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清君侧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节堂内,坐满了李家军的中高级将领、重要文官和幕僚官,今天的会议主题就一个:怎样迎奉曹王和杜太贵妃。
和朝廷的文左武右不同,以刘金山为首的文官们,如今都坐在帅案的右侧,武将们却在左侧。
在李中易的麾下出现文贱武贵的状态,实际上,和李中易一直依靠武将们打天下,而文官集团一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身为文官之首的刘金山,对此倒是看得很开。李中易以武勋起家,并成长为大周第一强藩,难免比较重视武人一些。
不过,打天下靠武夫,坐天下肯定要靠文臣。这是有史以来亘古不变的硬道理,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刘金山对此深信不疑!
但是,刘金山也有隐忧。李中易不按常理出牌,在平卢节度辖境内,指派低级军官转任巡检使、亭长和村正,这就大大破坏了皇权不下县的老规矩。
刘金山曾经借着养官的开支过大,当面劝谏李中易,要与民休息,不要与民争利。他记得很清楚,李中易当时笑眯眯的说:吾以严刑竣法治军,且收支两条线,何来与民争利之说?
收支两条线,在李家军中属于高压线,谁敢违规截留银钱或是收支混淆,一律视同贪污,那可是要掉脑袋的重罪。
刘金山无法过问军事,以前自然不懂,啥叫收支两条线?
李中易只得详细介绍了收的钱一文不能少,必须全部缴入官库,走同一本帐。至于支出,则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本帐,由另外一批人负责拨付。
更重要的是,李中易把帐算得很清楚,指派的亭长和村正,不许拿亭里和村里的一文钱。
“那么,亭长和村正的禄米从何而来?呃,我明白了……”刘金山问出蠢话后,立时觉得不妥,赶忙住了嘴。
李中易有高丽国在手,整个平卢的官吏和军汉的口粮,完全有保障,根本就不愁没有粮食吃。
另外,李家军在幽蓟大平原上,肆无忌惮的劫掠了几千户大富大贵的汉奸之家后,整个平卢六州的州库里边,银钱绢帛早就堆得装不下了,恐怕十年内都花不光。
刘金山虽然居右,不过,今天的主角却是他们这些文臣。毕竟,会打仗的武将们,又哪里懂得什么叫作朝廷礼制?
迎奉曹王熙让和杜太贵妃的典仪,非同小可,如若在礼制上面出了差错,势必会影响李中易将来的大局。
刘金山心里也非常清楚,由于曹王和杜太贵妃的到来,李中易的处境,极类三国时曹阿瞒迎奉汉献帝之时。
符太后当众掌掴杜太贵妃,这件事在刘金山看来,简直是愚不可及,蠢到了家,白白送给了李中易一份天赐大礼。
节堂内的文臣们各怀心思,武将们其实也都没闲着,各自的小算盘,拨得哗哗响。
在武将之中,刘贺扬这个不第秀才的文化程度最高。他不仅写得一笔好字,甚至还会吟诗作词,可把一帮土包子丘八们羡慕坏了。
自从显德二年以后,时断时续的科举取士制度,已经全面恢复。科举取士,共有三级,分别为州试、省试和殿试。
和明清时期不同,按照本朝的习俗,州试落榜的读书人,一般会被草民们尊称为秀才。至于所谓举子,只是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而已,并无任何的社会特权和福利。
落榜的举子,下次参加科举考试,依然要从州试开始,一路考上去。
不过,就算刘贺扬是落第秀才,也是李家军中少有的文化人,而文化人的心思比一般人又要多得多。
现在的局势,已经逐渐明朗,曹王的到手,给了李中易一个天大的名分,读过诗书的刘贺扬自然要比旁人多想一层。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还看今朝!
刘贺扬一直将这段霸气十足的名言,铭记于心,从不敢或忘。由此衍生出来的,是另一个老典故:功高莫过于从龙!
今天开的不是茶话会,整个节堂内,只闻众人此起彼伏的呼吸声,却没有半分喧哗。
“主上驾到!”李延清出现帷幕之前,提高声调,大声宣布主角的到来。
“全体起立,立正,敬礼!”武将们在今日总值星官李云潇的口令声中,整齐的起身,又同时捶胸,再一起行注目礼。
平日里,文武分别治事,倒看不出来啥。今日文武百官云集的场合之下,武将们齐整划一的动作,倒把稀稀落落起身的文臣们,彻底的比了下去。
有比较才有伤害!
文官序列这边,刘金山第一个起身,并且站得笔直。可是,李中易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堂前,在刘金山的身后依然传出挪动椅子的刺耳之声。
李中易明明看见了东倒西歪的文官群体,却只当没看见一般,他径直站到帅案的后边,含笑摆手道:“诸位都是自己人,都坐吧,不必如此拘礼。”
武将们十分听话的坐下了,可是,文官这边却依然个个站得笔直,仿佛没听见李中易的吩咐一般。
如果不是李中易高居于上,两眼喷火怒瞪着文官们的廖山河,早就要不耐烦的骂娘了。
“耍笔杆子的酸丁,还真以为主上的基业是靠他们打下来的不成?”廖山河不是笨蛋,哪怕再看不顺眼文官们的酸作派,也只敢在心里暗暗咒骂。
李中易那可是老官僚出身,他当然知道文人知识分子们,既贪五斗米,又要端架子的臭毛病,也早就见怪不怪了!
“诸公请坐,来人,上茶!”李中易拱手作了一圈揖,不慌不忙的把礼节做到了位,文官们这才满意的纷纷坐下。
主上也太过善待文人了!
文人们简直没把山长放在眼里!
区区几个酸秀才而已,竟敢拿大?
连站都站不直,靠他们打天下,门儿都没有!
文人知识分子们端架子的恶劣行径,惹来了武将们的极度不满,一个个横眉冷对!
李中易察觉到了节堂内气氛的异样,却直接当作了空气,文武互不服气,自古以来莫不如此。
武将们有军法约束着,不能干的事都白纸黑字的写在了条令,谅他们也没胆子造次。
至于文臣们嘛,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只能靠嘴炮骂人,有啥可担忧的?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李中易一定会采取文武分治的架构,绝对不可能允许不懂军事的文臣,干预军事。
将来的枢密院,很可能就是李中易领导下的军部,文臣未奉上命,不得干预枢密院的事务。同理,武臣擅自干预政务,也要掉脑袋!
历代优遇文臣,打下天下之后,采取以文制武的基本国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从根源上说,文臣读书多,心里的条条框框多,哪怕是掌握了一定的兵权,也少有造反篡位之辈。
等大家都坐稳了,换过一遍茶水后,李中易开门见山的说:“不瞒诸位说,杜太贵妃已经到了齐州。”
“什么?”
“啊……”
“怎么会这样?”
和正襟危坐着,大气不敢出半口的武将们不同,文臣们纷纷忍不住大发感慨,一连串的惊叹声,将整个节堂装扮成了菜市场。
原本就看酸文人不顺眼的武将们,越发被惹怒了,他们没胆子当场破口大骂,却敢用愤怒的眼神,挨个丈量着文臣们的脖颈。
李中易没读过多少圣贤书,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文臣们虽然大部分贪财怕死,却也有一些读书读傻掉的硬骨头。
想当初,文臣们为了所谓的统绪问题,硬是冒着杀头灭族的巨大危险,和大明朝的嘉靖皇帝正面斗争了很多年,闹出了著名的“大礼议”。
李中易是一位超级现实主义大师,他严厉管军,那是担心太阿倒持,反噬其主。五代之间的王朝更替,几乎无一例外,成了武将们表演的专属舞台。
至于文臣嘛,他们手无寸铁,在态度上稍微优遇一些,李中易不仅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容易博得开明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
退一万步说,某些文臣若是起了逆反之心,李中易只需派出几名衙役,便可轻而易举的令其束手就擒。
李中易喝下半盏茶的工夫,文臣们的躁动情绪,才在刘金山的厉声约束之下,渐渐的平息了下来。
州吏出生的宋云祥,见了眼前的这一幕幕没规矩的事,他没怎么生气,心思却不由自主的飘远了。
自古以来,只有马上打天下,却无马上坐江山的道理,从长远来看,文臣们会渐渐得势。
只是,宋云祥心里的隐忧,一直没办法说出口。史书上写得明白,皇朝初立之时,因为将星云集,国战颇多胜绩。
然而,到了和平时期,能说会道、善于揣摩上意的文臣们,靠着奸巧的心机,一定会把武将们压在脚下。
宋云祥也有些吃不准,李中易如此优待文官,难道就不怕武将们吃醋,闹出是非来?
文人的心思,宋云祥这个州吏其实也猜不太准,但是,却瞒不过李中易的眼睛。
杜太贵妃携曹王来投的意义,说句大实话,武将们大多是不懂的!
可是,饱读诗书的文官们,却个个都喜笑颜开,心花怒放,乐不可吱!
以李家军之强悍,只要先帝的血脉曹王到了手中,即可名正言顺的打着曹王的旗号,玩出清君侧的老戏码,天下只怕是转眼间便要易主了吧?
节堂内,坐满了李家军的中高级将领、重要文官和幕僚官,今天的会议主题就一个:怎样迎奉曹王和杜太贵妃。
和朝廷的文左武右不同,以刘金山为首的文官们,如今都坐在帅案的右侧,武将们却在左侧。
在李中易的麾下出现文贱武贵的状态,实际上,和李中易一直依靠武将们打天下,而文官集团一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身为文官之首的刘金山,对此倒是看得很开。李中易以武勋起家,并成长为大周第一强藩,难免比较重视武人一些。
不过,打天下靠武夫,坐天下肯定要靠文臣。这是有史以来亘古不变的硬道理,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刘金山对此深信不疑!
但是,刘金山也有隐忧。李中易不按常理出牌,在平卢节度辖境内,指派低级军官转任巡检使、亭长和村正,这就大大破坏了皇权不下县的老规矩。
刘金山曾经借着养官的开支过大,当面劝谏李中易,要与民休息,不要与民争利。他记得很清楚,李中易当时笑眯眯的说:吾以严刑竣法治军,且收支两条线,何来与民争利之说?
收支两条线,在李家军中属于高压线,谁敢违规截留银钱或是收支混淆,一律视同贪污,那可是要掉脑袋的重罪。
刘金山无法过问军事,以前自然不懂,啥叫收支两条线?
李中易只得详细介绍了收的钱一文不能少,必须全部缴入官库,走同一本帐。至于支出,则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本帐,由另外一批人负责拨付。
更重要的是,李中易把帐算得很清楚,指派的亭长和村正,不许拿亭里和村里的一文钱。
“那么,亭长和村正的禄米从何而来?呃,我明白了……”刘金山问出蠢话后,立时觉得不妥,赶忙住了嘴。
李中易有高丽国在手,整个平卢的官吏和军汉的口粮,完全有保障,根本就不愁没有粮食吃。
另外,李家军在幽蓟大平原上,肆无忌惮的劫掠了几千户大富大贵的汉奸之家后,整个平卢六州的州库里边,银钱绢帛早就堆得装不下了,恐怕十年内都花不光。
刘金山虽然居右,不过,今天的主角却是他们这些文臣。毕竟,会打仗的武将们,又哪里懂得什么叫作朝廷礼制?
迎奉曹王熙让和杜太贵妃的典仪,非同小可,如若在礼制上面出了差错,势必会影响李中易将来的大局。
刘金山心里也非常清楚,由于曹王和杜太贵妃的到来,李中易的处境,极类三国时曹阿瞒迎奉汉献帝之时。
符太后当众掌掴杜太贵妃,这件事在刘金山看来,简直是愚不可及,蠢到了家,白白送给了李中易一份天赐大礼。
节堂内的文臣们各怀心思,武将们其实也都没闲着,各自的小算盘,拨得哗哗响。
在武将之中,刘贺扬这个不第秀才的文化程度最高。他不仅写得一笔好字,甚至还会吟诗作词,可把一帮土包子丘八们羡慕坏了。
自从显德二年以后,时断时续的科举取士制度,已经全面恢复。科举取士,共有三级,分别为州试、省试和殿试。
和明清时期不同,按照本朝的习俗,州试落榜的读书人,一般会被草民们尊称为秀才。至于所谓举子,只是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而已,并无任何的社会特权和福利。
落榜的举子,下次参加科举考试,依然要从州试开始,一路考上去。
不过,就算刘贺扬是落第秀才,也是李家军中少有的文化人,而文化人的心思比一般人又要多得多。
现在的局势,已经逐渐明朗,曹王的到手,给了李中易一个天大的名分,读过诗书的刘贺扬自然要比旁人多想一层。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还看今朝!
刘贺扬一直将这段霸气十足的名言,铭记于心,从不敢或忘。由此衍生出来的,是另一个老典故:功高莫过于从龙!
今天开的不是茶话会,整个节堂内,只闻众人此起彼伏的呼吸声,却没有半分喧哗。
“主上驾到!”李延清出现帷幕之前,提高声调,大声宣布主角的到来。
“全体起立,立正,敬礼!”武将们在今日总值星官李云潇的口令声中,整齐的起身,又同时捶胸,再一起行注目礼。
平日里,文武分别治事,倒看不出来啥。今日文武百官云集的场合之下,武将们齐整划一的动作,倒把稀稀落落起身的文臣们,彻底的比了下去。
有比较才有伤害!
文官序列这边,刘金山第一个起身,并且站得笔直。可是,李中易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堂前,在刘金山的身后依然传出挪动椅子的刺耳之声。
李中易明明看见了东倒西歪的文官群体,却只当没看见一般,他径直站到帅案的后边,含笑摆手道:“诸位都是自己人,都坐吧,不必如此拘礼。”
武将们十分听话的坐下了,可是,文官这边却依然个个站得笔直,仿佛没听见李中易的吩咐一般。
如果不是李中易高居于上,两眼喷火怒瞪着文官们的廖山河,早就要不耐烦的骂娘了。
“耍笔杆子的酸丁,还真以为主上的基业是靠他们打下来的不成?”廖山河不是笨蛋,哪怕再看不顺眼文官们的酸作派,也只敢在心里暗暗咒骂。
李中易那可是老官僚出身,他当然知道文人知识分子们,既贪五斗米,又要端架子的臭毛病,也早就见怪不怪了!
“诸公请坐,来人,上茶!”李中易拱手作了一圈揖,不慌不忙的把礼节做到了位,文官们这才满意的纷纷坐下。
主上也太过善待文人了!
文人们简直没把山长放在眼里!
区区几个酸秀才而已,竟敢拿大?
连站都站不直,靠他们打天下,门儿都没有!
文人知识分子们端架子的恶劣行径,惹来了武将们的极度不满,一个个横眉冷对!
李中易察觉到了节堂内气氛的异样,却直接当作了空气,文武互不服气,自古以来莫不如此。
武将们有军法约束着,不能干的事都白纸黑字的写在了条令,谅他们也没胆子造次。
至于文臣们嘛,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只能靠嘴炮骂人,有啥可担忧的?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李中易一定会采取文武分治的架构,绝对不可能允许不懂军事的文臣,干预军事。
将来的枢密院,很可能就是李中易领导下的军部,文臣未奉上命,不得干预枢密院的事务。同理,武臣擅自干预政务,也要掉脑袋!
历代优遇文臣,打下天下之后,采取以文制武的基本国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从根源上说,文臣读书多,心里的条条框框多,哪怕是掌握了一定的兵权,也少有造反篡位之辈。
等大家都坐稳了,换过一遍茶水后,李中易开门见山的说:“不瞒诸位说,杜太贵妃已经到了齐州。”
“什么?”
“啊……”
“怎么会这样?”
和正襟危坐着,大气不敢出半口的武将们不同,文臣们纷纷忍不住大发感慨,一连串的惊叹声,将整个节堂装扮成了菜市场。
原本就看酸文人不顺眼的武将们,越发被惹怒了,他们没胆子当场破口大骂,却敢用愤怒的眼神,挨个丈量着文臣们的脖颈。
李中易没读过多少圣贤书,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文臣们虽然大部分贪财怕死,却也有一些读书读傻掉的硬骨头。
想当初,文臣们为了所谓的统绪问题,硬是冒着杀头灭族的巨大危险,和大明朝的嘉靖皇帝正面斗争了很多年,闹出了著名的“大礼议”。
李中易是一位超级现实主义大师,他严厉管军,那是担心太阿倒持,反噬其主。五代之间的王朝更替,几乎无一例外,成了武将们表演的专属舞台。
至于文臣嘛,他们手无寸铁,在态度上稍微优遇一些,李中易不仅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容易博得开明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
退一万步说,某些文臣若是起了逆反之心,李中易只需派出几名衙役,便可轻而易举的令其束手就擒。
李中易喝下半盏茶的工夫,文臣们的躁动情绪,才在刘金山的厉声约束之下,渐渐的平息了下来。
州吏出生的宋云祥,见了眼前的这一幕幕没规矩的事,他没怎么生气,心思却不由自主的飘远了。
自古以来,只有马上打天下,却无马上坐江山的道理,从长远来看,文臣们会渐渐得势。
只是,宋云祥心里的隐忧,一直没办法说出口。史书上写得明白,皇朝初立之时,因为将星云集,国战颇多胜绩。
然而,到了和平时期,能说会道、善于揣摩上意的文臣们,靠着奸巧的心机,一定会把武将们压在脚下。
宋云祥也有些吃不准,李中易如此优待文官,难道就不怕武将们吃醋,闹出是非来?
文人的心思,宋云祥这个州吏其实也猜不太准,但是,却瞒不过李中易的眼睛。
杜太贵妃携曹王来投的意义,说句大实话,武将们大多是不懂的!
可是,饱读诗书的文官们,却个个都喜笑颜开,心花怒放,乐不可吱!
以李家军之强悍,只要先帝的血脉曹王到了手中,即可名正言顺的打着曹王的旗号,玩出清君侧的老戏码,天下只怕是转眼间便要易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