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丘首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告别了齐五等人,雷远从大槐里开始,接着到小槐里,之后再是山阳亭和旬明亭……他们自西向东,一路通报至各处百姓聚集的所在。
在这些破败的村社中,三老、有秩之类的基层官吏早已亡散,此外几乎不存在有力量的组织了,穿行其间,雷远的行动没有受到过什么阻碍。但他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在此之前的很多年,他的生活都是以军营为中心的,并不曾近距离地接触百姓;而一旦深入地接触,雷远就意识到了:多年来,以雷绪为首的地方豪右们几乎没有为百姓做任何事情。
当然,即使在所谓的盛世,那些蝼蚁般的草民也是被欺凌被压榨的,何况乱世?对于许多百姓来说,能够较少滋扰苛待他们的,便已经是善人。但雷远不这么觉得。每次直面惨淡挣扎的百姓们,都使他感觉到痛心,他非常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对百姓做出弥补。
有时候,他们在破旧泥胚的坍塌墙壁间穿行,寻找到的却只有被野兽啃噬残缺的尸体;有时候,他们扒开断砖残瓦遮掩下的地窖,找到因为害怕抢掠而提前躲进去的老弱妇孺;更多的时候,他们不得不耐着性子,向操着各地古怪口音的流民反复解释:我们真不是来抢劫杀人的,只是想告诉你们,曹军要来了,快逃吧!
雷远并非因为雷绪的指示而奔走,而是出于愈来愈高涨的责任感,这使他穿行于一处处村社,反复地说着,不觉疲累。
曹军要来了,这五个字或许不能吓倒深山中的居民,却足以使村社中得流民们产生最激烈的恐惧情绪。
他们中,有人记得初平四年时,傅阳、取虑、睢陵、夏丘等地的累累尸骨;有人记得兴平二年时鸡犬不留的雍丘城;有人记得建安三年时被泗水和沂水没顶的下邳和血流漂杵的彭城……通过这一场场屠杀,那位乱世奸雄从奋武将军到司隶校尉,再到司空,到丞相;而他的赫赫威名之下镇压着的,是如山的尸骨,和蚁民们的绝望和恐惧。
在这里,几乎每座村社都响应了雷远的号召,一批批面黄肌瘦的百姓从各种角落里挖掘出珍藏的食物和最后一点财产,动作快的,当天就抱着义无反顾的态度踏上逃亡之路,动作慢的,还想收拾些基本的生活物资,也都答应会尽快出发。他们都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疲惫、饥饿和各种未知的危险,必然会有一桩桩的悲剧或惨剧发生,但那总比死在曹军的屠杀中要好些。
奔忙了两天之后,雷远一行人基本完成了预期的任务。拯救他人的成就感虽然让他们感到欣喜,但无法缓解他们的疲惫。于是他们在靠近离里山的一个小村落歇息,准备次日就启程返回。
这个村落里的居民昨天就陆续出发了,此刻还有少数人留着,其中有些是难以承受长途跋涉的老弱。青壮年带走了所有的粮食和物资,老弱被放弃了,他们只能安心等死。
这种情形是雷远深深厌恶的,但他又能如何呢。数十年的乱世中,比这惨烈更多的情形也在全天下的各处一再重演,他只能尽量保持无动于衷。连续数日的奔忙几乎耗尽的雷远的精力,使他疲惫,使他心情低落。有时候雷远觉得自己越来越虚伪,就在不久前,他还杀了人,杀了许多人,那时候他的举动有什么正义可言?为什么现在又让自己沉浸在同情和怜悯中?纵使自责和焦虑,究竟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小郎君,剩下那几户,我们已经帮忙收拾了行李……其实没多少,就是些零碎锅碗,还有辆小车。”郭竟一边搓着手上的泥灰,一边说着。
这数日里,雷远不仅尽心尽力地沿途通报,有时还派遣他的扈从们帮助村民做些杂事;此等情形,扈从很少有料到的。他们并不习惯做这些,但既然小郎君说了,偶尔做一些也无妨。毕竟小郎君年轻,总是会心软些;在这种世道,能跟随一位性格温厚的上司,乃是福份。
雷远应了声,让郭竟自去休息。
他绕过一栋塌了半截的矮墙,又将挡在身前的蜘蛛网拂开,勉强找到一块可以落座的石板,刚坐下,就听见远处传来凄厉的哭叫声。他皱起眉头,想要唤人去查看,又想到这不可能是自己的部属在抢劫。村民们早就一无所有了,没有任何值得下手的东西,多半是哪里死了人,病死或饿死的。
自己能做的,终究还是太少了。
坐在对面的高瘦老者将一盏茶汤摆在雷远面前。
雷远知道这老者的年纪不过六十余,但此刻看他形容枯槁如朽木,显得极其衰老。老者用来盛水的漆盏,表皮已经破碎,露出了内里的竹胎,与周围破败的房舍恰可相配。茶汤则是用未经揉制的树叶煎出的,在夕阳映照下显得色泽焦黄,散发着可疑的气味。
雷远恭敬地双手捧着茶盏,略啜饮一口,慢慢放下。
并非雷远矫情,而是这老人值得恭敬对待。此人姓李,名孚,字叔达,乃是本地有名的儒生。他通晓古文经学,又擅解春秋,曾受公府征辟,也曾与东平大贤刘梁为友。数十年来,这老人亲眼目睹了大汉从盛世到乱世的坍塌,亲身经历了难以想象的颠沛。大约一年前,雷远曾经过此地,执弟子之礼拜见李孚,向其请教学问。李孚广博见闻和谈吐中流露出的洒脱态度,都引起了雷远的钦佩。
这次雷远领命动员乡民们撤离,再度经过李孚的居所。却发现这一家族过去数月里连遭灾劫,这时已经人丁离散、丧败得不像样子。因为上次登门拜访时,王延陪同着,王延深知雷远对李孚的敬意,便问他是不是需要再去拜见。
说实在的,雷远没有这想法。这一年里,雷远的内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好学知礼的文弱少年了。当然,那时的雷远刻意如此,自有其缘由,可是对于这种奔走于儒门以求品题清议的行为,他现在只觉得很可笑,很幼稚,甚至有些愚蠢。且不说李孚只是一个老书生罢了,算不得真正的名士;而雷远自己出身于乡间土豪,勉强读过几本书籍罢了,从未曾正经地治学,非得往士子队伍里凑,那是走歪了路子。所以难怪邓铜等人明里暗里,都有些不屑。
但是既然王延提起,雷远便不得不去上门一叙,否则有向盛避衰的嫌疑,令人不齿。
好在李孚并没有与雷远砥砺学问的意思,这样的世道里,也没有互相抬举名望的必要了。他只是邀请雷远在残破不堪的院落中落座,两人一起用些茶水。
“续之,你这些日子想必很辛苦?又或者,遇上什么特别的事情了?”李孚问道。
雷远怔了怔:“劳烦叔达先生挂念……其实还好。只是想到将有兵灾,心中郁闷。”
李孚摇了摇头:“必然发生过什么事,只是你瞒着我吧。续之,上次你来见我时,纵使少年意气未褪,也难免透出鳞爪蛰伏的消沉之态;今日过来,消沉郁郁之态虽然还在,少年意气却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
雷远端起茶盏,又啜饮一口。
【看书领红包】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李孚看了看雷远的神情,叹了口气:“取而代之的是勇鸷猛烈的气概。”
雷远看着茶盏中的水面微微一抖,他不动声色地把茶盏放回原处,失笑道:“叔达先生,续之始终是原来的续之,哪里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只是一年不曾见我,印象模糊了吧。”
“续之,我又无意打听你们庐江雷氏的家务,你不必如此。”李孚凝视着雷远,深深地叹了口气:“当此乱世,性子里多几分猛毅,也是好事。”
雷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静默片刻,起身张望了一番周围的断壁残垣:“叔达先生,我看此地也没什么好收拾的了,不知你何时出发?是否有家人乡党同行?我当遣人护送你们到灊山大营,免得路上有什么滋扰。”
“不必费心……”李孚摆手示意:“古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我年纪大了,不欲死于他乡。”
雷远吃了一惊:“叔达先生这是何意?”
李孚慢慢地道:“续之莫慌,我并无他意……就只是此意。”
李孚所说的,确是事实。毕竟他已垂垂老矣,雷远看他的精神体格,不像是能够跟着翻山越岭的。雷远苦笑几声,待要说什么。却听李孚又道:“续之不必劝我。你也该晓得,凭我这老朽之躯,本来就将近弃世之期,怎么可能经受得住长途跋涉颠簸?与其毙命于鞍马劳顿,葬于深山大壑之中,还不如在此坐等曹兵劈头一刀……只有一事,我必得拜托续之。”
“叔达先生请讲。”
“我的家族宗亲早已不存,四子二女,俱都殁于战乱。如今唯有一个孙儿名唤李贞的,留在身边。还望续之能够将他带走,不要让他与我这老朽陪葬。”
雷远想了想,点点头:“此易事尔,叔达先生请放心。我当安顿好这个孩子,也会尽我所能,令他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如此甚好。”李孚宽慰地笑了。
“然则,如今正是兵凶战危的世道,跟着我只怕有些危险,是不是可以……”
李孚伸出枯瘦的手掌,握紧雷远的手臂:“除了续之,我也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了,就让他跟着你吧。在这乱世之中,哪有不危险的地方呢?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但是个好猎手,会骑马,性子也还可靠……续之,你会用得上他的!”
告别了齐五等人,雷远从大槐里开始,接着到小槐里,之后再是山阳亭和旬明亭……他们自西向东,一路通报至各处百姓聚集的所在。
在这些破败的村社中,三老、有秩之类的基层官吏早已亡散,此外几乎不存在有力量的组织了,穿行其间,雷远的行动没有受到过什么阻碍。但他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在此之前的很多年,他的生活都是以军营为中心的,并不曾近距离地接触百姓;而一旦深入地接触,雷远就意识到了:多年来,以雷绪为首的地方豪右们几乎没有为百姓做任何事情。
当然,即使在所谓的盛世,那些蝼蚁般的草民也是被欺凌被压榨的,何况乱世?对于许多百姓来说,能够较少滋扰苛待他们的,便已经是善人。但雷远不这么觉得。每次直面惨淡挣扎的百姓们,都使他感觉到痛心,他非常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对百姓做出弥补。
有时候,他们在破旧泥胚的坍塌墙壁间穿行,寻找到的却只有被野兽啃噬残缺的尸体;有时候,他们扒开断砖残瓦遮掩下的地窖,找到因为害怕抢掠而提前躲进去的老弱妇孺;更多的时候,他们不得不耐着性子,向操着各地古怪口音的流民反复解释:我们真不是来抢劫杀人的,只是想告诉你们,曹军要来了,快逃吧!
雷远并非因为雷绪的指示而奔走,而是出于愈来愈高涨的责任感,这使他穿行于一处处村社,反复地说着,不觉疲累。
曹军要来了,这五个字或许不能吓倒深山中的居民,却足以使村社中得流民们产生最激烈的恐惧情绪。
他们中,有人记得初平四年时,傅阳、取虑、睢陵、夏丘等地的累累尸骨;有人记得兴平二年时鸡犬不留的雍丘城;有人记得建安三年时被泗水和沂水没顶的下邳和血流漂杵的彭城……通过这一场场屠杀,那位乱世奸雄从奋武将军到司隶校尉,再到司空,到丞相;而他的赫赫威名之下镇压着的,是如山的尸骨,和蚁民们的绝望和恐惧。
在这里,几乎每座村社都响应了雷远的号召,一批批面黄肌瘦的百姓从各种角落里挖掘出珍藏的食物和最后一点财产,动作快的,当天就抱着义无反顾的态度踏上逃亡之路,动作慢的,还想收拾些基本的生活物资,也都答应会尽快出发。他们都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疲惫、饥饿和各种未知的危险,必然会有一桩桩的悲剧或惨剧发生,但那总比死在曹军的屠杀中要好些。
奔忙了两天之后,雷远一行人基本完成了预期的任务。拯救他人的成就感虽然让他们感到欣喜,但无法缓解他们的疲惫。于是他们在靠近离里山的一个小村落歇息,准备次日就启程返回。
这个村落里的居民昨天就陆续出发了,此刻还有少数人留着,其中有些是难以承受长途跋涉的老弱。青壮年带走了所有的粮食和物资,老弱被放弃了,他们只能安心等死。
这种情形是雷远深深厌恶的,但他又能如何呢。数十年的乱世中,比这惨烈更多的情形也在全天下的各处一再重演,他只能尽量保持无动于衷。连续数日的奔忙几乎耗尽的雷远的精力,使他疲惫,使他心情低落。有时候雷远觉得自己越来越虚伪,就在不久前,他还杀了人,杀了许多人,那时候他的举动有什么正义可言?为什么现在又让自己沉浸在同情和怜悯中?纵使自责和焦虑,究竟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小郎君,剩下那几户,我们已经帮忙收拾了行李……其实没多少,就是些零碎锅碗,还有辆小车。”郭竟一边搓着手上的泥灰,一边说着。
这数日里,雷远不仅尽心尽力地沿途通报,有时还派遣他的扈从们帮助村民做些杂事;此等情形,扈从很少有料到的。他们并不习惯做这些,但既然小郎君说了,偶尔做一些也无妨。毕竟小郎君年轻,总是会心软些;在这种世道,能跟随一位性格温厚的上司,乃是福份。
雷远应了声,让郭竟自去休息。
他绕过一栋塌了半截的矮墙,又将挡在身前的蜘蛛网拂开,勉强找到一块可以落座的石板,刚坐下,就听见远处传来凄厉的哭叫声。他皱起眉头,想要唤人去查看,又想到这不可能是自己的部属在抢劫。村民们早就一无所有了,没有任何值得下手的东西,多半是哪里死了人,病死或饿死的。
自己能做的,终究还是太少了。
坐在对面的高瘦老者将一盏茶汤摆在雷远面前。
雷远知道这老者的年纪不过六十余,但此刻看他形容枯槁如朽木,显得极其衰老。老者用来盛水的漆盏,表皮已经破碎,露出了内里的竹胎,与周围破败的房舍恰可相配。茶汤则是用未经揉制的树叶煎出的,在夕阳映照下显得色泽焦黄,散发着可疑的气味。
雷远恭敬地双手捧着茶盏,略啜饮一口,慢慢放下。
并非雷远矫情,而是这老人值得恭敬对待。此人姓李,名孚,字叔达,乃是本地有名的儒生。他通晓古文经学,又擅解春秋,曾受公府征辟,也曾与东平大贤刘梁为友。数十年来,这老人亲眼目睹了大汉从盛世到乱世的坍塌,亲身经历了难以想象的颠沛。大约一年前,雷远曾经过此地,执弟子之礼拜见李孚,向其请教学问。李孚广博见闻和谈吐中流露出的洒脱态度,都引起了雷远的钦佩。
这次雷远领命动员乡民们撤离,再度经过李孚的居所。却发现这一家族过去数月里连遭灾劫,这时已经人丁离散、丧败得不像样子。因为上次登门拜访时,王延陪同着,王延深知雷远对李孚的敬意,便问他是不是需要再去拜见。
说实在的,雷远没有这想法。这一年里,雷远的内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好学知礼的文弱少年了。当然,那时的雷远刻意如此,自有其缘由,可是对于这种奔走于儒门以求品题清议的行为,他现在只觉得很可笑,很幼稚,甚至有些愚蠢。且不说李孚只是一个老书生罢了,算不得真正的名士;而雷远自己出身于乡间土豪,勉强读过几本书籍罢了,从未曾正经地治学,非得往士子队伍里凑,那是走歪了路子。所以难怪邓铜等人明里暗里,都有些不屑。
但是既然王延提起,雷远便不得不去上门一叙,否则有向盛避衰的嫌疑,令人不齿。
好在李孚并没有与雷远砥砺学问的意思,这样的世道里,也没有互相抬举名望的必要了。他只是邀请雷远在残破不堪的院落中落座,两人一起用些茶水。
“续之,你这些日子想必很辛苦?又或者,遇上什么特别的事情了?”李孚问道。
雷远怔了怔:“劳烦叔达先生挂念……其实还好。只是想到将有兵灾,心中郁闷。”
李孚摇了摇头:“必然发生过什么事,只是你瞒着我吧。续之,上次你来见我时,纵使少年意气未褪,也难免透出鳞爪蛰伏的消沉之态;今日过来,消沉郁郁之态虽然还在,少年意气却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
雷远端起茶盏,又啜饮一口。
【看书领红包】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李孚看了看雷远的神情,叹了口气:“取而代之的是勇鸷猛烈的气概。”
雷远看着茶盏中的水面微微一抖,他不动声色地把茶盏放回原处,失笑道:“叔达先生,续之始终是原来的续之,哪里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只是一年不曾见我,印象模糊了吧。”
“续之,我又无意打听你们庐江雷氏的家务,你不必如此。”李孚凝视着雷远,深深地叹了口气:“当此乱世,性子里多几分猛毅,也是好事。”
雷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静默片刻,起身张望了一番周围的断壁残垣:“叔达先生,我看此地也没什么好收拾的了,不知你何时出发?是否有家人乡党同行?我当遣人护送你们到灊山大营,免得路上有什么滋扰。”
“不必费心……”李孚摆手示意:“古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我年纪大了,不欲死于他乡。”
雷远吃了一惊:“叔达先生这是何意?”
李孚慢慢地道:“续之莫慌,我并无他意……就只是此意。”
李孚所说的,确是事实。毕竟他已垂垂老矣,雷远看他的精神体格,不像是能够跟着翻山越岭的。雷远苦笑几声,待要说什么。却听李孚又道:“续之不必劝我。你也该晓得,凭我这老朽之躯,本来就将近弃世之期,怎么可能经受得住长途跋涉颠簸?与其毙命于鞍马劳顿,葬于深山大壑之中,还不如在此坐等曹兵劈头一刀……只有一事,我必得拜托续之。”
“叔达先生请讲。”
“我的家族宗亲早已不存,四子二女,俱都殁于战乱。如今唯有一个孙儿名唤李贞的,留在身边。还望续之能够将他带走,不要让他与我这老朽陪葬。”
雷远想了想,点点头:“此易事尔,叔达先生请放心。我当安顿好这个孩子,也会尽我所能,令他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如此甚好。”李孚宽慰地笑了。
“然则,如今正是兵凶战危的世道,跟着我只怕有些危险,是不是可以……”
李孚伸出枯瘦的手掌,握紧雷远的手臂:“除了续之,我也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了,就让他跟着你吧。在这乱世之中,哪有不危险的地方呢?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但是个好猎手,会骑马,性子也还可靠……续之,你会用得上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