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无钱买田?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给蒙古阿苏特部下了圣旨后,崇祯回去睡了个回笼觉。
既然辽东已经稳定,蒙古的问题自然就不必着急了。
现在主动权在崇祯手里,皇太极后继无力,那就让蒙古的局势自由再发展一段时间好了,反正虎贲卫在那里镇场子。
这叫让子弹飞一会儿,看子弹击中后,到底都有哪些牛鬼神蛇冒出来。
既然成立了廉政督察府,自然是要将李自成宣回来,正式任命,按照新的部门构架重新组建班子。
崇祯立刻传了一道旨意,让人将李自成宣回京师。
一觉睡醒,上午的阳光是格外明媚。
进入八月(农历),一场秋雨之后,北京就没有那么酷热了。
起来后,崇祯开始查阅礼部送来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材文档。
他看的不算仔细,最多是将大纲看了一下。
新学的教材编制从去年就开始了,北京大学虽然都已经建成一年多了,可教材的数量却并不多。
新学至关重要,而且新学才是大明的未来。
如果传统儒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即便强行做了一波改制,某些人暂时妥协了,在回来的不久,传统士大夫们依旧会卷土重来。
只有从人们的思想上做改造,才能在未来持续的爆发出新生的力量。
所以啊,真正的改制,是从体制、文化教育、科技上做全面改制。
将腐朽熔于炼炉,保存其精华,再造乾坤,重开汉唐盛世。
在这大争之世,岂能独安乎?
至于新学目前的进程。
崇祯将明朝本身有的不少书籍已经搬到北京大学了。
例如工科学院的《物理小识》、《天工开物》等等。
(《物理小识》是明末大臣王徵写的,里面叙述了关于光的色散、反射和折射,关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共鸣、隔音效应,关于比重、关于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和阐发。)
再例如农学院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这些在中国古代,都是属于杂学范畴,是不如传统读书人法眼的,但现在都被崇祯放到了北京大学做正统教材。
不仅如此,他自己编写的一系列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公式,也被排版印刷了出来。
例如《力学定律》、《元素周期表》,这些都是根据后世的物理学和化学理论知识写成的。
例如“热胀冷缩”原理,例如“摩擦生热”原理。
其实这些原理,中国古人有发现,但没有具体的总结出来。
例如热力学的单位,以及各种计算公式。
这些理论刚开始让他们硬啃肯定是不现实的。
毕竟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如同读天书。
所以这些教材还没有正式颁布下去,只是做了初版的编写。
编写完,还需要格物科学院的人去一步步做实验。
实验能做出多少,就正式编写多少上去,总比没有好。
新学的确要注入更多的工科类的东西。
至于崇祯自己写的《国富论》,自然是已经大肆印刷出来,放到北京大学,成了北京大学最热门的书。
这一上午,崇祯都在浩渺的新学教材里忙碌,将其中该往后面排的全部往后面排,现在就可以印刷,拿出来加入进去的也全部拿出来了。
没办法,这种事,暂时还真得他亲自来做,不要怕麻烦,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不能马虎,也不能乱开玩笑。
这一忙就忙到下午。
乾清宫的钟响了,按照穿越者崇祯重新制定的计时规则,现在已经是下午两点了。
为什么要将古代的计时做调整?
当然是为了更加便捷,只有便捷的东西才能在以后推广到普罗大众当众,人们接受得会更快,推广普及成本会小很多。
王承恩走进来:“皇爷,郑大人,王大人,在外面求见。”
“快宣进来。”
郑大人和王大人是谁?
当然是刚从南直隶卸任了吏部尚书的郑三俊,和从陕西赶回来的工部员外郎王徵。
这两个人接下来可都是有大用的。
郑三俊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能臣,四朝元老。
不多时,郑三俊与王徵都进了乾清宫。
“微臣参见陛下。”
崇祯走下去,亲自将郑三俊搀扶起来,又将王徵搀扶起来,并语气温和道:“两位爱卿快快免礼,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你们了。”
郑三俊微微一怔,没想到皇帝居然如此亲切。
皇帝的凶名在东南一带可是如雷贯耳的。
自这一次李元起案后,民间都有不少传闻皇帝是名副其实的暴君,而且现在上演如火如荼的报纸案,也让不少读书人对皇帝印象差到极点。
“王承恩,快赐座,上茶,朕要与两位大人好好聊一聊。”
“是。”
“臣等岂敢在天子面前入座。”
“不必客气,汉唐之时,君臣皆坐而论道,你二人又是朕的股肱之臣,朝廷诸事繁杂,朕对人才从不苛求。”
说话间,王承恩便将椅子也安排了上来,又上了茶。
皇帝发话了,二人只得坐下。
王徵自不必说,他本来在浙江当差,被崇祯安排到陕西协助史可法在米脂一带开凿水渠,兴办新农政。
去年陕西米脂的新农政可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的,王徵有很大的功劳。
不仅如此,王徵这个人还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这是个复合型人才。
“王爱卿,跟朕说说陕西的情况,朕想听听陕西老百姓对新农政的声音。”
“回禀陛下,现在米脂的老百姓,皆言陛下是圣明天子,朝廷这两年在陕西拨发巨额钱财赈灾,整个陕西都对陛下感恩戴德。”
“朕不是要听老百姓如何对朕感恩戴德,朕是要听老百姓对新农政的看法,老百姓真正有没有饭吃,有没有田,孩子们吃不吃得饱?”
“有田!有田种!自朝廷推出新农税后,不少地主开始卖地,再加之惠泽田,也让不少老百姓有了耕地。”
“地主开始卖田,会不会出现老百姓想买田,但是没有钱买的局面?”
“有!”王徵突然有些激动起来,“臣就是准备说这件事,不少老百姓以前做佃户的时候,实在没有钱,有些人家里一辈子就没有见过银子,这是现在阻碍陕西土地改制的最大的因素。”
崇祯心中思忖了起来,和顺天府的情况一样,即便地主老爷们想买田,老百姓也没有钱买。
王徵感慨道:“有的人在民间借了高利贷,却因为无法偿还,闹出人命。”
一边的郑三俊以前在南京做过户部尚书,对田产这些自然是非常熟悉的。
但他所在的南直隶,环境优渥,情况比陕西要好一百倍不止,这种局面他还真没有遇到过。
实际上,这种现象,将会在接下来新农政全面推出去后,全面面临这个问题。
不急,这个问题,崇祯已经准备好了解决方案了。
给蒙古阿苏特部下了圣旨后,崇祯回去睡了个回笼觉。
既然辽东已经稳定,蒙古的问题自然就不必着急了。
现在主动权在崇祯手里,皇太极后继无力,那就让蒙古的局势自由再发展一段时间好了,反正虎贲卫在那里镇场子。
这叫让子弹飞一会儿,看子弹击中后,到底都有哪些牛鬼神蛇冒出来。
既然成立了廉政督察府,自然是要将李自成宣回来,正式任命,按照新的部门构架重新组建班子。
崇祯立刻传了一道旨意,让人将李自成宣回京师。
一觉睡醒,上午的阳光是格外明媚。
进入八月(农历),一场秋雨之后,北京就没有那么酷热了。
起来后,崇祯开始查阅礼部送来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材文档。
他看的不算仔细,最多是将大纲看了一下。
新学的教材编制从去年就开始了,北京大学虽然都已经建成一年多了,可教材的数量却并不多。
新学至关重要,而且新学才是大明的未来。
如果传统儒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即便强行做了一波改制,某些人暂时妥协了,在回来的不久,传统士大夫们依旧会卷土重来。
只有从人们的思想上做改造,才能在未来持续的爆发出新生的力量。
所以啊,真正的改制,是从体制、文化教育、科技上做全面改制。
将腐朽熔于炼炉,保存其精华,再造乾坤,重开汉唐盛世。
在这大争之世,岂能独安乎?
至于新学目前的进程。
崇祯将明朝本身有的不少书籍已经搬到北京大学了。
例如工科学院的《物理小识》、《天工开物》等等。
(《物理小识》是明末大臣王徵写的,里面叙述了关于光的色散、反射和折射,关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共鸣、隔音效应,关于比重、关于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和阐发。)
再例如农学院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这些在中国古代,都是属于杂学范畴,是不如传统读书人法眼的,但现在都被崇祯放到了北京大学做正统教材。
不仅如此,他自己编写的一系列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公式,也被排版印刷了出来。
例如《力学定律》、《元素周期表》,这些都是根据后世的物理学和化学理论知识写成的。
例如“热胀冷缩”原理,例如“摩擦生热”原理。
其实这些原理,中国古人有发现,但没有具体的总结出来。
例如热力学的单位,以及各种计算公式。
这些理论刚开始让他们硬啃肯定是不现实的。
毕竟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如同读天书。
所以这些教材还没有正式颁布下去,只是做了初版的编写。
编写完,还需要格物科学院的人去一步步做实验。
实验能做出多少,就正式编写多少上去,总比没有好。
新学的确要注入更多的工科类的东西。
至于崇祯自己写的《国富论》,自然是已经大肆印刷出来,放到北京大学,成了北京大学最热门的书。
这一上午,崇祯都在浩渺的新学教材里忙碌,将其中该往后面排的全部往后面排,现在就可以印刷,拿出来加入进去的也全部拿出来了。
没办法,这种事,暂时还真得他亲自来做,不要怕麻烦,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不能马虎,也不能乱开玩笑。
这一忙就忙到下午。
乾清宫的钟响了,按照穿越者崇祯重新制定的计时规则,现在已经是下午两点了。
为什么要将古代的计时做调整?
当然是为了更加便捷,只有便捷的东西才能在以后推广到普罗大众当众,人们接受得会更快,推广普及成本会小很多。
王承恩走进来:“皇爷,郑大人,王大人,在外面求见。”
“快宣进来。”
郑大人和王大人是谁?
当然是刚从南直隶卸任了吏部尚书的郑三俊,和从陕西赶回来的工部员外郎王徵。
这两个人接下来可都是有大用的。
郑三俊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能臣,四朝元老。
不多时,郑三俊与王徵都进了乾清宫。
“微臣参见陛下。”
崇祯走下去,亲自将郑三俊搀扶起来,又将王徵搀扶起来,并语气温和道:“两位爱卿快快免礼,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你们了。”
郑三俊微微一怔,没想到皇帝居然如此亲切。
皇帝的凶名在东南一带可是如雷贯耳的。
自这一次李元起案后,民间都有不少传闻皇帝是名副其实的暴君,而且现在上演如火如荼的报纸案,也让不少读书人对皇帝印象差到极点。
“王承恩,快赐座,上茶,朕要与两位大人好好聊一聊。”
“是。”
“臣等岂敢在天子面前入座。”
“不必客气,汉唐之时,君臣皆坐而论道,你二人又是朕的股肱之臣,朝廷诸事繁杂,朕对人才从不苛求。”
说话间,王承恩便将椅子也安排了上来,又上了茶。
皇帝发话了,二人只得坐下。
王徵自不必说,他本来在浙江当差,被崇祯安排到陕西协助史可法在米脂一带开凿水渠,兴办新农政。
去年陕西米脂的新农政可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的,王徵有很大的功劳。
不仅如此,王徵这个人还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这是个复合型人才。
“王爱卿,跟朕说说陕西的情况,朕想听听陕西老百姓对新农政的声音。”
“回禀陛下,现在米脂的老百姓,皆言陛下是圣明天子,朝廷这两年在陕西拨发巨额钱财赈灾,整个陕西都对陛下感恩戴德。”
“朕不是要听老百姓如何对朕感恩戴德,朕是要听老百姓对新农政的看法,老百姓真正有没有饭吃,有没有田,孩子们吃不吃得饱?”
“有田!有田种!自朝廷推出新农税后,不少地主开始卖地,再加之惠泽田,也让不少老百姓有了耕地。”
“地主开始卖田,会不会出现老百姓想买田,但是没有钱买的局面?”
“有!”王徵突然有些激动起来,“臣就是准备说这件事,不少老百姓以前做佃户的时候,实在没有钱,有些人家里一辈子就没有见过银子,这是现在阻碍陕西土地改制的最大的因素。”
崇祯心中思忖了起来,和顺天府的情况一样,即便地主老爷们想买田,老百姓也没有钱买。
王徵感慨道:“有的人在民间借了高利贷,却因为无法偿还,闹出人命。”
一边的郑三俊以前在南京做过户部尚书,对田产这些自然是非常熟悉的。
但他所在的南直隶,环境优渥,情况比陕西要好一百倍不止,这种局面他还真没有遇到过。
实际上,这种现象,将会在接下来新农政全面推出去后,全面面临这个问题。
不急,这个问题,崇祯已经准备好了解决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