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司马懿死了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再回到曹魏,看看政变之后的时局。
少帝正始十年(249)4月8日,距政变即将满百日,少帝下诏改元为嘉平。本月,太尉蒋济去世,享年61岁。
在此次政变中蒋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后司马懿以少帝的名义晋封蒋济为都乡侯,食邑增加到700户,蒋济立即上疏谢绝。蒋济的心情有些复杂,他支持司马懿推倒曹爽一伙,但他也向曹爽等人做过保证,保他们性命无忧,但结果与此相反,蒋济深感自责,他的死与此有很大关系。
在司马懿主持下,太尉一职由孙礼接任,他是坚定的“反曹派”,对曹爽一伙恨之入骨,此前孙礼已改任司隶校尉,他担任太尉后,司隶校尉一职由司马懿的另一名铁杆拥护者何曾担任。司马师担任了卫将军,同时兼任中护军,军职虽然还不是最高的,但等于主持全国的军务,待时机成熟时再就任大将军一职。
少帝曹芳这一年18岁了,曹爽辅政时原本还指望过有亲政的那一天,现在看来已经没戏了,出于对司马懿的敬畏,他主动提出拜司马懿为丞相,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同时加九锡,这些东西指的是哪些内容之前已经说过,曹芳完全是按照曹操当丞相时的套路来的,但司马懿坚辞不受。
一方面,司马懿觉得这些都是虚的,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反而容易落下口实,招来更多的攻击;另一方面,现在也只是大局初定,曹氏几代人不断经营,仍有不少人对他们怀有感情,暗中反对自己的人也不在少数,还不是通过加官和特权来树立个人威望的时候。
曹爽等人被杀后空出许多重要职位,司马懿借机安插那些自己认为可靠的人,除了之前提到过的邓艾、孙礼、何曾、钟会,还有王基、石苞、卢毓、傅嘏、傅玄、胡奋等人,这些人对曹魏感情较淡,或者受到过排挤和打压,绝对坚定地支持司马懿。
朝廷最核心的机构是中书台和尚书台,中书台有孙资和钟会在那里,可以让人放心;尚书台方面,司马懿让三弟司马孚去担任长官(尚书令),又把卢毓等人调过去担任尚书,协助司马孚。
在地方上司马懿也加快了布局,西线战场由郭淮坐镇,郭淮属于职业军人,不热衷政治,这一点让司马懿放心,司马懿也负责过西线战场,郭淮也算是他的部下了,经过磨合,郭淮已经越来越让司马懿感到满意,更何况在西线战场还有陈泰、邓艾两个“自己人”,那里应该不会出问题。
南线战场方面,司马懿曾在荆州主持军务多年,有一定基础,荆州刺史原来是李胜,就是到司马懿府上探病的那位,李胜被杀后荆州刺史空缺,司马懿安排王基去继任,司马懿担任大将军期间,王基曾在大将军府任过职,是老部下。
王基任荆州刺史前只是朝廷秘书局里的一名尚书,资历还不足以负责整个南线战场,司马懿就把王昶派过去,这是个大有来头的人,也是三国后期的一个重要人物。
王昶字文舒,出身于著名的太原王氏家族,与汉末名臣王允为同宗,曹丕当太子时王昶曾任太子府中庶子,作为“太子四友”之一的司马懿那时便与王昶有很多交往。王昶后来担任过散骑侍郎、洛阳典农都尉等。魏明帝时期下诏让朝廷大臣推荐人才,每人只能推荐一名,时任太尉的司马懿推荐的就是王昶。在司马懿的关照下,王昶担任了兖州刺史、扬烈将军。
司马懿以少帝的名义晋升王昶为征南将军,假节,负责整个南线战场(督荆、豫诸军事),王昶不负重托,在荆州刺史王基等人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军队训练,又在新野建立基地训练水军,曹魏在南线战场的实力大增。
三大战场中,只有东线战场让司马懿心里没底。
负责东线战场的是王凌,目前已经78岁了,他有一个更显赫的头衔:车骑将军,论起来在军中的地位数他最高,司马师的卫将军也不及他,骠骑将军曹洪早已故去,大将军曹爽被杀,在名义上王凌如今是魏军的第一号人物。
跟王昶一样,王凌也出身于太原王氏家族,他与王允的关系更近,是王允的侄子,早年便到曹操身边任职,历经曹氏四代人,对曹氏忠心耿耿,职务不断上升,之前说过,满宠曾是王凌的上级,王凌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满宠离职后,曹爽对王凌进一步拉拢,让他负责整个东线战场(都督扬州诸军事)。
论年龄、论资格王凌都与司马懿都不相上下,他在东线战场经营多年,势力很大,他不会轻易顺从司马懿,也不能用强力迫其就范,为此司马懿很费了一些脑筋。
司马懿以少帝的名义征王凌回朝廷任职,担任三公之一的司空,对这项任命王凌显然不感兴趣,找了很多借口一直不来就任。但王凌也知道这么拖着不是办法,必须主动出击,为此他找到兖州刺史令狐愚商量对策。
令狐愚是王凌的外甥,作为“拥曹派”,他们目前的处境差不多,王凌派心腹秘密前往兖州,令狐愚提出以扬州和兖州为基地另立朝廷与洛阳分庭抗礼,令狐愚连新皇帝都想好了,这就是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
曹彪不仅辈分很高,而且跟曹植等人一样,长期以来过着被监视、限制的生活,而他生性不愿意逆来顺受,总想改变,他的封地目前就在兖州刺史部,是令狐愚控制的地盘。
令狐愚还听到一个传说,兖州刺史部东郡的白马河里出了妖马,夜里过官家牧场时发出鸣叫,众马皆应,天亮时有人看见这匹马的蹄印大如斛斗,一连数里,最后没入河中,不知什么时候在当地就有了一则民谣悄悄传唱起来,其中有“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骑”的话。曹彪字朱虎,又是白马王,结合以上传说和民谣,令狐愚坚信拥立曹彪一定能成事。
令狐愚的计划让王凌动了心,但他的儿子王广还在洛阳,起事前必须把他接出来。王凌派人秘密到了洛阳,把计划告诉儿子,让他设法脱身,但王广反对父亲这么做,给父亲写了封信,信中说:“司马懿内心虽然难以捉摸,但也没有做过大逆之事,现在他能擢贤用能,广树政绩,修先朝之政令以应众心所求,对于曹爽犯下的过错,全部予以改正,政令莫不以体恤百姓为先。况且,司马懿父子兄弟并握兵要,不是那么容易打倒的。”
王广说得并不错,司马懿虽然是夺权上位的,好像不够光彩,但曹爽等人之前实在太差劲,早已失去了人心,司马懿掌权后的确面貌焕然一新,已深得朝野上下的拥护,此时举兵反对他并没有成功的基础。
但王凌仍然决心一搏,因为他已经没有别的出路了。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却出了意外。
王凌突然得到一个不幸的消息,令狐愚死了。整个计划都是令狐愚在策划,包括楚王曹彪那边的联络工作也都是令狐愚在负责,他突然不在了,王凌顿时傻了眼。
更不幸的事还在后面,令狐愚谋反有两个主要助手,一个叫杨康,一个叫单固,令狐愚死时杨康正好在洛阳出差,他是应司徒之命来谈公事的,听到消息不亚于一声晴天霹雳,起事成功的可能性本来就不高,主事的人不在了,结果可想而知,为了给自己和家人留条退路,杨康就在司徒府揭发了谋反的事。
此时的司徒是高柔,司马懿的坚定支持者,听到杨康的报告,高柔不敢怠慢,马上带他去见司马懿。司马懿仔细分析了兖州和扬州方面的形势,决定先隐而不发,告诉杨康这件事不要再提,让杨康仍回兖州,以免引起怀疑。
之后,朝廷派了个叫黄华的人前去继任兖州刺史,这时王凌还在为要不要起事而犹豫不决,他不知道司马懿对他们的事已了如指掌,王凌甚至还派了个叫杨弘的将军去秘密联络黄华,约他共同起事。
黄华的来历史书没有太多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如此重要的关口,司马懿派他去兖州,说明他是司马懿绝对信任的人,王凌要跟这样的人合伙造反,连这点儿常识都没有吗?这件事不可思议,要么王凌之前与黄华就有一些来往,被黄华骗了,要么杨康回到兖州后给王凌玩起了“无间道”,诱导王凌犯低级错误。
王凌一直拖着不去朝廷就职,还待在淮南的寿春,司马懿这边也不着急动手,就这样过了一年多。到了嘉平三年(251)4月,中原地区突然发生了一场地震,王凌觉得机会来了。
王凌上奏朝廷,说得到情报,孙吴将利用涂水上涨的机会由水路向扬州发起进攻,他向朝廷申请调兵的虎符,以便就近调动各路魏军,报告很快被朝廷驳回。
这让王凌有些意外,以往遇到这种情况朝廷是不会不准的,他这才意识到事情可能已经败露了,马上再派杨弘到兖州,找黄华商议起兵的事。结果杨弘非但没有完成任务,还被黄华给策反了,黄华、杨弘联名给司马懿写信报告情况,把王凌的最新计划和盘托出。
司马懿知道时机成熟了,于是亲率大军前往淮南讨伐。
司马懿以少帝的名义下诏对王凌谋叛行为进行揭露,有杨弘的密报,王凌所有计划包括行动细节都不再是秘密,王凌想抵赖都不能。但是诏书里同时回顾了王凌的功绩,说他也是一时糊涂犯了错误,只要迷途知返仍然可以原谅,如果主动投降,可以既往不咎。为了让王凌相信,司马懿还给他写了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对王凌进行安慰,保证不会伤害王凌及家人的性命。
此时王凌的心里已经大乱,他几次派人下书,希望能与司马懿直接对话,开始未获回应,后来接到司马懿的回信,约他在一个叫丘头的地方相见。
王凌乘一叶小舟单独前往,随身特意带上印信、符节,他这时只想保命,他对司马懿说自己统重兵在外,执掌一方,却心怀不义,有负朝廷,今后别无所求,只希望与妻子儿女同在一处,子息后代平平安安地生活就行了,年近80岁的王凌在司马懿面前完全是一副乞怜的神态,哀求司马懿说:“生我者父母,能让我活下去的是您啊!”
司马懿没有当场杀了王凌,但也没有履行诏书和信中的诺言,而命600名步骑押解王凌由陆路返回洛阳。与曹爽当年一样,王凌很想知道司马懿是让他活还是让他死,于是向押解自己的军士要了几个钉子,说是用来钉棺材用,王凌请他们务必向司马懿报告一下。
如果不给,说明还有活的可能,但经请示司马懿后,王凌得到了钉子。王凌感到绝望,走到项县时,看到谷水岸边有一座祠堂,是贾逵的祠堂,过去同为魏臣,王凌更感悲伤。
王凌在贾逵碑像前大声呼喊:“王凌我一生尽忠魏室,贾逵,你在天的神明知道吗?”之后,王凌服毒自杀。司马懿率兵继续进驻寿春,对王凌的家人、心腹和嫡系进行了一场大清洗,凡参与过谋反、事先知情而不报告的一律夷灭三族,王凌的儿子王广虽然反对父亲谋反,但也在洛阳被杀。令狐愚被开棺剖尸,与王凌的尸体一起在野外曝晒三天示众,之后就地掩埋,不用棺殓。
郭淮的妻子是王凌的妹妹,为拉拢郭淮司马懿刚刚把王凌的车骑将军一职授给他。郭淮的妻子本应从坐,御史前往长安收捕,郭淮的手下以及羌、胡渠帅等数千人叩头请郭淮上表留下妻子,五个儿子也都叩头至流血,请父亲救母亲一命,郭淮不从。
但到最后,郭淮还是给司马懿写了封信,请求宽恕妻子。司马懿接到郭淮的信,看了很久,最后同意特赦,但郭淮在司马懿心中的分量大减,两年后郭淮病故。
在审查中,令狐愚的另一个心腹单固宁死不屈,被杀。杨康虽然揭发有功,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廷尉对这个人比较反感,在结案报告中说他与单固的对质中言辞错乱,很多事情没说清,建议一并问斩,司马懿同意。
楚王曹彪也未逃过一劫,司马懿以少帝的名义下玺书予以谴责,曹彪为保妃嫔及儿子们一命,只得自杀,妃嫔和儿子们降为庶人,流放平原郡,朝廷派来监视曹彪的官员都因犯了知情却不及时劝阻或报告的罪过处死。为防止有人再用分封在各地的曹氏王公做文章,司马懿让少帝下诏,把各位王公集中在邺县居住,命有关部门严加监管,不得与外人随便联系。
司马懿的手段的确很残酷,说得好听一些,这叫作“敢爱敢恨”,对于他欣赏的人、看中的人,同时又认同他、支持他的,一律给予爱护、提拔和重用,对于反对他的人,则向来毫不手软。
嘉平三年(251)6月,司马懿率大军返回洛阳。
走到一个叫五池的地方,遇到侍中韦诞一行,他们是奉少帝之命前来劳军的。又往前走,走到一个叫甘城的地方,又遇到太仆卿瘐寲一行,除了劳军,还带来了少帝的诏书,拜司马懿为相国,晋爵安平郡公,食邑增加到5万户,全族19名子弟都封为侯爵。
司马懿仍不同意,上奏回绝。
平了这场叛乱,司马懿也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有史书说,司马懿病重期间梦见王凌、贾逵等人扮作厉鬼来索命,让他的心情很烦乱,加重了病情。7月,司马懿回到洛阳,病情进一步加重,司马懿知道这一次是大限将至了,于是向儿子们立下遗嘱,交代说自己死后葬于洛阳东北方向的首阳山,不坟不树,陪葬就用一些平时穿的衣服就行,不设明器,日后也不与其他人合葬,子孙不得祭陵。
嘉平三年(251)8月5日,司马懿在洛阳病逝,享年73岁。少帝下诏授其谥号文贞,追封相国、郡公。他的孙子司马炎后来当了晋朝的皇帝,加他的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晋高祖。
司马懿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20多岁来到曹操手下做事,43岁时被封侯爵,担任尚书仆射。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在47岁到60岁之间,他两次被托孤,平孟达、抗诸葛亮、伐公孙渊、拒孙权,建立了不世功勋,获得了巨大的个人威望。
司马懿由魏臣而走向“篡魏”,更多的原因也许是为自保,其中的是非曲直只能继续留给历史去评价了,但他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即使离开了人世,这也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了。
司马懿死后少帝下诏擢升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主持朝廷日常事务(录尚书事),并擢升司马懿的三弟、朝廷尚书令司马孚为太尉,同时继续兼任尚书令一职,司马昭此时的职务是安东将军,主持淮北一带的军务(都督淮北诸军事),司马氏的权力基础巩固,没有因为司马懿的死而削弱。
再回到曹魏,看看政变之后的时局。
少帝正始十年(249)4月8日,距政变即将满百日,少帝下诏改元为嘉平。本月,太尉蒋济去世,享年61岁。
在此次政变中蒋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后司马懿以少帝的名义晋封蒋济为都乡侯,食邑增加到700户,蒋济立即上疏谢绝。蒋济的心情有些复杂,他支持司马懿推倒曹爽一伙,但他也向曹爽等人做过保证,保他们性命无忧,但结果与此相反,蒋济深感自责,他的死与此有很大关系。
在司马懿主持下,太尉一职由孙礼接任,他是坚定的“反曹派”,对曹爽一伙恨之入骨,此前孙礼已改任司隶校尉,他担任太尉后,司隶校尉一职由司马懿的另一名铁杆拥护者何曾担任。司马师担任了卫将军,同时兼任中护军,军职虽然还不是最高的,但等于主持全国的军务,待时机成熟时再就任大将军一职。
少帝曹芳这一年18岁了,曹爽辅政时原本还指望过有亲政的那一天,现在看来已经没戏了,出于对司马懿的敬畏,他主动提出拜司马懿为丞相,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同时加九锡,这些东西指的是哪些内容之前已经说过,曹芳完全是按照曹操当丞相时的套路来的,但司马懿坚辞不受。
一方面,司马懿觉得这些都是虚的,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反而容易落下口实,招来更多的攻击;另一方面,现在也只是大局初定,曹氏几代人不断经营,仍有不少人对他们怀有感情,暗中反对自己的人也不在少数,还不是通过加官和特权来树立个人威望的时候。
曹爽等人被杀后空出许多重要职位,司马懿借机安插那些自己认为可靠的人,除了之前提到过的邓艾、孙礼、何曾、钟会,还有王基、石苞、卢毓、傅嘏、傅玄、胡奋等人,这些人对曹魏感情较淡,或者受到过排挤和打压,绝对坚定地支持司马懿。
朝廷最核心的机构是中书台和尚书台,中书台有孙资和钟会在那里,可以让人放心;尚书台方面,司马懿让三弟司马孚去担任长官(尚书令),又把卢毓等人调过去担任尚书,协助司马孚。
在地方上司马懿也加快了布局,西线战场由郭淮坐镇,郭淮属于职业军人,不热衷政治,这一点让司马懿放心,司马懿也负责过西线战场,郭淮也算是他的部下了,经过磨合,郭淮已经越来越让司马懿感到满意,更何况在西线战场还有陈泰、邓艾两个“自己人”,那里应该不会出问题。
南线战场方面,司马懿曾在荆州主持军务多年,有一定基础,荆州刺史原来是李胜,就是到司马懿府上探病的那位,李胜被杀后荆州刺史空缺,司马懿安排王基去继任,司马懿担任大将军期间,王基曾在大将军府任过职,是老部下。
王基任荆州刺史前只是朝廷秘书局里的一名尚书,资历还不足以负责整个南线战场,司马懿就把王昶派过去,这是个大有来头的人,也是三国后期的一个重要人物。
王昶字文舒,出身于著名的太原王氏家族,与汉末名臣王允为同宗,曹丕当太子时王昶曾任太子府中庶子,作为“太子四友”之一的司马懿那时便与王昶有很多交往。王昶后来担任过散骑侍郎、洛阳典农都尉等。魏明帝时期下诏让朝廷大臣推荐人才,每人只能推荐一名,时任太尉的司马懿推荐的就是王昶。在司马懿的关照下,王昶担任了兖州刺史、扬烈将军。
司马懿以少帝的名义晋升王昶为征南将军,假节,负责整个南线战场(督荆、豫诸军事),王昶不负重托,在荆州刺史王基等人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军队训练,又在新野建立基地训练水军,曹魏在南线战场的实力大增。
三大战场中,只有东线战场让司马懿心里没底。
负责东线战场的是王凌,目前已经78岁了,他有一个更显赫的头衔:车骑将军,论起来在军中的地位数他最高,司马师的卫将军也不及他,骠骑将军曹洪早已故去,大将军曹爽被杀,在名义上王凌如今是魏军的第一号人物。
跟王昶一样,王凌也出身于太原王氏家族,他与王允的关系更近,是王允的侄子,早年便到曹操身边任职,历经曹氏四代人,对曹氏忠心耿耿,职务不断上升,之前说过,满宠曾是王凌的上级,王凌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满宠离职后,曹爽对王凌进一步拉拢,让他负责整个东线战场(都督扬州诸军事)。
论年龄、论资格王凌都与司马懿都不相上下,他在东线战场经营多年,势力很大,他不会轻易顺从司马懿,也不能用强力迫其就范,为此司马懿很费了一些脑筋。
司马懿以少帝的名义征王凌回朝廷任职,担任三公之一的司空,对这项任命王凌显然不感兴趣,找了很多借口一直不来就任。但王凌也知道这么拖着不是办法,必须主动出击,为此他找到兖州刺史令狐愚商量对策。
令狐愚是王凌的外甥,作为“拥曹派”,他们目前的处境差不多,王凌派心腹秘密前往兖州,令狐愚提出以扬州和兖州为基地另立朝廷与洛阳分庭抗礼,令狐愚连新皇帝都想好了,这就是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
曹彪不仅辈分很高,而且跟曹植等人一样,长期以来过着被监视、限制的生活,而他生性不愿意逆来顺受,总想改变,他的封地目前就在兖州刺史部,是令狐愚控制的地盘。
令狐愚还听到一个传说,兖州刺史部东郡的白马河里出了妖马,夜里过官家牧场时发出鸣叫,众马皆应,天亮时有人看见这匹马的蹄印大如斛斗,一连数里,最后没入河中,不知什么时候在当地就有了一则民谣悄悄传唱起来,其中有“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骑”的话。曹彪字朱虎,又是白马王,结合以上传说和民谣,令狐愚坚信拥立曹彪一定能成事。
令狐愚的计划让王凌动了心,但他的儿子王广还在洛阳,起事前必须把他接出来。王凌派人秘密到了洛阳,把计划告诉儿子,让他设法脱身,但王广反对父亲这么做,给父亲写了封信,信中说:“司马懿内心虽然难以捉摸,但也没有做过大逆之事,现在他能擢贤用能,广树政绩,修先朝之政令以应众心所求,对于曹爽犯下的过错,全部予以改正,政令莫不以体恤百姓为先。况且,司马懿父子兄弟并握兵要,不是那么容易打倒的。”
王广说得并不错,司马懿虽然是夺权上位的,好像不够光彩,但曹爽等人之前实在太差劲,早已失去了人心,司马懿掌权后的确面貌焕然一新,已深得朝野上下的拥护,此时举兵反对他并没有成功的基础。
但王凌仍然决心一搏,因为他已经没有别的出路了。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却出了意外。
王凌突然得到一个不幸的消息,令狐愚死了。整个计划都是令狐愚在策划,包括楚王曹彪那边的联络工作也都是令狐愚在负责,他突然不在了,王凌顿时傻了眼。
更不幸的事还在后面,令狐愚谋反有两个主要助手,一个叫杨康,一个叫单固,令狐愚死时杨康正好在洛阳出差,他是应司徒之命来谈公事的,听到消息不亚于一声晴天霹雳,起事成功的可能性本来就不高,主事的人不在了,结果可想而知,为了给自己和家人留条退路,杨康就在司徒府揭发了谋反的事。
此时的司徒是高柔,司马懿的坚定支持者,听到杨康的报告,高柔不敢怠慢,马上带他去见司马懿。司马懿仔细分析了兖州和扬州方面的形势,决定先隐而不发,告诉杨康这件事不要再提,让杨康仍回兖州,以免引起怀疑。
之后,朝廷派了个叫黄华的人前去继任兖州刺史,这时王凌还在为要不要起事而犹豫不决,他不知道司马懿对他们的事已了如指掌,王凌甚至还派了个叫杨弘的将军去秘密联络黄华,约他共同起事。
黄华的来历史书没有太多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如此重要的关口,司马懿派他去兖州,说明他是司马懿绝对信任的人,王凌要跟这样的人合伙造反,连这点儿常识都没有吗?这件事不可思议,要么王凌之前与黄华就有一些来往,被黄华骗了,要么杨康回到兖州后给王凌玩起了“无间道”,诱导王凌犯低级错误。
王凌一直拖着不去朝廷就职,还待在淮南的寿春,司马懿这边也不着急动手,就这样过了一年多。到了嘉平三年(251)4月,中原地区突然发生了一场地震,王凌觉得机会来了。
王凌上奏朝廷,说得到情报,孙吴将利用涂水上涨的机会由水路向扬州发起进攻,他向朝廷申请调兵的虎符,以便就近调动各路魏军,报告很快被朝廷驳回。
这让王凌有些意外,以往遇到这种情况朝廷是不会不准的,他这才意识到事情可能已经败露了,马上再派杨弘到兖州,找黄华商议起兵的事。结果杨弘非但没有完成任务,还被黄华给策反了,黄华、杨弘联名给司马懿写信报告情况,把王凌的最新计划和盘托出。
司马懿知道时机成熟了,于是亲率大军前往淮南讨伐。
司马懿以少帝的名义下诏对王凌谋叛行为进行揭露,有杨弘的密报,王凌所有计划包括行动细节都不再是秘密,王凌想抵赖都不能。但是诏书里同时回顾了王凌的功绩,说他也是一时糊涂犯了错误,只要迷途知返仍然可以原谅,如果主动投降,可以既往不咎。为了让王凌相信,司马懿还给他写了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对王凌进行安慰,保证不会伤害王凌及家人的性命。
此时王凌的心里已经大乱,他几次派人下书,希望能与司马懿直接对话,开始未获回应,后来接到司马懿的回信,约他在一个叫丘头的地方相见。
王凌乘一叶小舟单独前往,随身特意带上印信、符节,他这时只想保命,他对司马懿说自己统重兵在外,执掌一方,却心怀不义,有负朝廷,今后别无所求,只希望与妻子儿女同在一处,子息后代平平安安地生活就行了,年近80岁的王凌在司马懿面前完全是一副乞怜的神态,哀求司马懿说:“生我者父母,能让我活下去的是您啊!”
司马懿没有当场杀了王凌,但也没有履行诏书和信中的诺言,而命600名步骑押解王凌由陆路返回洛阳。与曹爽当年一样,王凌很想知道司马懿是让他活还是让他死,于是向押解自己的军士要了几个钉子,说是用来钉棺材用,王凌请他们务必向司马懿报告一下。
如果不给,说明还有活的可能,但经请示司马懿后,王凌得到了钉子。王凌感到绝望,走到项县时,看到谷水岸边有一座祠堂,是贾逵的祠堂,过去同为魏臣,王凌更感悲伤。
王凌在贾逵碑像前大声呼喊:“王凌我一生尽忠魏室,贾逵,你在天的神明知道吗?”之后,王凌服毒自杀。司马懿率兵继续进驻寿春,对王凌的家人、心腹和嫡系进行了一场大清洗,凡参与过谋反、事先知情而不报告的一律夷灭三族,王凌的儿子王广虽然反对父亲谋反,但也在洛阳被杀。令狐愚被开棺剖尸,与王凌的尸体一起在野外曝晒三天示众,之后就地掩埋,不用棺殓。
郭淮的妻子是王凌的妹妹,为拉拢郭淮司马懿刚刚把王凌的车骑将军一职授给他。郭淮的妻子本应从坐,御史前往长安收捕,郭淮的手下以及羌、胡渠帅等数千人叩头请郭淮上表留下妻子,五个儿子也都叩头至流血,请父亲救母亲一命,郭淮不从。
但到最后,郭淮还是给司马懿写了封信,请求宽恕妻子。司马懿接到郭淮的信,看了很久,最后同意特赦,但郭淮在司马懿心中的分量大减,两年后郭淮病故。
在审查中,令狐愚的另一个心腹单固宁死不屈,被杀。杨康虽然揭发有功,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廷尉对这个人比较反感,在结案报告中说他与单固的对质中言辞错乱,很多事情没说清,建议一并问斩,司马懿同意。
楚王曹彪也未逃过一劫,司马懿以少帝的名义下玺书予以谴责,曹彪为保妃嫔及儿子们一命,只得自杀,妃嫔和儿子们降为庶人,流放平原郡,朝廷派来监视曹彪的官员都因犯了知情却不及时劝阻或报告的罪过处死。为防止有人再用分封在各地的曹氏王公做文章,司马懿让少帝下诏,把各位王公集中在邺县居住,命有关部门严加监管,不得与外人随便联系。
司马懿的手段的确很残酷,说得好听一些,这叫作“敢爱敢恨”,对于他欣赏的人、看中的人,同时又认同他、支持他的,一律给予爱护、提拔和重用,对于反对他的人,则向来毫不手软。
嘉平三年(251)6月,司马懿率大军返回洛阳。
走到一个叫五池的地方,遇到侍中韦诞一行,他们是奉少帝之命前来劳军的。又往前走,走到一个叫甘城的地方,又遇到太仆卿瘐寲一行,除了劳军,还带来了少帝的诏书,拜司马懿为相国,晋爵安平郡公,食邑增加到5万户,全族19名子弟都封为侯爵。
司马懿仍不同意,上奏回绝。
平了这场叛乱,司马懿也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有史书说,司马懿病重期间梦见王凌、贾逵等人扮作厉鬼来索命,让他的心情很烦乱,加重了病情。7月,司马懿回到洛阳,病情进一步加重,司马懿知道这一次是大限将至了,于是向儿子们立下遗嘱,交代说自己死后葬于洛阳东北方向的首阳山,不坟不树,陪葬就用一些平时穿的衣服就行,不设明器,日后也不与其他人合葬,子孙不得祭陵。
嘉平三年(251)8月5日,司马懿在洛阳病逝,享年73岁。少帝下诏授其谥号文贞,追封相国、郡公。他的孙子司马炎后来当了晋朝的皇帝,加他的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晋高祖。
司马懿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20多岁来到曹操手下做事,43岁时被封侯爵,担任尚书仆射。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在47岁到60岁之间,他两次被托孤,平孟达、抗诸葛亮、伐公孙渊、拒孙权,建立了不世功勋,获得了巨大的个人威望。
司马懿由魏臣而走向“篡魏”,更多的原因也许是为自保,其中的是非曲直只能继续留给历史去评价了,但他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即使离开了人世,这也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了。
司马懿死后少帝下诏擢升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主持朝廷日常事务(录尚书事),并擢升司马懿的三弟、朝廷尚书令司马孚为太尉,同时继续兼任尚书令一职,司马昭此时的职务是安东将军,主持淮北一带的军务(都督淮北诸军事),司马氏的权力基础巩固,没有因为司马懿的死而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