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文学 > 续南明 > 第222章 漕运总督2

第222章 漕运总督2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怀着心思,鲍经历就亲带马驿前往后堂官邸求见知府周光夏。

    他的官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乃是府署内的首领官,总领六科,平时做事也谨慎,周知府对他还是重视的,因此门房通报后,仅仅半个时辰,鲍经历就带那马驿见到了淮安知府周光夏。

    也仅仅第二天下午,捷报与公文就送到了附近的淮扬兵备府。

    其实淮安老城官衙密集,府署、兵备府、漕运署、府学等等,都集中在上坂街这一片附近,特别以“总督漕运行政公署”为中心散布。

    不过程序不可乱,任何公文,县级衙门发上去,上一级是州衙,州衙上一级是府衙,府衙上一级是兵备府,最后兵备府将公文上交到总督或是巡抚衙门那边去。

    一级一级,不可越界,不是说官衙就在附近,直接跑去就行。

    只理论上红旗报捷的兵务公文不可滞留,需各级非常急迫的一级一级上传。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

    或许大捷的消息起了作用,又或许黄思恩大人,齐尚贤大人的书信起了作用,也仅仅一天后,淮扬兵备道张文光,就将捷报与公文转交到总督漕运行政公署内。

    而这天是三月十八日下午,离上次的报捷还没过去几日。

    总督漕运行政公署。

    这是此时的称呼,历史上清季改称为“总督漕运部院”。

    太宗缵承大业,建立漕运而革使职,乃命武职重臣总理,景泰二年,以副都御史王斌为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驻节谁安,与总兵官同理漕务,称文武二院。

    万历年又罢漕运总兵官,再罢参将、郎中、御史及催趱、主事等员,专任文职。

    漕运总督理河督漕,岁运漕粮四百余万石,天下大命,实系于此,更兼护漕兵丁十二万,所在淮安府城守卫,均由总督署城守营负责,可谓位高权重。

    此时公署位谯楼(清时改名为镇淮楼)北侧高地,占地庞大,建筑宏伟,与分居南北的谯楼、淮安府署同处于一条中轴线上。

    后堂官邸。

    此处乃总督一署内最机要之处,清后又惯称为签押房,多开间的外室幕友书吏来来往往,神色匆匆,号件书吏不断将海量的官府文件分门别号,摘要摘出。

    书禀书吏依此起草禀帖与公函,总督府最亲信的幕僚负责过目签稿,上申下行,总揽一切,间中还有发审与随堂奔赴各地现场验查,以防各方欺混舞弊。

    最后总督看后没问题,朱笔批画,钤盖衙署大印,判定各方命运的判示、文告、契约、任命文书等重要公函就发往四面八方。

    不过总督职权虽重,却没有直属的部下,均需聘请幕僚帮自己处理刑名钱谷、军政杂事。

    官邸之重,人称“内咽喉”,各机要人员不但需明笔墨款式,熟悉文件、律例、案情等等,道德上更要求忠孝礼义廉耻,避免舞弊之事发生。

    前任总督朱大典革职听勘后,由史可法接任漕运总督之职,他偏爱年轻士子生员,上任后,大力访察贤明帮助自己处理军政事务,除名士外,就是募各地的岁贡生,恩贡生为幕友。

    因此此时各房行走的,就尽是年轻人的面孔,个个飞信自扬,倒与别处官邸幕气沉沉的气息形成鲜明的对比。

    官邸内房,相比上任总督朱大典的布置,此时简陋得太多,小饭厅、可供老爷们打盹歇息的铺炕全无,都换成了柜子,上面不是书,就是公文,密密麻麻,似乎要让人淹没在公函中。

    一张公案前,一个绯袍花犀带,官服上有二品锦鸡补子的大员坐在官帽椅上倾听,面前几个幕僚正禀报着什么。

    朝廷大员身材短小精悍,面目黝黑,但双目炯然有光,他笔直的坐着,姿势无可挑剔,他神情专注,幕僚所说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事无巨细,他都频频发问。

    似乎在他面前,就从来没有“敷衍了事”这个词。

    这朝廷大员正是新任不久的总督漕运、巡抚淮扬史可法,他今年刚满四十岁,字宪之,大兴籍,祥符人,世锦衣百户,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

    可法父从质,母尹氏,因梦见文天祥降临而受孕怀胎,生下了史可法。可法从小因孝顺闻名于乡,崇祯元年中进士,被任为西安府推官,稍后升户部主事,又做过员外郎与郎中等。

    崇祯八年,史可法调任右参议,负责镇守池州、太平,崇祯十年,巡抚安庆,十二年夏,因岳父离世而丁忧归乡。

    崇祯十四年九月,丧服刚除不久,即被任命为总督漕运、巡抚淮扬,负责保障东南地区的米麦通过大运河输送到京师的重要官职。

    可以说,这十几年来,史可法的官运是亨通的,但他品质廉洁守信,不但能与部下同甘共苦,还两袖清风,节俭自律,往家里寄钱,最多一次不过银五十两,银杯一只。

    皇帝曾经怀疑他的廉洁,在他奔丧途中派宦官等待,最后发现史可法带回家的,不过银杯两个、十七柄扇子、奠章三十二轴而已。

    崇祯帝闻言感叹万分,对他留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因此待史可法丧服除后,就迫不及待将他提到漕运总督这个重要位子上。

    这是非常难得的,要知道史可法身上有非常明显的东林党标签,而党争,崇祯皇帝一直保持有足够的警惕。

    他虽一上台就清洗了阉党,但同时也在压制东林党,终崇祯一朝十七年,不论东林党或是阉党,其实一直处于不得志的状态。

    除了东林党的孙承宗,崇祯帝十几年间提拔的近百位阁臣、督师、尚书、总督,基本都是持中间立场的非阉党、非东林人士。

    他喜欢用孤臣,任何党派人士都不喜,历史上他提拔史可法后,很快又提拔阉党的马士英作为制衡。

    事实上此时复社都是由阉党在控制,复社被东林党控制,已经是南明朝廷清算阉党责任后的事了。

    而且科举南北分榜,复社的势力顶多在南方的一些省份罢了。

    感于皇恩,圣上的殷殷器重,史可法上任后,大力兴利革弊,访察贤明,数月间,就接连弹劾罢免了三个督粮道,又增设漕储道,漕运气象,为之一新。

    他似乎更有无穷的精力,每日至夜不辍,凡事以国家为重,事无巨细皆亲自过问,从不敷衍了事。

    身为督抚之尊,吃的也只是粗茶淡饭罢了,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簟扇,可以说在个人品格上,新任的总督史可法无懈可击。

    “……至今日,漕船已北上六千五百多艘,筑坝拦黄前,漕运浅船一万一千艘,定可全部通行完毕。只是学生听得,有官船与贡鲜船不顾禁令,抢先入闸,各运船只得等待,学生担忧会耽搁了漕运。”

    “漕粮乃天庾正供,漕运之根本。通漕前,本督早拟定通行次序,运舟过尽,次则贡舟,民舟又次之,官舟再次之。六月初旬,便会伏水暴发,黄水倒灌,淮安通济闸若不筑坝拦黄,便会使里河淤垫,挑浚不便,耽搁来年漕运大事。王先生,你立时派发审与随堂诸幕友奔赴运河,现场验看。不论是谁,有敢违抗行令者,皆尽拿下,不容求情。”

    “学生已勘察董家沟河口运道,董口又有淤塞迹象,运船通行不便。要保证宿迁段运道通畅,除了必须再次疏通顺济河,还必须控制骆马湖水位,使之运道枯水之时可济运,运道盛水之时可排放。只是开河泄湖,就要挖开马陵山,开凿拦马河,此河全长二十余里,其中山开河十余里,宿迁地方,怕难以支应。”

    “天启六年,曾开陈窑口通济河,避二十里黄河险。只可惜崇祯五年时,陈口淤塞,改挑宿迁西二十里董家沟口行运,称顺济河。现董口复又渐淤塞。然漕运大事,不容有失,本督会亲身前往宿迁,实地勘看。若当地不支,便想法从淮安甚或南京调粮。当地民力疲惫,正好以工代赈,让百姓们有一口饭吃。”

    “督臣仁德,以学生来看,拦马河工项势在必行,宿迁等地运道就在骆马湖边上,每到汛期,便浊流翻滚,水连天际,分不出顺济河、黄河或是骆马湖。甚至洪水暴涨,还会冲毁湖边运道。李从心、朱光祚、刘荣嗣、周鼎四任总河因漕运不通而获罪,根源就在于此。因此不但要疏浚董口,更要使骆马湖水暴涨时有个去处。拦马河若成,便可东流向硕项等湖,再注入大海,如此漕运之事无忧矣!”

    此时一帮幕僚聚在内房内,皆气势昂扬,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若史可法一样的理想主义者。

    他们侃侃而谈,多一袭青衫,坐着者,旁边简单的小几上,也仅一杯清茶罢了。

    但各人并不在意,他们投入史公幕下,也不是为了财帛享受,而是为了这个一展胸中所学,兴革利弊的机会。

    说实在史可法给他们的幕宾束修并不多,很多时候还要他们自己掏钱,但众幕僚皆是心甘情愿。

    此时众人议了几项事宜,如漕运的事,拦马河工程的事,这事情史可法暂时交给幕僚王秀楚、周同谷二人去办,查访事明,甚至过段时间,他还会亲自到宿迁一片去。

    然后又有两个幕僚进来,却是举人阎尔梅与姚康。

    阎尔梅乃沛县著名文人,字用卿,号古古,因生而耳长大,白过于面,又号白耷山人。

    姚康则是桐城人,人清瘦,与大臣何如宠乃是同乡,一袭青衫,颇有孤傲之色,双目冷漠,似乎能看透世情。

    他好读史书,识见超人,学术长于史事,历史上,他就预知明朝将亡,认为大明朝要完,史公也独木难支,最终辞了史相国归里,得以免了扬州之难。

    他在史书上留下重重一笔的,却是向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献上“借虏平寇”之策。

    姚康以唐朝平定黄巢事为题目著书立论,认为光有郭子仪、李光弼不够,还必须借用李克用的沙陀兵,最终才会有中兴之望,深深影响了决策者中的史可法、马士英二人。

    他惯以一双冷眼观看时局,颇有种超然物外的味道,史可法上任后,急需用人,求各地推荐贤良,有人荐了姚康,姚康初谢而不就。

    但史可法几次三番,亲上门拜访,姚康感于情义,便入幕参赞军机。

    此时二人进来,阎尔梅是个颇为爽朗的人,一进门就哈哈大笑。

    他扬着手中一封捷报道:“史公,大喜啊,哈哈哈哈,邳州那边又传来捷报,大破流贼三万,斩首二千。哈哈,未想这苏成性、高岐凤还是能打仗的人,那睢宁练总杨河,更是个骁勇之人。”

    “哦。”

    史可法也是神情一喜,就接过捷报细看,黝黑的脸上就满是喜色:“流贼犯我淮安府,未想再次铩羽而归。记得那邳州睢宁,上次便送来捷报吧。大破流贼五千,斩首一千三百。这才隔几日,又有捷文传来。”

    他并不怀疑这捷报的真实性,他久在地方,自然知道官兵难说,杀良冒功,屡见不鲜。

    但地方乡勇,那可是各州县官直领。

    这些地方的文官最懂明哲保身,若大捷的事有端倪,他们情愿不要这个功劳,也不会在捷报上署名。

    所以这捷报的真实性没有九成也有八成,何况巡按御史还会下去查验。

    然后与捷报同送上来的,还有睢宁知县高岐凤等联署,言说睢宁典史魏崑岗通贼被斩之详情公文,史可法眉头就是一皱,看后更怒不可遏,一掌拍到案上,愤怒道:“此些贼辈,真是罔顾皇恩!”

    公文乃睢宁整个官场联名署说,那就不会有问题,毕竟这是朝廷命官,查验事实,要分巡御使,按察司等合司验明,没有一个地方官会冒这个风险,而在此事上存在什么猫腻。

    那魏崑岗通贼便是无疑,这可是大明朝第一个通贼的文官啊。

    往日除了武人降贼,最多一些刁民饥民开城内应罢了,崇祯十四年正月吏胥倡乱,迎贼入城据之,就算是小吏,都引起整个大明的哗然。

    眼下局势已经败坏如此,连文官都开始通贼了?

    此辈圣贤书读到哪去了!

    史可法发怒,阎尔梅、姚康只是默然,沉痛时局的败坏。

    好在睢宁县还是守住了,最后更两次大捷,城池不失。

    史可法细看这公文,最后放到一边,此事他会转给巡按御史,大明律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然后他又拿起捷报细看,又看了两遍,沉吟道:“看来这两仗场,主要是这睢宁练总杨河在打。”

    他吩咐一个幕僚取来当地官员资料,上次大捷后,他就注意上邳州当地的官员,特别那睢宁练总杨河的资料更是齐备。

    看史公细看,阎尔梅说了一句:“这秀才不得了,能文能武,眼下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

    史可法脸上也露出笑容:“十七岁的生员,一路逃难,艰危重重,却能汇集难民,编练乡勇强军。最后还剿灭周边匪患,担任练总后两次大捷,我大明朝有此读书种子……还有希望。”

    他说出最后一句话时,语气中无比欣慰,发自内心肺腑的欣慰。

    有感于大明官场的幕气沉沉,他任督抚后,专门挑选年轻有为生员举人担任幕僚,果然气象一新。

    事实他也没用错,历史上的扬州之战时,他麾下的几十个年轻人幕僚,多随之在大战中殉国,或战死或自尽。

    此时看到这年轻的练总,今年刚十九岁,却有如此出众才华,文武双全,史可法就有一种内心的喜爱涌上心头。

    他又看另一个公文,却是邳州知州苏成性举荐,言青山残贼骚扰州境乡里,睢宁练总杨河可为州练总事。

    他沉思道:“两位先生怎么看?十九岁,便是七品散官待遇,可否会引人物议?”

    阎尔梅大声道:“甘罗十二为使臣,这十九岁也不小了。史公到淮安后,便言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杨河能打会拼,虽然年轻,但战功不断,眼下更有两次大捷打底,会有什么物议?况且只是散官罢了。”

    史可法仍然有些犹豫,他对杨河非常喜爱,但又担心各方非议,而且这秀才年岁轻轻骤得高位,会否会得意忘形,变成一个好好的人才被捧杀夭折?

    他沉吟道:“或许,可待他明年再考功名,中得举人甚或进士,就名正言顺。”

    阎尔梅叹气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举人进士哪那么好考?考不上怎么办?”

    他语气中,就有深深的感慨,他考了几十年了,现在也只是举人,他说道:“便是举人,一般也为杂职官,我们淮安府四五十岁的举人杂官还少么?不得进士,一样让人物议。”

    他知道史公有优柔寡断的毛病,大声劝道:“史公,当断则断,邳州事关漕运重地,当地匪贼骚扰,当立遣得力之士任之!这杨河打仗骁勇,还是文人,正是合适人选啊。”

    “邳州为漕运重地”几个词提醒了史可法,确实,此事拖不得,他道:“也罢,便……”

    站在旁边一声不响的姚康忽然道:“不但要用,此人还可大用!”

    看史可法等人看来,他淡淡道:“青山残贼,不但骚扰邳州,亦骚扰海州境。当地虽有练总,但无用之极。不若让这杨河任邳海练总,负责二境数县内安靖剿匪事宜,想必那杨河得委重任,定感于史公大义,感恩戴德下,以后也定为公之所用!”

    史可法就是一愣,随后就是摇头。

    海州、赣榆、沭阳等地都是有练总的,虽与青山残贼打过几仗,损失惨重。

    但乡兵本来就是各地方乡勇,虽说也有跨界之事,甚至有跨省接任务的状元军沈坤,但物议甚大,而且当地有练总,却安一个上去,恐怕各地的骚动就大了。

    各方面的协调也困难,他更必须考虑到当地州官县官的感受。

    依他知道的,赣榆、沭阳二地,都是由当地主簿兼任练总,杨河上去了,这些人怎么办?

    此事万万不可。

    姚康的提议被否,他作了一揖也就不语,心下却是一叹。

    他入史可法幕中虽不久,但却看出史公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缺乏魄力,总想处处应付,八方妥贴,许多重大的问题上,更缺乏断然决定的能力。

    只是古语说得好:“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世道的事,哪来那么多妥贴?

    都是有利便有弊,考虑了当地州县官的感受,地方的骚动,但这施恩的机会却被放过了。

    那杨河便是任了邳州练总,恐怕也会认为是知州苏成性的举荐功劳。

    史公这抬举的恩义,可就少了。

    ……

    多谢“乌伤郡王”、“关中猛将”书友各一万打赏,还有别的书友各类支持。在整理后面的细纲,历史不好写,各类要想的东西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