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豆腐渣工程的威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法俄开始靠拢,也加速了英奥两国的谈判。为了增加话语权,英国人甚至还准备把普鲁士人拉进联盟中。
毫无疑问,这遭到了法奥两国的强烈反对。蛋糕就这么大,三家瓜分就已经很勉强了,怎么可能再放一个竞争对手进来呢?
要是普鲁士王国加入了联盟,那么俄罗斯帝国是不是也要加入进来?俄国人进来了,北欧联邦也可以进场了。
一个带一个,要不了多久欧洲各国都进来了,这个联盟也变得毫无用处。
英国人的捣乱天赋没得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搞事情。和他们做盟友,要时刻保持警惕,一不小心就被坑了,这不比做敌人安全多少。
欧洲局势风云变幻,还是影响到了南非战争。自从英国人增援了一批印度军团后,菲克尼子爵的第二套方案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即便是故意露出了破绽,英国人都没有出城决战的意思。大有任你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的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开普敦地区的人口也在直线下降,战争难民已经约翰牛转移的七七八八,剩下的都是军队。
后勤压力缓解的英国人,并没有没有闲着,正在储备物资过冬,看样子是要打一场持久战。
到了现在,战争也发生了变化,经常看到一帮印度士兵和黑人士兵在进行混战,英布两国的军队都变成督战队。
炮灰对炮灰,除了财政部门外,谁都不心疼。原本想要利用炮灰部队增加守军伤亡,逼迫英国人退出的战略破产。
没有办法,这么耗下去,最先撑不住的绝对是奥地利。征兵工作难,炮灰不够用。
非洲大陆本来就是地广人稀,又加上之前的移民战略,导致奥属殖民地内土著数量下降。
战争进行到了现在,殖民地政府先后已经提供了百万炮灰,几乎找得到的部落,都被征过一次兵。
这些部队不是在前期的战斗中损失掉了,就是在攻城战中倒下了,或者是被督战队处决了。现在的征兵速度,已经赶不上前线的消耗速度。
当然,伤亡这么大,炮灰部队中的逃兵数量自然是不在少数。南非地区这么大,随便往山林里面一钻,那都是藏身之处。
只要躲进了山林之中,布尔共和国军也没有办法继续追击了。只要不是成群结队的一起跑,还是很容易藏身的。
溃兵的危害自不用说,刚刚占领的英属南非地区还没有移民,遭殃的自然成为了当地的土著部落。
溃兵也是要吃饭的,丛林中的食物虽然丰富,可是溃兵多了也就不够分了。
食物不足,那就只能出去抢了。布尔共和国军队自然没有人敢动,拿着冷兵器,跑去抢劫现代军队,除非是想不开了。
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没有青壮的土著部落就到了血霉,这些逃兵面对布尔共和国军队的时候不敢造次,对上自己人的时候可不手软。
不对,还不能算自己人。只要同部落的才是自己人,其他的都是敌人。对待敌人自然要凶狠了,一时间开普敦周边地区大乱,不知道有多少部落走向了灭亡。
这种变化,菲克尼子爵是一无所知,他不关心土著部落的内部纷争。迟迟无法攻克开普敦,菲克尼子爵压力大增。
想要让英国人认输,几乎是不可能做到了。敌人拥有海上优势,除非英奥两国彻底撕破脸皮,奥属非洲殖民地部队参战,就凭自己手中的兵力,菲克尼子爵没有横推的信心。
比他压力更大的是德尔福总督,不管怎么说菲克尼子爵还是打了胜仗的,无非是战果大小的问题,德尔福总督可是一路吃败仗。
持续了快半年的攻城战,也不是没有效果,看着炮弹和人命,开普敦已经被毁灭的差不多了。
如果有卫星地图的话,就会发现原来的开普敦城,大部分地区都落入了“布尔人”手中,还被英国人掌握的只要一小块地区。
只不过这没有任何作用,后面还有一大堆的钢筋混凝土要塞,从开普敦到好望角一眼望去全是要塞碉堡。
质量是拿不出手,可是数量够多啊!德尔福总督的乌龟战术,看起来是不起眼,可实用性还是没得说。
当然,这一战术只有财大气粗的英国人玩儿得起。不要看这些豆腐渣工程的要塞,几乎所有原材料都是从外面运过来的。
比如说:水泥、钢筋就是从本土运过来的,光这个运输距离,就让成本上去了。
工程变成了豆腐渣,那都是被逼出来的。砂石料就地取材,海沙的质量本身就不过关,数量不够的时候就用泥土来凑,因为缺水就用海水顶替。
太多的无奈加在了一起,让英国人后期修的要塞碉堡越来越垃圾,很多时候都是只追求数量,完全不考虑质量。
不过这些问题,正在进攻的布尔共和国军队还是一无所知,毕竟前期肯了硬骨头,现在又在打巷战,还没有接触到这些真正的豆渣工程。
既然知道是豆渣工程,干嘛还要修呢?这里面的原因就多得去了,靠防御工事震慑敌人,利用临时要塞进行战略欺骗。
这是德尔福总督给伦敦政府报告的理由,只能算是勉强凑合。
这种层次的战略欺骗,在爆发前效果或许有效,战争已经开打了,只要炮弹飞了过去,虚实很快就会暴露出来。
可是要塞还是要修的,要不然提高原材料的资本家们,靠什么赚钱?这些特殊生意,可都是国内大人物的。
断人财路的事情,与人为善的德尔福总督是从来都不会做的。这也是他现在紧张的原因,一旦开普敦最后的地区失守,后面的豆腐渣工程就要暴露了。
耗资数百万英镑的防御工事,在战场上不堪一击,那么德尔福总督想要平安退下来都难,这个黑锅他背定了。
“威尔,外交部和奥地利人谈判进展怎么样?”
残酷的现实,让德尔福总督把希望寄托在了外交部身上。只要摆平了维也纳政府,城外的“布尔共和国军队”马上就会散去。
真以为带上了一个马甲,就不知道谁是谁啦?要是布尔人实力这么强,当年也就不用向内陆迁途了。
“总督阁下,这次谈判进行的非常顺利,只不过并没有涉及到南非问题。奥地利人一口咬定和我们作战的是布尔人,要谈判的话就和布尔共和国政府谈。”
威尔非常郁闷,大家都不愿意揭开这个盖子。针对南非战争的谈判,根本就无从下手。
除非他们肯放下脸面,听奥地利人的建议,和这个马甲“布尔共和国政府”进行谈判。
伦敦政府抹不开面子,就把问题搁置了下来。这只是表面上的说法,德尔福总督非常清楚真实原因是没有人愿意背黑锅。
战场上都失败了,谈判桌上怎么可能有好果子吃呢?在南非问题上,不列颠让步成为了必然,要是签订的条约中吃了亏,在外交生涯中就是一个洗不掉的污点。
趋于利害是政客们的本能,德尔福总督看得开,没有进行报怨。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后,说道:“罢了,事已至此回天乏术!
威尔给伦敦政府发电,为了维护帝国的利益,减轻战争带来的损失,开普敦殖民政府申请和布尔共和国进行外交谈判。”
这意味着英国人的南非战略全面破产,作为一线执行人,德尔福总督肯定是要为此负责的。
不过现在谈判,总好过战争失败后谈判的好。真要是一路被敌人推到了好望角,要是不想上军事法庭,德尔福总督就只能战死沙场给国内一个交代了。
既然如此,还不如主动出来承担责任算了。就凭这场战争喂饱了众多的权贵,他的结局都不会太凄惨。
打了败仗的人多得去了,不是每一个都要被追究责任。德尔福总督唯一的问题在于他主动挑起了战争,又没有能够赢得战争。
只要签订一份勉强过得去的条约,回国去避几年风头,事情也就过去了。
德尔福总督可是有后台的,等风头过了,还可以继续出来做官。
危机当前,英国人还是有效率的,当天就向对面的“布尔共和国政府”提出了谈判要求。
收到了英国人提出的谈判邀请,菲克尼子爵懵逼了。为了这场战争,他也是费尽了心思,都想不到拿下开普敦的办法,没有想到英国人居然就认输了。
谈判是必须要谈的,无法依靠武力夺取开普敦,再继续打下去已经没有了必要。
参加这次战争的奥地利贵族都有各自的家业,不能离开太长的时间,军功捞得差不多够了,他们的目标也就完成了。继续和英国人死磕下去,谁都谈不到好。
英国人的后面豆腐渣工程确实好对付,问题是菲克尼子爵等人根本就不知道,还以为都是货真价实的要塞。
信息上不对称,菲克尼子爵自然不敢冒险。要不然他真有可能赌一把,直接发起全面进攻,不惜一切代价把英国人赶出南非。
法俄开始靠拢,也加速了英奥两国的谈判。为了增加话语权,英国人甚至还准备把普鲁士人拉进联盟中。
毫无疑问,这遭到了法奥两国的强烈反对。蛋糕就这么大,三家瓜分就已经很勉强了,怎么可能再放一个竞争对手进来呢?
要是普鲁士王国加入了联盟,那么俄罗斯帝国是不是也要加入进来?俄国人进来了,北欧联邦也可以进场了。
一个带一个,要不了多久欧洲各国都进来了,这个联盟也变得毫无用处。
英国人的捣乱天赋没得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搞事情。和他们做盟友,要时刻保持警惕,一不小心就被坑了,这不比做敌人安全多少。
欧洲局势风云变幻,还是影响到了南非战争。自从英国人增援了一批印度军团后,菲克尼子爵的第二套方案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即便是故意露出了破绽,英国人都没有出城决战的意思。大有任你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的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开普敦地区的人口也在直线下降,战争难民已经约翰牛转移的七七八八,剩下的都是军队。
后勤压力缓解的英国人,并没有没有闲着,正在储备物资过冬,看样子是要打一场持久战。
到了现在,战争也发生了变化,经常看到一帮印度士兵和黑人士兵在进行混战,英布两国的军队都变成督战队。
炮灰对炮灰,除了财政部门外,谁都不心疼。原本想要利用炮灰部队增加守军伤亡,逼迫英国人退出的战略破产。
没有办法,这么耗下去,最先撑不住的绝对是奥地利。征兵工作难,炮灰不够用。
非洲大陆本来就是地广人稀,又加上之前的移民战略,导致奥属殖民地内土著数量下降。
战争进行到了现在,殖民地政府先后已经提供了百万炮灰,几乎找得到的部落,都被征过一次兵。
这些部队不是在前期的战斗中损失掉了,就是在攻城战中倒下了,或者是被督战队处决了。现在的征兵速度,已经赶不上前线的消耗速度。
当然,伤亡这么大,炮灰部队中的逃兵数量自然是不在少数。南非地区这么大,随便往山林里面一钻,那都是藏身之处。
只要躲进了山林之中,布尔共和国军也没有办法继续追击了。只要不是成群结队的一起跑,还是很容易藏身的。
溃兵的危害自不用说,刚刚占领的英属南非地区还没有移民,遭殃的自然成为了当地的土著部落。
溃兵也是要吃饭的,丛林中的食物虽然丰富,可是溃兵多了也就不够分了。
食物不足,那就只能出去抢了。布尔共和国军队自然没有人敢动,拿着冷兵器,跑去抢劫现代军队,除非是想不开了。
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没有青壮的土著部落就到了血霉,这些逃兵面对布尔共和国军队的时候不敢造次,对上自己人的时候可不手软。
不对,还不能算自己人。只要同部落的才是自己人,其他的都是敌人。对待敌人自然要凶狠了,一时间开普敦周边地区大乱,不知道有多少部落走向了灭亡。
这种变化,菲克尼子爵是一无所知,他不关心土著部落的内部纷争。迟迟无法攻克开普敦,菲克尼子爵压力大增。
想要让英国人认输,几乎是不可能做到了。敌人拥有海上优势,除非英奥两国彻底撕破脸皮,奥属非洲殖民地部队参战,就凭自己手中的兵力,菲克尼子爵没有横推的信心。
比他压力更大的是德尔福总督,不管怎么说菲克尼子爵还是打了胜仗的,无非是战果大小的问题,德尔福总督可是一路吃败仗。
持续了快半年的攻城战,也不是没有效果,看着炮弹和人命,开普敦已经被毁灭的差不多了。
如果有卫星地图的话,就会发现原来的开普敦城,大部分地区都落入了“布尔人”手中,还被英国人掌握的只要一小块地区。
只不过这没有任何作用,后面还有一大堆的钢筋混凝土要塞,从开普敦到好望角一眼望去全是要塞碉堡。
质量是拿不出手,可是数量够多啊!德尔福总督的乌龟战术,看起来是不起眼,可实用性还是没得说。
当然,这一战术只有财大气粗的英国人玩儿得起。不要看这些豆腐渣工程的要塞,几乎所有原材料都是从外面运过来的。
比如说:水泥、钢筋就是从本土运过来的,光这个运输距离,就让成本上去了。
工程变成了豆腐渣,那都是被逼出来的。砂石料就地取材,海沙的质量本身就不过关,数量不够的时候就用泥土来凑,因为缺水就用海水顶替。
太多的无奈加在了一起,让英国人后期修的要塞碉堡越来越垃圾,很多时候都是只追求数量,完全不考虑质量。
不过这些问题,正在进攻的布尔共和国军队还是一无所知,毕竟前期肯了硬骨头,现在又在打巷战,还没有接触到这些真正的豆渣工程。
既然知道是豆渣工程,干嘛还要修呢?这里面的原因就多得去了,靠防御工事震慑敌人,利用临时要塞进行战略欺骗。
这是德尔福总督给伦敦政府报告的理由,只能算是勉强凑合。
这种层次的战略欺骗,在爆发前效果或许有效,战争已经开打了,只要炮弹飞了过去,虚实很快就会暴露出来。
可是要塞还是要修的,要不然提高原材料的资本家们,靠什么赚钱?这些特殊生意,可都是国内大人物的。
断人财路的事情,与人为善的德尔福总督是从来都不会做的。这也是他现在紧张的原因,一旦开普敦最后的地区失守,后面的豆腐渣工程就要暴露了。
耗资数百万英镑的防御工事,在战场上不堪一击,那么德尔福总督想要平安退下来都难,这个黑锅他背定了。
“威尔,外交部和奥地利人谈判进展怎么样?”
残酷的现实,让德尔福总督把希望寄托在了外交部身上。只要摆平了维也纳政府,城外的“布尔共和国军队”马上就会散去。
真以为带上了一个马甲,就不知道谁是谁啦?要是布尔人实力这么强,当年也就不用向内陆迁途了。
“总督阁下,这次谈判进行的非常顺利,只不过并没有涉及到南非问题。奥地利人一口咬定和我们作战的是布尔人,要谈判的话就和布尔共和国政府谈。”
威尔非常郁闷,大家都不愿意揭开这个盖子。针对南非战争的谈判,根本就无从下手。
除非他们肯放下脸面,听奥地利人的建议,和这个马甲“布尔共和国政府”进行谈判。
伦敦政府抹不开面子,就把问题搁置了下来。这只是表面上的说法,德尔福总督非常清楚真实原因是没有人愿意背黑锅。
战场上都失败了,谈判桌上怎么可能有好果子吃呢?在南非问题上,不列颠让步成为了必然,要是签订的条约中吃了亏,在外交生涯中就是一个洗不掉的污点。
趋于利害是政客们的本能,德尔福总督看得开,没有进行报怨。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后,说道:“罢了,事已至此回天乏术!
威尔给伦敦政府发电,为了维护帝国的利益,减轻战争带来的损失,开普敦殖民政府申请和布尔共和国进行外交谈判。”
这意味着英国人的南非战略全面破产,作为一线执行人,德尔福总督肯定是要为此负责的。
不过现在谈判,总好过战争失败后谈判的好。真要是一路被敌人推到了好望角,要是不想上军事法庭,德尔福总督就只能战死沙场给国内一个交代了。
既然如此,还不如主动出来承担责任算了。就凭这场战争喂饱了众多的权贵,他的结局都不会太凄惨。
打了败仗的人多得去了,不是每一个都要被追究责任。德尔福总督唯一的问题在于他主动挑起了战争,又没有能够赢得战争。
只要签订一份勉强过得去的条约,回国去避几年风头,事情也就过去了。
德尔福总督可是有后台的,等风头过了,还可以继续出来做官。
危机当前,英国人还是有效率的,当天就向对面的“布尔共和国政府”提出了谈判要求。
收到了英国人提出的谈判邀请,菲克尼子爵懵逼了。为了这场战争,他也是费尽了心思,都想不到拿下开普敦的办法,没有想到英国人居然就认输了。
谈判是必须要谈的,无法依靠武力夺取开普敦,再继续打下去已经没有了必要。
参加这次战争的奥地利贵族都有各自的家业,不能离开太长的时间,军功捞得差不多够了,他们的目标也就完成了。继续和英国人死磕下去,谁都谈不到好。
英国人的后面豆腐渣工程确实好对付,问题是菲克尼子爵等人根本就不知道,还以为都是货真价实的要塞。
信息上不对称,菲克尼子爵自然不敢冒险。要不然他真有可能赌一把,直接发起全面进攻,不惜一切代价把英国人赶出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