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编制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国民党军编制
gmd军的编制(师)
在1925年之前,中国的军队编制除了奉系曾经用过以军-旅-团编制编组,晋系的编制
为师下辖一个旅又一个团外,其他的都是师下辖二旅四团的编制。
gmd军在黄埔建军之后,师法苏联,改行为三三制编制,即师辖三团,团辖三营,在
编制上大致一师为5500人,在北伐的八个军中,除第七军是承袭护法军的编制,下辖
九个旅(即1旅2团,1团4营,1营3连),且只设旅部,到战时成立第*路指挥部来
统辖几个旅外,其余均为三三制编制;而后收编的各路军队也多采用三三制编制。
而到了北伐结束后,一方面蒋介石出于“削藩”的目的,另一方面,据统计,中国当时
的军队数已达200万之多,因此、决定裁军,将全国的军队裁减为50个师。
当时的编制为废除军编制,师下辖三个旅(部分师为二个旅),旅下辖二至三个团。
而后,在1930年,又推出了所谓的“民国19年陆军暂行编制表”将gmd军的编制编
为三种:1、甲种师,二旅六团制,2、乙种师、三旅六团制,3、丙种师、二旅四团
制,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一方面都编为甲种师,另一方面又以独立旅,补充旅的名义扩
编部队,基本上都成为了三旅九团的编制。如第11师最早的编成是三旅六团的编制,
番号为31、32、33旅。3个旅长分别为桂永清、殷绳祖、余仲麟。而后将33旅的旅
部撤销,编为31、32两个旅总计六个团;
而后又编了个独立旅,3个旅长分别为李默庵、萧乾、李明。再如第1师,系由第1军
的第2师,22师与鲁军张克瑶33军的1个师合编而成,为三旅九团编制,当时胡宗南的
22师编为第2旅,后调整为二旅六团制时,编为第1旅,把作为杂牌的鲁军张克瑶部裁
编为两个独立团,到中原大战时又扩编为独立旅,在追击红军至甘肃后,又编成了1个
补充旅,此时第1师辖4个旅12个团。而嫡系各师的独立旅,补充旅在1931-1934年间
又大多扩编为师。
到1932年6月,gmd又推出了“民国21年陆军暂行编制表”当时准备将所有的国民
党军均编成二旅四团制的整编编制,但因为围剿红军与淞沪“一一二八抗战”之故,
只有87,88等少数几个师编为此种编制。
在1933年,gmd军根据与红军作战所得出的经验,感到以前的编制太大,在与红军
作战中很不灵活。于是又推出了“民国22年剿匪军编制”该编制分为三种,甲种为
二旅五团制,除了师辖二个旅,旅下辖二个团,师再直辖一个独立团或补充团,乙种为
二旅四团制,即师辖二个旅,旅辖二个团,丙种为三团制,师不辖旅,直接辖三个团。
从一些资料来看,当时是前后两种编制并存。如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时,第18军所属
的11师为二旅六团制,而52,59两个师则为二旅五团制,在这三个师被红军歼灭后,又
将11,14,43这三个师一分为二,分别编出67,94,97三个师,以上6个师均为三团制,再
如第1师在西北直到1936年6月仍为4个旅12个团。但以上编制仅实行于gmd中央
直辖地区与湖南,山东,陕西等地区,有不少地方实力派的部队的编制是自成一系,如
桂系为二二制编制,军辖二师,师辖二旅,旅辖二团,川军则自行编组,混乱不堪,滇军
则是总部辖旅,旅辖二团,东北军在九一八之前为军-旅制,旅辖三团,到长城抗战后
改为军-师制,师辖三团.晋系虽有军师编制,但其作战与补给的单位是旅。
到了1936年,由于日寇谋我*甚,gmd不得不进行抗战的准备工作,便开始整军,整
军的编制分为两种:1935年整理师编制与1936年调整师编制,打算在3-4年时间内整
编60个甲种调整师,与60个乙种整理师。
甲种调整师编制为师辖二个旅四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一个炮兵团,工兵、辎重各
一营,特务、卫生、通讯各一连,计有13854人,马3508匹,步枪6127支,轻机枪254挺,
重机枪75挺,迫击炮24门,步兵炮24门,野战炮36门,但到抗战爆发为止,只有20个师
被编制为调整师,其中仅教导总队达到了该编制,其余部队为每师1万1千人,步骑枪
3800支,轻重机枪328挺,各种火炮与迫击炮共计46门,掷弹筒43个。
乙种整理师编制为两旅四团制。师有山炮营,装备卜福斯75毫米山炮12门;战防炮
连,装备奥地利百禄式47毫米战防炮4门;及工兵营、特务营、通讯连、骑兵连、
野战医院各一个。旅直辖部队为迫击炮连、(120毫米炮4门)、工兵连、特务连、
通讯排、卫生队等等各一个。团有4~6门81迫击炮,营有6挺重机枪,每连一个掷弹
筒。每班一挺轻机枪,每师约1万多人。虽然编制了50个师,但也只有部分部队达到
此标准。
大致上,在抗战爆发时,gmd军共拥有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
旅,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计170余万人。到武汉战役结束后,1939年初,gmd军
又将编制一律改为军辖两至三师,师辖三团,团辖三营的三三制编制,到1944年初,国
民党军在编制上拥有正规军步骑兵124个军,354个师,31个旅,112个独立团,非正规
军351个游击纵队及保安团,兵力总计为650万人。
但由于gmd军在敌后战场及豫湘桂战役中的失利,在抗战胜利时,gmd军己下降
到了正规军120个军,340多个师,加上非正规军,特种兵与后勤单位等,计590余万人,
但这是在花名册上的数字,实际上,由于gmd军一贯的吃空额,虚报人数等原因,国
民党军当时的真实数字为400余万人,再加上收编的近百万伪军及敌后游杂武装,总
计抗战胜利时,gmd军约有500万人左右。
当时,gmd军除少数单位外,多数师只有5000-6000人,但却照8000-9000人领饷,97
军只有1万3千人,战斗兵不足7千,却虚报为有2万人,再如晋军,在抗战时期人数不超
过10万,阎锡山却按18万人向重庆领饷。汤恩伯部,每军公开以1500-2000人的空额
军饷上交总部,连以廉洁自许的陈诚,所属部队也准许一个连可吃三个空额。蒋介石
有鉴于此,便于抗战胜利后进行整军,到1945年底,将正规军缩编为89个军,253个步
兵师,2个骑兵军,13个骑兵师。
1946年,经国共和谈双方商定,对全国军队进行整编,把原来的军整编成含有步兵旅
建制的整编师,总兵力约减少1/5,而战斗单位兵员比以前充实。从1946年3月起,
gmd军即将军队分期进行整编,其主要内容为:将集团军改编为整编军,军改为整
编师,师改为整编旅,旅将原辖的三个团改为二个团,原计划在46年7月完成,但是因
内战爆发,陇海线以北的部队未完成整编。
我曾见到一份朱继团写的《gmd军与整编师对照表》,大体上正确,但有一些错误
的地方,
现一一列举如下:
1,gmd军在编制整编师时,并非是从1到90一一编入,而是没有整编67、84、86、
87、89这5个师,朱继团说什么整67师准备由5军和18军各抽一个旅编成,整84师,由
吴化文部伪军新编,整86师由新1军,整87师由新6军一部+伪军编成,不对,新1军编
为整50师,新6军编为整14师,并非把新1军和新6军拆开分编,也无将5a和18a各抽一
个旅编成整67师之事,吴化文部也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编为整84师,这几个番号均不存
在,其实,当时在gmd军中,中央系部队已占有绝对优势,大体上,中央军嫡系与中
央化部队约占一半,加上依附于中央军的杂牌军,约占gmd军队的2/3,其他地方实
力派军队只占1/3,在gmd军内部,已无人能挑战蒋介石,而对***武装,gmd
对其甚为轻视,认为可以在一年内击败之,而且当时gmd的财政支出有很大的赤字,
军费开支占当时gmd财政支出的大半,因此,陈诚等人拟定了一份方案,决定在剿
共战争大体结束后,将gmd军削减为50-60个师,在这种情况下,gmd怎么可能会
再扩充军队呢?而吴化文部是伪军,当时按陈诚等人的设想,伪军先暂时编为地方保
安部队,待剿共战争大体结束后都要裁撤,而后,因剿共战局败坏,便将伪军编为暂编
各师,但因吴化文作战卖力,才编为整84师。
2,并不是47年把新建的23军改为整2师,而是将整45师改为整2师,整45师由96军编
成,96军并不是抗战最后期建立的,其前身原为东北军系统之骑兵第二军,辖暂12师、
暂14师、暂15师。在编为整编45师后,番号分别改为211旅、212旅、213旅,在潍县
战役中,师部与212旅被歼,而后将整45师改为整2师,晏子风任师长,整2师在济南战
役被歼后,又以新兵与逃脱人员重建,番号改为23军,
3,整5师已完成了改编,不是“未全部完成,很快就恢复了传统的5a番号”,但它是
在1947年改编的,之所以说它未全部完成改编,是因为:原整编师的编制为一个旅辖
二个团,但在内战中,gmd军发现这种编制不利于作战,便改为旅辖三个团,因此,
在1947年改编的整编师均只改了个番号,另外,整编74师在孟良崮被歼后,以留在后
方的3个补充团和1个榴弹炮营重建,那3个团就是整编74师为了把二团制旅改为三团
制旅所组建的,大约到1948年初,gmd军的整编师均改为三团制旅,另外出于虚张
声势的考虑,整21师在赴台平息“二二八事件”时曾将番号改为21军。
4、榆林邓宝珊、四川刘文辉与山西方面并没有不接受老蒋整编,拒绝执行整编方
案,继续保持军的番号,刘文辉的24军已改编为整24师,榆林邓宝珊与山西方面之所
以没有改编是因为,他们的军队在陇海线以北,未完成整编。
5,当内战爆发时,gmd军计有86个整编师及军,245个师及旅,其中有已被改编的为
56个整编师,147个旅,另有30个军,98个师尚未改编,其中马步芳部骑兵第5军原定为
须裁撤部队,但却保留了下来,只是下属的骑兵师改编为了骑兵旅,而后,gmd军又
改编了12个整编师,使整编师达到68个,到1948年2月,总计gmd军有整编师及军
104个,整编旅及师279个。到1948年7月,gmd军又取消整编师、整编旅的番号。
恢复了军、师番号,每军以三万五千人定编,实行三三制,军辖三个师,师辖三个
团;这种编制以后一直用到内战结束。
在解放战争时期,gmd军武器装备由以下几种类型组成:日械,美械,国械。
美械可分为全美械、半美械二类,当时的美械师的正式名称为美械轻装备师,师应辖步兵三团,炮兵两营(榴弹炮、山炮各一营)及工兵、辎重各一营、特务连、搜索连、卫生队、军乐队、无线电队、军医院各一。每个师应装备105mm榴弹炮12门,75mm山炮12门。驻印军的各师(后编成了n1a和n6a)是gmd军装备最精良的部队。因为运输上的原因,国内的30个全美械师的武器则是三个师只给了两个师的美式装备,由军内自行调整,因此当时的国内美械部队都没有达到美械轻装备师的编制水准,即使是整编11师与第5军这样的gmd军主力部队也有美日装备混装的现象。当时国内各美械军的编制为:每军一个榴弹炮营,配备105mm榴弹炮12门;每师一个山炮营,配备75mm山炮12门。但整编74师为全美械装备部队。
而半美械装备部队则是蒋介石为了安抚原定在第二期中装备美械的地方实力派部队,除了拿出了第二期的3个师的装备,又把原来的30个师的预备装备拿出组建设立的。另外,青年军虽然也是美械轻装备师编制,但它是在1944年下半年组建的,原来也不列在美械装备名单上,因此它的美械轻装备也是从原来的30个师的预备装备中拿出的。
从1942年底开始,美国开始装备gmd军,第一期提供的装备为国内的30个师与驻印军6个师,共计36个师,而在打通滇缅路之后,一方面因为蒋介石赶走了史迪威,另一方面美国因得到了苏联出兵的承诺,认为不必从中国大陆进军日本,因此,第二期只给了3个师的装备。其他的全给了印度。因此,gmd在抗战时只获得了39个美械师的装备援助。在抗战期间,gmd用这批装备共装备了13个全美械军-n1a、n6a、2a、5a、8a、13a、18a、53a、54a、71a、73a、74a、94a,4个半美械军-46a、52a、60a、62a。
在抗战结束后,gmd军又接收了侵华日军100多万人的武器装备,组建了日械部队,其编制也可分为两种:1、日械装备、为全部日式装备;2、日美混合械。
此外还有国械编制,所谓的国械编制细分起来也可分为两种:1、纯粹的国械编制;2、杂械。
35军,原为杂械装备,在抗战初期使用晋制枪械,后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补充了一批苏制装备,在傅作义入主北平后,将35军改为美械装备,但是因装备不足,美械重武器几乎没有补充,而在轻装备中还拥有苏式步机枪。
gmd军的派系,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一是历史渊源,二是人事派系圈子。历史渊源是先天的因素,人事圈子是后天形成的,本文侧重于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来分析。
关于“中央军”这个名词,大家可能用得多了,熟视无睹,但是要给中央军的范围下出准确的界定,却没有严格标准。
以与蒋亲疏关系来看,大体分为以下3个层次:
(1)黄埔嫡系将领统率的部队,称中央军嫡系;
(2)蒋在北伐及历次的军阀混战中不断收编的部队,在中央序列内,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称中央军旁系,多为被收编的北洋部队。这类部队不少被中央嫡系部队吞并改造,变为嫡系。
(3)在军阀混战中被蒋(或其他军阀)打败,失去地盘,编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与上一类不同的是,这些部队出于地方实力派,失去势力后仍与地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广东的19路军、广东的薛岳、湖南的谭延闿/鲁涤平等部。
下面对各支部队作粗略的介绍(1931-1936):
一、中央嫡系。
中原大战时期,严格意义的中央军只有6个师,这是蒋军嫡系的雏形。
第1师:北伐时期的刘峙第2师,后来交到胡宗南手上,扩展了第1军,“西北王”的核心部队。
第2师:北伐时期的第3师第14师等合成,师长先后有顾祝同/楼景樾/黄杰/郑洞国等,后与25师合编为关麟徴的52军。
第3师:北伐时期的第20师,师长先后有钱大均/陈继承/李玉堂,后来发展为第10军,以方先觉守衡阳闻名。
第9师:北伐时期王柏龄的第1师。北伐中在南昌受创,回后方整编,重编序列后为第9师,后来发展为蒋鼎文/李延年的第2军。
第10师:由两部组成,一是黔军王天培部的残余,师长杨胜治/方鼎英,二是国民军方振武投蒋后编成的45师,师长卫立煌。后来第10师与45师合并,仍称第10师,师长卫立煌/李默庵,由于部队渊源不好,以及卫立煌与蒋的关系一般,这一部又称中央军的杂牌。
第11师:原福建周荫人部,投降北伐军,先编成17军,后改11师,师长曹万顺/陈诚。这是陈诚“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战后,又按德式编制建成了张治中的教导师,随后教导师一分为三,教1师冯轶裴、教2师张治中、教3师钱大均。教1师发展的36、87、88师即后来的71军;教2师发展为第4、25师,第4师是汤恩伯系的班底,25师编入关麟徴52军;教3师发展为第14、89师,后来14师归陈诚,89师归汤恩伯。
上述这些构成gmd中央军嫡系的最原始根基。
二、中央旁系
1、北伐时期蒋的同盟军
湖南谭延闿的第2军,北伐后未能在湖南立足,曾先后在浙江、江西等地驻防,由于没有固定地盘,听命于蒋,编成张辉瓒18师(江西被歼)、谭道源50师、李韫珩53师,这支部队后来追击红军到了陕西,被胡宗南兼并。
赵恒惕的部将贺耀组随唐生智一起南投,编为第8师,师长陶峙岳,后来也归并胡宗南系。
云南朱培德的第3军,当时有第7师、12师。第3军的番号一直保留到该部队的最后。
广东第4军之薛岳部、蒋光鼐部。陈济棠取得广东地盘后,这两支无家可归的粤军也在中央均等编制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蒋光鼐部(60、61、49、78)一般还是被当作粤军看待。薛岳部有时也被称粤军,但是应该说已经中央化了,最初编为90师,后来兼并其他杂牌增加了一个59师。
2、沿途收编的部队
北伐时,北洋各省的地方部队纷纷投诚,北伐后整编,原则上各省均保留了一个师,由于这些省份没有地方实力派,这类部队均比较听命于蒋,个别部队被改造为中央军嫡系。
江西的第5师,原赖世璜部,历任主官有熊式辉/胡祖玉/周浑元/姚纯,后来扩编了余韶的96师(划入第5军)。
浙江的第6师,原周风歧部,历任主官有陈仪/赵观涛/周喦,汤恩伯也是这支部队出身。第6师后来扩编为75军,属于陈诚系部队。
福建的11师被陈诚吃掉了。
安徽的56师,原马祥斌部,早期亲桂系,后来亲蒋,师长刘和鼎/刘尚志,抗战时编为39军,抗战结束被裁。
江苏的陈调元部编了55和57两个师,师长分别为阮肇昌、李松山。后来55师归了陈诚系(编入94军);57师被改造后,编入王牌的74军。
湖北的13师,原夏斗寅部,历任主官有夏斗寅/万耀煌/朱鼎卿,朱怀冰也出自这支部队。后来归入陈诚系,13师先后曾在25军、75军、86军等序列里。
孙传芳主力:孙传芳放弃了江南五省,率领主力(多为原北洋的正规部队)撤退江北,二期北伐时被击败,其余由郑俊彦率部投降,编为43和47师,后郭华宗的43师被陈诚吞并,47师的历任师长有王金钰/上官云相/刘家麒,抗战时编入第9军,刘家麒与军长郝梦龄一起阵亡。
直鲁联军:直鲁联军原为北洋的河北和山东部队,二次直奉大战后依附奉系,1928年奉军主力败退出关,直鲁联军被蒋收编,编成21、41、48、58等师。刘珍年21师被韩复渠打败,离开山东后被李仙洲接管,成为中央嫡系;陈耀汉58师调到南京担当警卫师,师长喻济时,后来成为王牌74军的主力师;41和48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合成第10军,徐源泉任军长。
此外,萧之楚的44师也是出自于北洋的部队。
三、其他
“中央军”这个词是相对于“地方实力派”而言的。然而也有不少的部队,既非地方实力派,也不像中央军,介于边缘之间的部队。这些部队从序列上还是统一于中央的,但是人事上仍然自成体系。(在人们的直觉观念里应该不算中央军了)
粗略列举:
奉军郭松龄部,郝梦龄的54师;
国民三军庞炳勋部39师;
出自陕西的国民二军:岳维峻/李纪才部,公秉藩的28师和王锦文的79师;张万信34师(原田维勤部);高桂滋的84师;井岳秀/邓宝珊的86师;
河南的绿林和土著部队:镇嵩军主力,刘镇华兄弟的64师和65师;孙殿英的40师;戴民权的45师;75师(万选才残部)、76师(樊钟秀残部),75和76师合编为张钫20路军;
原湖南叶开鑫(赵恒惕部下)的52师,师长李明;原四川张英部的59师,师长陈时骥,均被陈诚吞并,围剿红军时被歼;
云南范石生的51师,后来经改造,编入74军;
福建民军,张贞49师(后被19路军兼并);卢兴邦52师;
四川郭汝栋的26师;
这些“散兵游勇”不断被瓦解、改造、兼并,情况变动较快,不一一而嘱。
国民党军编制
gmd军的编制(师)
在1925年之前,中国的军队编制除了奉系曾经用过以军-旅-团编制编组,晋系的编制
为师下辖一个旅又一个团外,其他的都是师下辖二旅四团的编制。
gmd军在黄埔建军之后,师法苏联,改行为三三制编制,即师辖三团,团辖三营,在
编制上大致一师为5500人,在北伐的八个军中,除第七军是承袭护法军的编制,下辖
九个旅(即1旅2团,1团4营,1营3连),且只设旅部,到战时成立第*路指挥部来
统辖几个旅外,其余均为三三制编制;而后收编的各路军队也多采用三三制编制。
而到了北伐结束后,一方面蒋介石出于“削藩”的目的,另一方面,据统计,中国当时
的军队数已达200万之多,因此、决定裁军,将全国的军队裁减为50个师。
当时的编制为废除军编制,师下辖三个旅(部分师为二个旅),旅下辖二至三个团。
而后,在1930年,又推出了所谓的“民国19年陆军暂行编制表”将gmd军的编制编
为三种:1、甲种师,二旅六团制,2、乙种师、三旅六团制,3、丙种师、二旅四团
制,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一方面都编为甲种师,另一方面又以独立旅,补充旅的名义扩
编部队,基本上都成为了三旅九团的编制。如第11师最早的编成是三旅六团的编制,
番号为31、32、33旅。3个旅长分别为桂永清、殷绳祖、余仲麟。而后将33旅的旅
部撤销,编为31、32两个旅总计六个团;
而后又编了个独立旅,3个旅长分别为李默庵、萧乾、李明。再如第1师,系由第1军
的第2师,22师与鲁军张克瑶33军的1个师合编而成,为三旅九团编制,当时胡宗南的
22师编为第2旅,后调整为二旅六团制时,编为第1旅,把作为杂牌的鲁军张克瑶部裁
编为两个独立团,到中原大战时又扩编为独立旅,在追击红军至甘肃后,又编成了1个
补充旅,此时第1师辖4个旅12个团。而嫡系各师的独立旅,补充旅在1931-1934年间
又大多扩编为师。
到1932年6月,gmd又推出了“民国21年陆军暂行编制表”当时准备将所有的国民
党军均编成二旅四团制的整编编制,但因为围剿红军与淞沪“一一二八抗战”之故,
只有87,88等少数几个师编为此种编制。
在1933年,gmd军根据与红军作战所得出的经验,感到以前的编制太大,在与红军
作战中很不灵活。于是又推出了“民国22年剿匪军编制”该编制分为三种,甲种为
二旅五团制,除了师辖二个旅,旅下辖二个团,师再直辖一个独立团或补充团,乙种为
二旅四团制,即师辖二个旅,旅辖二个团,丙种为三团制,师不辖旅,直接辖三个团。
从一些资料来看,当时是前后两种编制并存。如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时,第18军所属
的11师为二旅六团制,而52,59两个师则为二旅五团制,在这三个师被红军歼灭后,又
将11,14,43这三个师一分为二,分别编出67,94,97三个师,以上6个师均为三团制,再
如第1师在西北直到1936年6月仍为4个旅12个团。但以上编制仅实行于gmd中央
直辖地区与湖南,山东,陕西等地区,有不少地方实力派的部队的编制是自成一系,如
桂系为二二制编制,军辖二师,师辖二旅,旅辖二团,川军则自行编组,混乱不堪,滇军
则是总部辖旅,旅辖二团,东北军在九一八之前为军-旅制,旅辖三团,到长城抗战后
改为军-师制,师辖三团.晋系虽有军师编制,但其作战与补给的单位是旅。
到了1936年,由于日寇谋我*甚,gmd不得不进行抗战的准备工作,便开始整军,整
军的编制分为两种:1935年整理师编制与1936年调整师编制,打算在3-4年时间内整
编60个甲种调整师,与60个乙种整理师。
甲种调整师编制为师辖二个旅四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一个炮兵团,工兵、辎重各
一营,特务、卫生、通讯各一连,计有13854人,马3508匹,步枪6127支,轻机枪254挺,
重机枪75挺,迫击炮24门,步兵炮24门,野战炮36门,但到抗战爆发为止,只有20个师
被编制为调整师,其中仅教导总队达到了该编制,其余部队为每师1万1千人,步骑枪
3800支,轻重机枪328挺,各种火炮与迫击炮共计46门,掷弹筒43个。
乙种整理师编制为两旅四团制。师有山炮营,装备卜福斯75毫米山炮12门;战防炮
连,装备奥地利百禄式47毫米战防炮4门;及工兵营、特务营、通讯连、骑兵连、
野战医院各一个。旅直辖部队为迫击炮连、(120毫米炮4门)、工兵连、特务连、
通讯排、卫生队等等各一个。团有4~6门81迫击炮,营有6挺重机枪,每连一个掷弹
筒。每班一挺轻机枪,每师约1万多人。虽然编制了50个师,但也只有部分部队达到
此标准。
大致上,在抗战爆发时,gmd军共拥有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
旅,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计170余万人。到武汉战役结束后,1939年初,gmd军
又将编制一律改为军辖两至三师,师辖三团,团辖三营的三三制编制,到1944年初,国
民党军在编制上拥有正规军步骑兵124个军,354个师,31个旅,112个独立团,非正规
军351个游击纵队及保安团,兵力总计为650万人。
但由于gmd军在敌后战场及豫湘桂战役中的失利,在抗战胜利时,gmd军己下降
到了正规军120个军,340多个师,加上非正规军,特种兵与后勤单位等,计590余万人,
但这是在花名册上的数字,实际上,由于gmd军一贯的吃空额,虚报人数等原因,国
民党军当时的真实数字为400余万人,再加上收编的近百万伪军及敌后游杂武装,总
计抗战胜利时,gmd军约有500万人左右。
当时,gmd军除少数单位外,多数师只有5000-6000人,但却照8000-9000人领饷,97
军只有1万3千人,战斗兵不足7千,却虚报为有2万人,再如晋军,在抗战时期人数不超
过10万,阎锡山却按18万人向重庆领饷。汤恩伯部,每军公开以1500-2000人的空额
军饷上交总部,连以廉洁自许的陈诚,所属部队也准许一个连可吃三个空额。蒋介石
有鉴于此,便于抗战胜利后进行整军,到1945年底,将正规军缩编为89个军,253个步
兵师,2个骑兵军,13个骑兵师。
1946年,经国共和谈双方商定,对全国军队进行整编,把原来的军整编成含有步兵旅
建制的整编师,总兵力约减少1/5,而战斗单位兵员比以前充实。从1946年3月起,
gmd军即将军队分期进行整编,其主要内容为:将集团军改编为整编军,军改为整
编师,师改为整编旅,旅将原辖的三个团改为二个团,原计划在46年7月完成,但是因
内战爆发,陇海线以北的部队未完成整编。
我曾见到一份朱继团写的《gmd军与整编师对照表》,大体上正确,但有一些错误
的地方,
现一一列举如下:
1,gmd军在编制整编师时,并非是从1到90一一编入,而是没有整编67、84、86、
87、89这5个师,朱继团说什么整67师准备由5军和18军各抽一个旅编成,整84师,由
吴化文部伪军新编,整86师由新1军,整87师由新6军一部+伪军编成,不对,新1军编
为整50师,新6军编为整14师,并非把新1军和新6军拆开分编,也无将5a和18a各抽一
个旅编成整67师之事,吴化文部也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编为整84师,这几个番号均不存
在,其实,当时在gmd军中,中央系部队已占有绝对优势,大体上,中央军嫡系与中
央化部队约占一半,加上依附于中央军的杂牌军,约占gmd军队的2/3,其他地方实
力派军队只占1/3,在gmd军内部,已无人能挑战蒋介石,而对***武装,gmd
对其甚为轻视,认为可以在一年内击败之,而且当时gmd的财政支出有很大的赤字,
军费开支占当时gmd财政支出的大半,因此,陈诚等人拟定了一份方案,决定在剿
共战争大体结束后,将gmd军削减为50-60个师,在这种情况下,gmd怎么可能会
再扩充军队呢?而吴化文部是伪军,当时按陈诚等人的设想,伪军先暂时编为地方保
安部队,待剿共战争大体结束后都要裁撤,而后,因剿共战局败坏,便将伪军编为暂编
各师,但因吴化文作战卖力,才编为整84师。
2,并不是47年把新建的23军改为整2师,而是将整45师改为整2师,整45师由96军编
成,96军并不是抗战最后期建立的,其前身原为东北军系统之骑兵第二军,辖暂12师、
暂14师、暂15师。在编为整编45师后,番号分别改为211旅、212旅、213旅,在潍县
战役中,师部与212旅被歼,而后将整45师改为整2师,晏子风任师长,整2师在济南战
役被歼后,又以新兵与逃脱人员重建,番号改为23军,
3,整5师已完成了改编,不是“未全部完成,很快就恢复了传统的5a番号”,但它是
在1947年改编的,之所以说它未全部完成改编,是因为:原整编师的编制为一个旅辖
二个团,但在内战中,gmd军发现这种编制不利于作战,便改为旅辖三个团,因此,
在1947年改编的整编师均只改了个番号,另外,整编74师在孟良崮被歼后,以留在后
方的3个补充团和1个榴弹炮营重建,那3个团就是整编74师为了把二团制旅改为三团
制旅所组建的,大约到1948年初,gmd军的整编师均改为三团制旅,另外出于虚张
声势的考虑,整21师在赴台平息“二二八事件”时曾将番号改为21军。
4、榆林邓宝珊、四川刘文辉与山西方面并没有不接受老蒋整编,拒绝执行整编方
案,继续保持军的番号,刘文辉的24军已改编为整24师,榆林邓宝珊与山西方面之所
以没有改编是因为,他们的军队在陇海线以北,未完成整编。
5,当内战爆发时,gmd军计有86个整编师及军,245个师及旅,其中有已被改编的为
56个整编师,147个旅,另有30个军,98个师尚未改编,其中马步芳部骑兵第5军原定为
须裁撤部队,但却保留了下来,只是下属的骑兵师改编为了骑兵旅,而后,gmd军又
改编了12个整编师,使整编师达到68个,到1948年2月,总计gmd军有整编师及军
104个,整编旅及师279个。到1948年7月,gmd军又取消整编师、整编旅的番号。
恢复了军、师番号,每军以三万五千人定编,实行三三制,军辖三个师,师辖三个
团;这种编制以后一直用到内战结束。
在解放战争时期,gmd军武器装备由以下几种类型组成:日械,美械,国械。
美械可分为全美械、半美械二类,当时的美械师的正式名称为美械轻装备师,师应辖步兵三团,炮兵两营(榴弹炮、山炮各一营)及工兵、辎重各一营、特务连、搜索连、卫生队、军乐队、无线电队、军医院各一。每个师应装备105mm榴弹炮12门,75mm山炮12门。驻印军的各师(后编成了n1a和n6a)是gmd军装备最精良的部队。因为运输上的原因,国内的30个全美械师的武器则是三个师只给了两个师的美式装备,由军内自行调整,因此当时的国内美械部队都没有达到美械轻装备师的编制水准,即使是整编11师与第5军这样的gmd军主力部队也有美日装备混装的现象。当时国内各美械军的编制为:每军一个榴弹炮营,配备105mm榴弹炮12门;每师一个山炮营,配备75mm山炮12门。但整编74师为全美械装备部队。
而半美械装备部队则是蒋介石为了安抚原定在第二期中装备美械的地方实力派部队,除了拿出了第二期的3个师的装备,又把原来的30个师的预备装备拿出组建设立的。另外,青年军虽然也是美械轻装备师编制,但它是在1944年下半年组建的,原来也不列在美械装备名单上,因此它的美械轻装备也是从原来的30个师的预备装备中拿出的。
从1942年底开始,美国开始装备gmd军,第一期提供的装备为国内的30个师与驻印军6个师,共计36个师,而在打通滇缅路之后,一方面因为蒋介石赶走了史迪威,另一方面美国因得到了苏联出兵的承诺,认为不必从中国大陆进军日本,因此,第二期只给了3个师的装备。其他的全给了印度。因此,gmd在抗战时只获得了39个美械师的装备援助。在抗战期间,gmd用这批装备共装备了13个全美械军-n1a、n6a、2a、5a、8a、13a、18a、53a、54a、71a、73a、74a、94a,4个半美械军-46a、52a、60a、62a。
在抗战结束后,gmd军又接收了侵华日军100多万人的武器装备,组建了日械部队,其编制也可分为两种:1、日械装备、为全部日式装备;2、日美混合械。
此外还有国械编制,所谓的国械编制细分起来也可分为两种:1、纯粹的国械编制;2、杂械。
35军,原为杂械装备,在抗战初期使用晋制枪械,后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补充了一批苏制装备,在傅作义入主北平后,将35军改为美械装备,但是因装备不足,美械重武器几乎没有补充,而在轻装备中还拥有苏式步机枪。
gmd军的派系,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一是历史渊源,二是人事派系圈子。历史渊源是先天的因素,人事圈子是后天形成的,本文侧重于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来分析。
关于“中央军”这个名词,大家可能用得多了,熟视无睹,但是要给中央军的范围下出准确的界定,却没有严格标准。
以与蒋亲疏关系来看,大体分为以下3个层次:
(1)黄埔嫡系将领统率的部队,称中央军嫡系;
(2)蒋在北伐及历次的军阀混战中不断收编的部队,在中央序列内,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称中央军旁系,多为被收编的北洋部队。这类部队不少被中央嫡系部队吞并改造,变为嫡系。
(3)在军阀混战中被蒋(或其他军阀)打败,失去地盘,编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与上一类不同的是,这些部队出于地方实力派,失去势力后仍与地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广东的19路军、广东的薛岳、湖南的谭延闿/鲁涤平等部。
下面对各支部队作粗略的介绍(1931-1936):
一、中央嫡系。
中原大战时期,严格意义的中央军只有6个师,这是蒋军嫡系的雏形。
第1师:北伐时期的刘峙第2师,后来交到胡宗南手上,扩展了第1军,“西北王”的核心部队。
第2师:北伐时期的第3师第14师等合成,师长先后有顾祝同/楼景樾/黄杰/郑洞国等,后与25师合编为关麟徴的52军。
第3师:北伐时期的第20师,师长先后有钱大均/陈继承/李玉堂,后来发展为第10军,以方先觉守衡阳闻名。
第9师:北伐时期王柏龄的第1师。北伐中在南昌受创,回后方整编,重编序列后为第9师,后来发展为蒋鼎文/李延年的第2军。
第10师:由两部组成,一是黔军王天培部的残余,师长杨胜治/方鼎英,二是国民军方振武投蒋后编成的45师,师长卫立煌。后来第10师与45师合并,仍称第10师,师长卫立煌/李默庵,由于部队渊源不好,以及卫立煌与蒋的关系一般,这一部又称中央军的杂牌。
第11师:原福建周荫人部,投降北伐军,先编成17军,后改11师,师长曹万顺/陈诚。这是陈诚“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战后,又按德式编制建成了张治中的教导师,随后教导师一分为三,教1师冯轶裴、教2师张治中、教3师钱大均。教1师发展的36、87、88师即后来的71军;教2师发展为第4、25师,第4师是汤恩伯系的班底,25师编入关麟徴52军;教3师发展为第14、89师,后来14师归陈诚,89师归汤恩伯。
上述这些构成gmd中央军嫡系的最原始根基。
二、中央旁系
1、北伐时期蒋的同盟军
湖南谭延闿的第2军,北伐后未能在湖南立足,曾先后在浙江、江西等地驻防,由于没有固定地盘,听命于蒋,编成张辉瓒18师(江西被歼)、谭道源50师、李韫珩53师,这支部队后来追击红军到了陕西,被胡宗南兼并。
赵恒惕的部将贺耀组随唐生智一起南投,编为第8师,师长陶峙岳,后来也归并胡宗南系。
云南朱培德的第3军,当时有第7师、12师。第3军的番号一直保留到该部队的最后。
广东第4军之薛岳部、蒋光鼐部。陈济棠取得广东地盘后,这两支无家可归的粤军也在中央均等编制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蒋光鼐部(60、61、49、78)一般还是被当作粤军看待。薛岳部有时也被称粤军,但是应该说已经中央化了,最初编为90师,后来兼并其他杂牌增加了一个59师。
2、沿途收编的部队
北伐时,北洋各省的地方部队纷纷投诚,北伐后整编,原则上各省均保留了一个师,由于这些省份没有地方实力派,这类部队均比较听命于蒋,个别部队被改造为中央军嫡系。
江西的第5师,原赖世璜部,历任主官有熊式辉/胡祖玉/周浑元/姚纯,后来扩编了余韶的96师(划入第5军)。
浙江的第6师,原周风歧部,历任主官有陈仪/赵观涛/周喦,汤恩伯也是这支部队出身。第6师后来扩编为75军,属于陈诚系部队。
福建的11师被陈诚吃掉了。
安徽的56师,原马祥斌部,早期亲桂系,后来亲蒋,师长刘和鼎/刘尚志,抗战时编为39军,抗战结束被裁。
江苏的陈调元部编了55和57两个师,师长分别为阮肇昌、李松山。后来55师归了陈诚系(编入94军);57师被改造后,编入王牌的74军。
湖北的13师,原夏斗寅部,历任主官有夏斗寅/万耀煌/朱鼎卿,朱怀冰也出自这支部队。后来归入陈诚系,13师先后曾在25军、75军、86军等序列里。
孙传芳主力:孙传芳放弃了江南五省,率领主力(多为原北洋的正规部队)撤退江北,二期北伐时被击败,其余由郑俊彦率部投降,编为43和47师,后郭华宗的43师被陈诚吞并,47师的历任师长有王金钰/上官云相/刘家麒,抗战时编入第9军,刘家麒与军长郝梦龄一起阵亡。
直鲁联军:直鲁联军原为北洋的河北和山东部队,二次直奉大战后依附奉系,1928年奉军主力败退出关,直鲁联军被蒋收编,编成21、41、48、58等师。刘珍年21师被韩复渠打败,离开山东后被李仙洲接管,成为中央嫡系;陈耀汉58师调到南京担当警卫师,师长喻济时,后来成为王牌74军的主力师;41和48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合成第10军,徐源泉任军长。
此外,萧之楚的44师也是出自于北洋的部队。
三、其他
“中央军”这个词是相对于“地方实力派”而言的。然而也有不少的部队,既非地方实力派,也不像中央军,介于边缘之间的部队。这些部队从序列上还是统一于中央的,但是人事上仍然自成体系。(在人们的直觉观念里应该不算中央军了)
粗略列举:
奉军郭松龄部,郝梦龄的54师;
国民三军庞炳勋部39师;
出自陕西的国民二军:岳维峻/李纪才部,公秉藩的28师和王锦文的79师;张万信34师(原田维勤部);高桂滋的84师;井岳秀/邓宝珊的86师;
河南的绿林和土著部队:镇嵩军主力,刘镇华兄弟的64师和65师;孙殿英的40师;戴民权的45师;75师(万选才残部)、76师(樊钟秀残部),75和76师合编为张钫20路军;
原湖南叶开鑫(赵恒惕部下)的52师,师长李明;原四川张英部的59师,师长陈时骥,均被陈诚吞并,围剿红军时被歼;
云南范石生的51师,后来经改造,编入74军;
福建民军,张贞49师(后被19路军兼并);卢兴邦52师;
四川郭汝栋的26师;
这些“散兵游勇”不断被瓦解、改造、兼并,情况变动较快,不一一而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