就掌握了射箭的基本要领,六岁开始学骑术,八岁的时候就能自己骑马了,以后曹操征战,他常常跟随。从中可以看出曹操对儿子们的教育不仅重学问,而且重体能和军事素质,希望他们日后都能成为文武全才。
到许县后,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加上四方才学之士会集而来,曹操有条件给儿子们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除了曹氏兄弟外,夏侯渊、夏侯惇的儿子们也跟他们一块学习和生活,他们之中,夏侯楙和夏侯尚最为突出。
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儿子,曹操大女儿清河公主的丈夫,清河公主跟曹昂都是刘氏所生,年龄不详,很可能比曹丕、曹植都要大,所以夏侯楙应该是曹丕和曹植的姐夫。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曹丕对他很欣赏,跟他关系也最好,以后也对他十分信任和倚重。
曹冲的去世对曹操是个重大打击,曹冲天资聪慧,曹操对他表现出毫不掩饰的偏爱。曹操的正妻丁氏没有孩子,后来因为感情不和又被曹操休了,丁氏之后进入曹家的是刘氏,所生的儿子曹昂是曹操的长子,本来早有希望成为继承人,却战死于沙场。刘氏还有一个儿子叫曹铄,未成年就死了,后来刘氏也死了。
丁氏被休、刘氏去世后,卞氏成为曹操事实上的“正室”,如果要选继承人,应该从她的几个儿子里选,作为她的长子,曹丕无疑最有资格和希望。但曹操一直没有明确曹丕的继承人地位,一种可能是曹操觉得自己儿子众多,可以再观察一下,看看有没有像曹冲那样更出色的;另一种可能是曹操不大喜欢曹丕。
曹操真的不喜欢曹丕吗?理由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成为一个谜,有很多猜测,但都无法形成定论。不过,在立嗣的问题上前面已有袁绍、刘表留下的惨痛教训,曹操仍然表现出迟疑和不决,除了说明他对曹丕还不是很满意,也没有更多的解释了。
曹冲之后,曹操也试图在其他儿子中找出最满意的,比如曹衮。曹衮是杜氏所生,这个杜氏就是吕布部下秦宜禄的妻子,秦朗的母亲。曹衮从小喜欢学习,十来岁就能写出好文章,特别知道用功,一学习起来就忘了吃饭睡觉,跟前的人常怕把他累病了,得不断提醒、制止,但曹衮就是喜欢学习,谁都劝不住。兄弟们在一起玩时他也常常走神,因为脑子里还想着刚刚看过的典籍。
爱学习、用功的孩子家长都喜欢,所以对曹衮刻意地有所观察,不过后来他发现这个孩子生性胆小怕事,身边的工作人员有感于他的良好品行,联名写了封表扬信,曹衮听了害怕得不得了,把工作人员责备了半天。曹衮的性格可能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但干不了大事。曹衮“同母异父”的哥哥秦朗深受曹操的喜爱,但因为是养子,也不大可能被立为继承人。
曹操的另一位养子何晏倒是很突出,日后成为大哲学家、玄学的开创者之一。何晏还是个美少年,从小喜欢学问,并通晓一些兵法,曹操非常喜欢他,曾经想让他改姓曹,但何晏坚决不干。
有人揣测过,曹操让何晏改姓是动了传位于他的念头。但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从血缘关系上说何晏是何进的孙子,喜欢归喜欢,但曹操绝不可能把费了几十年劲开创的事业再交给前外戚。
所以,在立嗣之路上对曹丕构成威胁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曹彰,另一个是曹植,他们都是同母同父的兄弟。
曹彰是一员猛将,军事才能在诸兄弟中最突出,但作为曹氏霸业的继承人他也有明显不足之处,那就是他有武略却没有文韬,他是一员猛将,当此天下未定之时,他也不乏有成长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一代名将的机会,但让他统领四方,驾驭全局,能力就差了不少。
相比较而言曹植的素质要全面得多,对曹丕最有竞争力,这个比曹丕小五岁的弟弟从小就表现出文学方面的天赋,十多岁时,就能背诵诗论以及辞赋数十万言,擅长写文章。曹操看到他写的文章,觉得不太像出自这个年龄的孩子之笔,曾经问过他:“你这是请人代写的吧?”曹植回答:“我能出言为论,下笔成章,父亲可以当面考我,就知道不是请人代写的了。”
铜雀台刚落成时举办现场征文比赛,曹植一篇《铜雀台赋》让人击节称叹,也让曹操大为惊异。但选继承人毕竟不是评文学奖,曹植有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干,曹操也需要观察。曹植性情随和,为人坦率,没有架子,坐的车子、穿的衣服都不讲究,每次遇到曹操提出问题,他反应很快,都能立即答对,让曹操对他很喜欢。
而曹丕最大的长处是情商高,最突出的表现是他能跟很多人处理好关系,在他的身边总活跃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圈子。
作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曹丕与“建安七子”等邺下文人们关系处得都很好,不仅有工作关系,而且私交也相当不错。应玚去世得较早,曹丕既感伤应玚之死,也担忧应玚的妻儿今后的生活,他写了《寡妇》《送应氏》等诗,还命王粲等人同题唱和。有情有义,关怀体贴,是个好领导。
曹丕与王粲的关系更亲密,王粲有个特殊爱好,喜欢听驴叫。王粲死后曹丕亲自前往墓前祭拜,为了怀念王粲,曹丕让大家都学驴叫。这份情谊,不到一定份上做不出来。
在同辈的“诸夏侯曹”兄弟里,与曹丕关系密切的人有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夏侯楙、夏侯尚外,还有曹真、曹休、夏侯威等人。曹真由于特殊的出身,曹操对他一直比较怜爱,把他其实也当成了养子看,让他从小跟曹丕一块生活和学习,二人结下了深厚友情。曹休是曹操的子侄辈,长大后也加入虎豹骑,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曹操生前他凭借战功已经升任中领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军职,他跟曹丕的关系也相当好。夏侯威是夏侯渊的儿子,一身侠气,自己不是文人但喜欢读书人,他发现了泰山郡人羊祜,觉得羊祜博学多才,善于谈论,于是做主将他二哥夏侯霸的一个女儿嫁给羊祜为妻,后来羊祜成为一代名将,夏侯威跟曹丕的关系也很好。
总之曹丕特别善于跟人打交道,群众基础很不错。
不过,要论起与曹丕关系亲密的程度,上面这些人都还不够,曹丕身边还有几个人,他们才真正与曹丕无话不谈,他们后来被称为“太子四友”。
所谓“太子四友”,指的是曹丕被立为太子前后特别信赖倚重的四个人,分别是司马懿、陈群、吴质和朱铄。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郡温县司马氏家族,他的父亲司马防是曹操在洛阳时代的老领导,他们一家也是英才辈出,他的大哥司马朗、三弟司马孚都在曹操手下任职。按照史书的说法,司马懿开始到曹操身边工作还有点不太情愿,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有很深的城府和很强的上进心,他也绝顶聪明,当时军权被曹氏、夏侯氏所掌握,世家大族在政权格局里只能充当配角,司马懿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觉得要想真正进入权力核心必须忍耐,做长远打算。司马懿后来主动靠近曹丕,忠心耿耿地帮曹丕出谋划策,受到曹丕重视。
陈群跟司马懿的出身差不多,也出身于一个大家族,不过陈群的身份有点特殊,他当过刘备的下属,刘备战败后作为俘虏被曹操发掘和任用,他担任过基层行政官员,也担任过人事、司法、监察方面的工作,有相当的才干。
在曹操生前司马懿和陈群还不是核心层成员,也没有兵权,但他们看准了曹丕日后必能继承大位,所以倾心攀附,深得曹丕的信任,为日后飞黄腾达铺好了路。
吴质追随曹操的时间相当早,大概在曹操担任兖州牧时期就投身曹营,只是他的地位一直不高,一方面他的出身并非像司马懿、陈群那样的名门大族;另一方面是他的脾气不好,人品又差,前途较为渺茫。吴质比曹丕大了整整十岁,他是一个喜欢结交权势的人,经过努力他终于引起了曹丕的重视,被引以为智囊,曹丕遇到难事不知道如何办,经常找他出主意。
“太子四友”中只有朱铄的情况所知最少,他是曹操老家沛国人,长得比较瘦,性子比较急,跟曹丕等人关系很好,在曹操征袁谭占领南皮后有名的“南皮之游”里就有他。
拉帮结派,这是组织生活中的大忌,现在如此,过去也一样。
曹丕跟司马懿等人并没有太多工作上的隶属关系,平时形影不离,谈的不可能都是工作,他们之间的交往也不可能瞒得住曹操,这或许也犯了曹操的忌,迟迟不立嗣,大概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曹丕跟曹家、夏侯家兄弟们怎么来往曹操都不会反对,但对于他结交司马懿、陈群这些人,曹操心有顾忌,这得从曹操与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说起。
东汉是世家大族进一步崛起的时代,朝政和各地政权都被若干世家大族所掌控,刘表之所以能在荆州立足,刘焉之所以能在益州站住脚,以及孙氏在江东之所以能快速打开局面,背后都是当地豪族们在撑腰。某种程度上,刘表也罢,刘焉、孙权也罢,都是豪族势力的代言人。
曹操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在他开创基业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与豪门士族的合作,这一点在他倚重荀彧上最能看得出来,与其说他欣赏荀彧的个人才能,不如说他更需要通过荀彧与以颍川郡荀氏、陈氏、钟氏等为代表的整个士族集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然而曹操自身不是士族,他出身于宦官家庭,从自己算起富贵也不过才三代,以他为中心的核心利益集团成员,如曹洪、曹仁以及夏侯氏兄弟等人,也都不是士族,但他们现在掌握着最大的权力。
由此就出现了一对矛盾,过去常把它归纳为士族和庶族的矛盾,也就是老牌的大地主阶层与新的暴发户之间的矛盾,不管这样分有没有道理,但至少这种矛盾是存在的。曹操依靠士族阶层,但又提防和抑制他们,比如,占领冀州后就颁布了抑制士族豪强进一步兼并的法令,他与荀彧之间越来越深的矛盾,表面上看是某些政治理念的不同,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是两种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
在建安十六年(211)受封的诸子中没有曹丕,到这一年的晚些时候,环氏所生的曹宇、秦氏所生的曹玹、杜氏所生的曹林也被封了侯爵,其中曹宇被封为都乡侯,曹林被封为饶阳侯,曹玹被封为西乡侯,都乡和西乡不是乡而是县,这几个都是县侯,其中都乡县在常山郡,饶阳县在涿郡,西乡县在汉中郡。受封的食邑不详,如果跟曹植他们一样,那也都应该是5000户。
至此,曹丕已有六个兄弟被封侯,而他还没有。
如果只从这个情况来看,似乎意味着曹丕已经失宠了。但就在此时,曹丕又突然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让情况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五官中郎将本不是一个显要的职位,它属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卿,品秩是比二千石,较真正的二千石要低,可以视为“副部级”。汉代的中郎将比较多,带兵的中郎将一般来说比偏将、裨将还低,但比都尉高,相当于准将。但中郎将也并非都带兵,五官中郎将就是不带兵的中郎将,他带的是郎官。
汉代的郎官是指宫内的低层级办事人员,通常担任天子的护卫陪从、在宫内官署值班等任务,宫里的郎官大都归光禄勋卿管理,分为五官郎、左中郎、右中郎,也称为“三署郎”。东汉规定50岁以上的郎官属五官中郎将管理,五官中郎将下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等,品秩从三百石到六百石不等。所以,一般情况下五官中郎将就是光禄勋卿属下的老干部管理处处长,管理一大群年龄50岁以上的办事员。
曹丕担任这个通常由老同志担任的职务只是个名义而已,他不用到许县朝廷上班,下面也没有五六十岁甚至年龄更高的老干部们让他管,他干的活与这项职务原来的职责完全不挨边。曹丕担任的这个职务权力很重,天子在他的任命诏书上给做了两项特别说明:允许他组建办事机构,同时明确他是副丞相。
汉代允许官员组建办事机构叫“开府”,这个府一般称为“幕府”,一旦有资格开府,就能自行聘用属吏,但这项特权通常只有三公、大将军这样的高级官员才享有,其他人也要享受这个特权,就叫“开府仪同三司”。到汉末,开府的条件逐渐放宽,李傕、郭汜、樊稠等人身为各种名号的将军,也有开府的特权。
五官中郎将这种“副部级”官员也开府,曹丕肯定开了先河,尤其把五官中郎将定位为副丞相,更是前无古人。与丞相同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一度被认为是副丞相,协助丞相处理有关事务,权限很大。把五官中郎将作为副丞相完全没有先例可循,而且双方品秩上的差距巨大,但这并没有出乎大家的意料,因为担任五官中郎将的是曹丕。
此举似乎可以解读为曹操在继承权确立方面的一种暗示,但曹丕还没有来得及高兴,紧接着曹操又颁布了另一项命令。
曹操在让曹丕设置自己官署的同时,也允许其他被封侯的儿子都设置官署,为此他还颁布了《高选诸子掾属令》,这项命令如今只保存有“遂以邢颙为平原侯家丞,侯家吏,宜得渊深法度如邢颙辈”一句话,是选邢颙为曹植家丞的,其中可以看出曹操对给儿子们选属吏十分重视,要求的标准很严。
设置官署也等于“开府”,以前五官中郎将没有这个特权,诸侯也没有,曹操让几个儿子都“开府”,不是想替儿子揽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锻炼他们的才干,同时对他们进行考查。
曹丕的心,不由得又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