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一章 黄河决口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面,大明朝的一切进展都还算顺利。
辽东的战局稳定了下来,蒙古那边也打完了,结局很完美。
唯一不高兴的人可能就是林丹汗。
莫名其妙的就有两个蒙古部落壮大了起来,还玩起了联盟?
大明还要在大宁筑城,还要和科尔沁和内喀尔喀贸易?
得到消息的时候,林丹汗非常非常的气愤。但他也没有办法,毕竟这属于他们蒙古的内战,大明又没有出兵。
至于说这些部族与大明双方的贸易、开边互市这种事情,大明和蒙古一直都在做,只不过是打打停停。这么多年了,大家也都习惯了。有一个贸易城市,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要林丹汗派人来说,大明就把事情推到科尔沁和内喀尔喀身上。你们自己的事情,你们自己解决。
女真那边,黄台吉龟缩了起来,正在舔舐伤口,也在等待时机。据说他把目光盯上了更北面的林子里,想把那里面的人弄出来。
大明辽东这边,熊廷弼在筑城。除了原本东宁卫的位置,在鸭绿江边上也要建造一座城。
这座城的名字叫丹东,据说是皇帝亲自命名的。谁也不知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反正就叫丹东。
这些事情都是内务府参与的,据说他们在辽东买了大片的土地,似乎要大干一场。
也有无数的商贾跟着内务府一起干,原因也很简单,参与了辽中投资的商户,可以在大宁的贸易当中分上一杯羹,那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除此之外,据说丹东建成之后,大明会和朝鲜展开贸易。
不是那种普普通通的贸易,而是有官方合作的贸易,据说动作还很大。
一时之间,无数人开始涌向辽东。用他们的话说,快到辽东去发财。有人开始传谣言,说什么辽东人傻钱多速来。
一时之间,辽东热闹非凡。
这件事情交给了内务府的人去做,朱由校自然就不参与了。他只需要进一步的把控情况,不让情况失控就好了。
而洋人有不少人被送到京城来了。这已经不是洋人想来不想来的事情,各地的官府在接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把他们送来京城了。
凭借洋人特殊的样貌,想要在大明藏下去,根本就不可能。地方官府对这些洋人也烦透了,如果不是朝廷不让抓起来就杀,这些官员早就弄死他们了。
这些洋人没事就在那里蛊惑人心,安稳稳定知不知道?闹什么闹啊?
朝廷来了消息之后,官员们欢欣雀跃地快马加鞭就抓捕了这些洋人,就要锦衣卫送进京城。
这些洋人到了京城之后,自然是要安抚一番。朱由校还接见、宴请了他们。
充分的表达诚意之后,朱由校就把这些洋人交给了魏朝,让这些洋人去了新城。
在那里,朱由校为洋人们划定了一个区域,让他们居住在那里一边帮忙修建图书馆,一边让帮忙大明展开研究,还需要翻译书籍。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整个新城因为这些洋人的到来热闹了不少。毕竟京城的很多读书人都知道他们。像徐光启等人还非常的高兴,偶尔也会去和他们交流。
整个新城,居然搞出了一副文化繁荣的假象。
反正朱由校让魏朝派人盯着,严禁这些洋人传教。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新的教义还没有制定完毕,你们的教义不符合大明的律法,也不符合大明的公序良俗,目前不允许你们传教。等什么时候你们的新教义编撰完成,什么时候再传教。
这个事情得到了大明官方的支持,不少的读书人都认同了这个事情,甚至连徐光启他们都说不出什么来。
至于那些传教士,不吵起来就不错了。
本身他们就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如果都传原本的教义,那还没什么。
如今大明规定教义本土化的规定一出来,这些洋人里就有人觉得不应该改原本的教义,有人觉得就要更改,有人觉得更改的人就是背叛了上帝。
这些洋人自己就吵起来了,加上有人在中间挑拨离间,效果就更好了。
不要觉得他们都是一个教派的就团结,大部分时候同行之间才往往是最赤裸的仇恨。
洋人们内讧的情况出现之后,朱由校很开心。他让人看着他们,只要不械斗,其他随他们去。
所有的情况都在变好,朱由校自然就松了一口气。
朱由校从皇宫里出来了,实在是不出来不行。
因为出事了,黄河决口了!
听到黄河决口这个消息的时候,朱由校可以说是一个头两个大。
从今年年初开始,大明朝就没消停过,可以说是乱七八糟的破事一大堆。
在朱由校离开京城没多久,扬州发生地震,南直应天府苏、松、凤、泗、淮、扬、滁州等处同日地震,扬州倒卸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
然后没过几天,京师滦州(今河北滦县)地震。
先是十三日,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屡震,震坏城郭、庐舍无算。
后来滦州大震,坏庐舍无数,地裂涌水异物。
乐亭旧铺庄,地裂涌黑水,高尺余。
迁安声如巨雷,塌坏城垣民舍无数。
卢龙震倒官民房舍甚多。
京城内宫殿动摇有声,铜缸之水腾波震荡。
昌黎、新安、真定府、蓟州、遵化、玉田、河间府、保定府、天津三卫,以东山东临邑、德平、海丰、武定州(今惠民)等二十余州县受灾。
朱由校在张家口忙着搞事情的时候,朝廷在忙着赈灾。等到灾情稍缓之后,辽东那边就开战了。
这朱由校刚回京城喘了一口气,黄河又在徐州决口了。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弄得朱由校可以说是焦头烂额;朝堂上下的大臣,脸色也变得非常的难看。
朱由校坐在龙椅上,脸上的表情很难看。
目光缓缓扫过下面站着的所有大臣,朱由校说道:“具体的情况有结果了吗?”
“回陛下,臣觉得还是派钦差去一趟吧。”这个时候,徐光启站了出来直接说道:“黄河决口,查一查是天灾还是人祸。如果有人趁机兼并土地、盘剥百姓,钦差也好给百姓做个主。何况赈灾的事情容易发生弊案,派人去看看也好。”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点了点头,觉得徐光启说的有道理。
像黄河决口这种事情,不像地震似的。
地震这种灾情,你没办法预测,也知道这是天灾。
可是像河堤决口这种事情,这里面就不一定没有事。朝廷每年都会拨付一笔钱来修河堤,如果不是特别大的天灾,它不会决口。
河堤决口,要么就是天灾过于严重,要么就是人祸。而且这种事情很通常的情况下,里面都有贪腐。
派钦差去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去查一查。毕竟朝廷赈灾也需要钱粮,当地有一些富商大贾,还有当地的官员很可能会相互勾连,在受灾之后搞事情。
朝廷派了钦差去,查一查当地官员商贾是不是有贪污,如果有的话,可以抄他们家来赈灾。
也不知道是不是尝到了甜头,现在朝廷上下对于查贪污抄家这种事情,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尤其是朱由校的几个忠心的臣子,显然是捞好处捞习惯了。像徐光启这种人,更是觉得有大事抄抄家就挺好的。
就拿今年这几次的灾祸来说,如果不是朱由校抄家弄了那么多钱,朝廷都快扛不过去了。
而且自从陛下登基之后,就一直让人在各地建粮仓买粮食,这件事情就从来没停过。如果不是如此的话,朝廷哪来的资本去辽东打仗?光是赈灾就已经让朝堂上受不了了。
可是这么花也不行,这次陛下虽然在张家口弄到了一些钱,但是钱这种东西嘛,自然是越多越好。
反正黄河在徐州决口了,那就看看吧。
看着下面那些大臣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还有人附和,朱由校的神情有些苦。
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个事情,那就是自己手下的这些大臣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他做事的风格,而且通过他来彼此相互勾连,相互排除异己、更换人选。
现在朝党上这些人已经都是他们的心腹了。
有句话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在朝堂之上、在官场之上,不光是这么样。只有支持自己这个皇帝的人才会被提拔。
朱由校只是提拔了徐光启等人,而他们悄无声息的发展出了一个党派。朱由校发现一件事情,最近自己做事情反对的声音小了很多,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党派。
自己居然都没有发现,难道是太迟钝了?还是他们做的悄无声息?又或者是因为他们和自己意见一致的原因?
现在的情况就像是严嵩当政一样,朝堂之上只要是嘉靖皇帝说的话、要办的事,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不会有人反对。
至于说那些出来跳的人,有人会把他们弄下去。
嘉靖皇帝被弹劾是因为他干的事情太过了。
朱由校就不一样了,辽东刚刚打了胜仗,每天都勤俭节约,还总派人替他这个皇帝吹牛逼,这名声就好了。
可是朱由校总觉得哪里怪怪的,怎么感觉自己有些不适应?
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面,大明朝的一切进展都还算顺利。
辽东的战局稳定了下来,蒙古那边也打完了,结局很完美。
唯一不高兴的人可能就是林丹汗。
莫名其妙的就有两个蒙古部落壮大了起来,还玩起了联盟?
大明还要在大宁筑城,还要和科尔沁和内喀尔喀贸易?
得到消息的时候,林丹汗非常非常的气愤。但他也没有办法,毕竟这属于他们蒙古的内战,大明又没有出兵。
至于说这些部族与大明双方的贸易、开边互市这种事情,大明和蒙古一直都在做,只不过是打打停停。这么多年了,大家也都习惯了。有一个贸易城市,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要林丹汗派人来说,大明就把事情推到科尔沁和内喀尔喀身上。你们自己的事情,你们自己解决。
女真那边,黄台吉龟缩了起来,正在舔舐伤口,也在等待时机。据说他把目光盯上了更北面的林子里,想把那里面的人弄出来。
大明辽东这边,熊廷弼在筑城。除了原本东宁卫的位置,在鸭绿江边上也要建造一座城。
这座城的名字叫丹东,据说是皇帝亲自命名的。谁也不知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反正就叫丹东。
这些事情都是内务府参与的,据说他们在辽东买了大片的土地,似乎要大干一场。
也有无数的商贾跟着内务府一起干,原因也很简单,参与了辽中投资的商户,可以在大宁的贸易当中分上一杯羹,那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除此之外,据说丹东建成之后,大明会和朝鲜展开贸易。
不是那种普普通通的贸易,而是有官方合作的贸易,据说动作还很大。
一时之间,无数人开始涌向辽东。用他们的话说,快到辽东去发财。有人开始传谣言,说什么辽东人傻钱多速来。
一时之间,辽东热闹非凡。
这件事情交给了内务府的人去做,朱由校自然就不参与了。他只需要进一步的把控情况,不让情况失控就好了。
而洋人有不少人被送到京城来了。这已经不是洋人想来不想来的事情,各地的官府在接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把他们送来京城了。
凭借洋人特殊的样貌,想要在大明藏下去,根本就不可能。地方官府对这些洋人也烦透了,如果不是朝廷不让抓起来就杀,这些官员早就弄死他们了。
这些洋人没事就在那里蛊惑人心,安稳稳定知不知道?闹什么闹啊?
朝廷来了消息之后,官员们欢欣雀跃地快马加鞭就抓捕了这些洋人,就要锦衣卫送进京城。
这些洋人到了京城之后,自然是要安抚一番。朱由校还接见、宴请了他们。
充分的表达诚意之后,朱由校就把这些洋人交给了魏朝,让这些洋人去了新城。
在那里,朱由校为洋人们划定了一个区域,让他们居住在那里一边帮忙修建图书馆,一边让帮忙大明展开研究,还需要翻译书籍。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整个新城因为这些洋人的到来热闹了不少。毕竟京城的很多读书人都知道他们。像徐光启等人还非常的高兴,偶尔也会去和他们交流。
整个新城,居然搞出了一副文化繁荣的假象。
反正朱由校让魏朝派人盯着,严禁这些洋人传教。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新的教义还没有制定完毕,你们的教义不符合大明的律法,也不符合大明的公序良俗,目前不允许你们传教。等什么时候你们的新教义编撰完成,什么时候再传教。
这个事情得到了大明官方的支持,不少的读书人都认同了这个事情,甚至连徐光启他们都说不出什么来。
至于那些传教士,不吵起来就不错了。
本身他们就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如果都传原本的教义,那还没什么。
如今大明规定教义本土化的规定一出来,这些洋人里就有人觉得不应该改原本的教义,有人觉得就要更改,有人觉得更改的人就是背叛了上帝。
这些洋人自己就吵起来了,加上有人在中间挑拨离间,效果就更好了。
不要觉得他们都是一个教派的就团结,大部分时候同行之间才往往是最赤裸的仇恨。
洋人们内讧的情况出现之后,朱由校很开心。他让人看着他们,只要不械斗,其他随他们去。
所有的情况都在变好,朱由校自然就松了一口气。
朱由校从皇宫里出来了,实在是不出来不行。
因为出事了,黄河决口了!
听到黄河决口这个消息的时候,朱由校可以说是一个头两个大。
从今年年初开始,大明朝就没消停过,可以说是乱七八糟的破事一大堆。
在朱由校离开京城没多久,扬州发生地震,南直应天府苏、松、凤、泗、淮、扬、滁州等处同日地震,扬州倒卸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
然后没过几天,京师滦州(今河北滦县)地震。
先是十三日,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屡震,震坏城郭、庐舍无算。
后来滦州大震,坏庐舍无数,地裂涌水异物。
乐亭旧铺庄,地裂涌黑水,高尺余。
迁安声如巨雷,塌坏城垣民舍无数。
卢龙震倒官民房舍甚多。
京城内宫殿动摇有声,铜缸之水腾波震荡。
昌黎、新安、真定府、蓟州、遵化、玉田、河间府、保定府、天津三卫,以东山东临邑、德平、海丰、武定州(今惠民)等二十余州县受灾。
朱由校在张家口忙着搞事情的时候,朝廷在忙着赈灾。等到灾情稍缓之后,辽东那边就开战了。
这朱由校刚回京城喘了一口气,黄河又在徐州决口了。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弄得朱由校可以说是焦头烂额;朝堂上下的大臣,脸色也变得非常的难看。
朱由校坐在龙椅上,脸上的表情很难看。
目光缓缓扫过下面站着的所有大臣,朱由校说道:“具体的情况有结果了吗?”
“回陛下,臣觉得还是派钦差去一趟吧。”这个时候,徐光启站了出来直接说道:“黄河决口,查一查是天灾还是人祸。如果有人趁机兼并土地、盘剥百姓,钦差也好给百姓做个主。何况赈灾的事情容易发生弊案,派人去看看也好。”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点了点头,觉得徐光启说的有道理。
像黄河决口这种事情,不像地震似的。
地震这种灾情,你没办法预测,也知道这是天灾。
可是像河堤决口这种事情,这里面就不一定没有事。朝廷每年都会拨付一笔钱来修河堤,如果不是特别大的天灾,它不会决口。
河堤决口,要么就是天灾过于严重,要么就是人祸。而且这种事情很通常的情况下,里面都有贪腐。
派钦差去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去查一查。毕竟朝廷赈灾也需要钱粮,当地有一些富商大贾,还有当地的官员很可能会相互勾连,在受灾之后搞事情。
朝廷派了钦差去,查一查当地官员商贾是不是有贪污,如果有的话,可以抄他们家来赈灾。
也不知道是不是尝到了甜头,现在朝廷上下对于查贪污抄家这种事情,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尤其是朱由校的几个忠心的臣子,显然是捞好处捞习惯了。像徐光启这种人,更是觉得有大事抄抄家就挺好的。
就拿今年这几次的灾祸来说,如果不是朱由校抄家弄了那么多钱,朝廷都快扛不过去了。
而且自从陛下登基之后,就一直让人在各地建粮仓买粮食,这件事情就从来没停过。如果不是如此的话,朝廷哪来的资本去辽东打仗?光是赈灾就已经让朝堂上受不了了。
可是这么花也不行,这次陛下虽然在张家口弄到了一些钱,但是钱这种东西嘛,自然是越多越好。
反正黄河在徐州决口了,那就看看吧。
看着下面那些大臣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还有人附和,朱由校的神情有些苦。
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个事情,那就是自己手下的这些大臣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他做事的风格,而且通过他来彼此相互勾连,相互排除异己、更换人选。
现在朝党上这些人已经都是他们的心腹了。
有句话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在朝堂之上、在官场之上,不光是这么样。只有支持自己这个皇帝的人才会被提拔。
朱由校只是提拔了徐光启等人,而他们悄无声息的发展出了一个党派。朱由校发现一件事情,最近自己做事情反对的声音小了很多,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党派。
自己居然都没有发现,难道是太迟钝了?还是他们做的悄无声息?又或者是因为他们和自己意见一致的原因?
现在的情况就像是严嵩当政一样,朝堂之上只要是嘉靖皇帝说的话、要办的事,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不会有人反对。
至于说那些出来跳的人,有人会把他们弄下去。
嘉靖皇帝被弹劾是因为他干的事情太过了。
朱由校就不一样了,辽东刚刚打了胜仗,每天都勤俭节约,还总派人替他这个皇帝吹牛逼,这名声就好了。
可是朱由校总觉得哪里怪怪的,怎么感觉自己有些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