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空前礼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余靖被调到岭南平叛,屡立功勋的包拯升任河东路转运使,同时兼任河间知府。以往河东路的重心在大名府,这一次却放在了河间府,显然王宁安在平县的一连串折腾,已经产生了效果,平县,沧州,河间府——俨然成为河北新的经济中心。随着这一次和谈成功,商贸繁荣,河间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包拯在经济上的本事远不如王宁安。
“二郎,你该尽快拿出一个规划,老夫马上落实,千万不能错过千载难逢的良机。”
王宁愣了一下,笑道:“包大人,我是平县的知县,你的下属,应该是大人拿出方略,我去办才是,怎么乾坤颠倒呢?”
“哼,少给我装糊涂,你这次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朝廷已经传出了风声。”
“什么风声?”王宁安好奇道。
“当然是重用你了。”
“开玩笑!”王宁安把脑袋晃得和拨浪鼓一样,他还不到十六,又不是科甲正途出身,能做知县,已经是破格提拔,还要给自己升官,什么时候大宋的官这么不值钱了!
包拯也是感慨,他当然没心思和王宁安逗闷子,朝廷的确传出了风声,要让王宁安主管三司,替朝廷理财,还是赵祯亲自和欧阳修说的。
“恭喜王大人,从此成为计相,小王要尊你一声王相公了。”赵宗景没心没肺道。
王宁安直接趴下了,“咱别逗着玩好不!三司使仅次于参知政事,必须是中书门下两省的五品以上官员才能充任,而且三司使多半都能进入东西两府,成为宰相执政,就算再给我十年,也没资格做三司使,造谣,绝对造谣!”
赵宗景挠了挠头,“貌似有道理啊,包大人是不是搞错了?”
“不会错的。”包拯叹道:“二郎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我大宋虽然规制严格,但也有后门可走。”
“怎么讲?”赵宗景好奇问道。
“我朝三司使的名头细分起来,却是不一样的,有判三司使,提点三司,同判三司,这些必须是高官出任,还有一些,比如权点检三司,权三司使公事,权发遣三司使等等,却可以用资历较浅的官吏。以二郎的功劳,连升三级也是说得过去,至于科甲功名吗,陛下可以钦赐……总而言之,只要陛下愿意,二郎完全可以进入三司,执掌大宋财权。”
王宁安对大宋的官制一知半解,赵宗景更是迷糊,听完包拯的解释,都傻眼了,我的老天爷啊,还能这么玩!
王宁安的脑袋都大了,“我说包大人,我们这次的功劳很大吗?值得陛下如此不顾一切?”
“哈哈哈,二郎,你可不要小觑自己啊,你们去辽国,一两银子岁币没有增加,又打开了辽国市场,里子面子都挣到了,相比之下,老夫甘拜下风,自愧不如,自愧不如啊……”
难得,铁面无私的包黑子竟然学会夸人了,弄得王宁安一路上都不知所措。
实际上王宁安还真是颇为忐忑不安,管理一个县都十分勉强,他还真没做好入朝为官的准备。
而且年纪轻轻,骤然升到高位,在京当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岂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指挥得动的。
人家也不需要明着反对,只要阳奉阴违,推诿扯皮,就能把你弄得一点脾气没有。结果就是白白浪费生命,虚耗才华和精力。
当然进京做官有百般不好,但有一点是无可比拟的,那就是能时常接近皇帝,处在帝国的心脏,有什么决策,来龙去脉,都一清二楚,甚至有机会参与其中,这可是求之不得的历练。
总而言之,好处明显,坏处同样明显。
该怎么取舍,还真有点难以决断。
王宁安想了一路,大队都到了汴梁城外,还没有拿定主意。
……
“启禀王爷,大人,朝廷派遣了郊迎队伍,正在汴京十里之外,恭候大驾。”
“郊迎?”
哪怕赵宗景白目,却也知道,这是天子迎接大功臣才有的礼遇,他何德何能,值得陛下亲自出迎?
这位小王爷被吓得手足无措,王宁安仔细询问了几句,这才弄清楚,并非是赵祯亲自出迎,而是派遣了富弼领队,汝南郡王赵允让,携带着几十名宗室子弟跟随,一起迎接赵宗景和王宁安归来。
听完之后,王宁安终于是恍然大悟。
当初出使辽国的时候,赵允让推三阻四,不舍得派自己的儿子去,如今赵宗景载誉归来,大获全胜。让赵允让带着儿子出来,就是好好看看,什么才是有担当的赵家子孙。
这巴掌打得够狠,当然,也是赵允让活该,一点都不值得同情。
只是赵宗景老脸发红,他这次去辽国,纯粹就是打酱油的,大事小情,都是王宁安处置的,而且王宁安到处撒钱,辽国上下,奉为上宾,根本没有为难他们,除了被耶律洪基囚禁的那几天之外,其他的时候,都潇洒至极,小日子十分舒坦。
如果这也算大功劳,岂不是笑掉大牙。
能捞一个郡王爵位,已经算是侥幸了,还让宰相出迎,更是笑死人了。
赵宗景满脸为难,他对礼部的官员说道:“这个……能不能回禀陛下,说是小王受之有愧,取消郊迎?”
礼部的官员差点吐血,“王爷莫要开玩笑了,富相公还有汝南王都等着呢,下官这就告退了。”
生怕赵宗景再说什么昏话,人家赶快溜了。
结果就剩下了王宁安和赵宗景两个,大眼瞪小眼。
还是王宁安够狠,他咬了咬牙,“又不是大姑娘见不得人!去就去,反正是咱们应得的!”
赵宗景脸上发红,小声道:“是你应得的,我,我当不起的……”
王宁安看不惯他扭扭捏捏的劲,“装什么蒜,是兄弟就别分你我!”
赵宗景突然一震,惊道:“你把我当兄弟吗?”
“废话!”王宁安没好气道:“涅鲁古对我拔刀的时候,你第一个抽出了宝剑,和他针锋相对,从那时候开始,你就是我的兄弟!要不然这一路上,我会把那么多要命的事情都告诉你吗?除非——你看不起我,觉得我高攀不上。”
“是我高攀才是。”赵宗景难得羞红了脸,“二郎,除了皇室宗亲这个身份,我和你比起来,简直一无是处。”
王宁安眨眨眼,突然笑道:“至少你还有自知之明啊!这就很不错。”
下一秒,赵宗景怪叫一声,挥拳就打!
“看你还敢不敢和哥哥胡说八道!”
王宁安连忙躲过,两个人你追我赶,跑出了一段路,勒住战马,向前看去,只见黑压压的一大片,正是奉旨迎接他们的众人。
除了官吏之外,还有许多京城的百姓,更有曹佾等将门子弟,一眼望不到头。
看到此情此景,赵宗景突然心生感慨,他眯缝着眼睛,有些气恼道:“二郎,咱们出京的时候,才有几个人送咱们?回来的时候,就有了这么多人,当真是人情冷暖,官场现形。没意思,实在是没意思!”
赵宗景显得老气横秋,就连王宁安也有这种感叹,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如果赵祯一定提拔自己,未尝就不能做一做,我王宁安不比任何人差,就算有再多的阻碍,也要搅一个天翻地覆,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
去了一趟辽国,王宁安的确有些不一样了,以往他谨小慎微,遇到了事情,总想躲在背后,这一次他有了充足的信心,来吧,让暴风雨更猛烈些吧!
他和赵宗景几乎并马而来,在他们的前面,还有一杆大旗,上面写着“济阴郡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
大旗迎着阳光,光彩夺目,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耀眼生光。
赵宗景人长得还算不错,又骑着高头大马,一身戎装,出使辽国没干别的,骑术倒是练出来了,稳稳向前,气度不凡。
顿时引来了喝彩声无数,两边的锣鼓响起,鼓乐震天,踏着铺好的黄土大路,赵宗景宛如王者,由远而近,快速前来。
欢迎人群当中,最尴尬的就要数汝南王一家,有一个年轻人握紧了拳头,他就是赵允让的十三子,早年抱入宫中抚养的赵宗实!
本来这份荣耀是属于他的,是他的!如今却被赵宗景给抢走了,他怒气填胸,怒不可遏!
年轻一代的宗室,唯有他才是最优秀的,别人都不值一提,也只有他,能继承皇位,这一点赵宗实从来不怀疑。
可令他尴尬的是自己才是岳州团练使,而赵宗景已经是和父亲并驾齐驱的郡王,将其他宗室子弟远远甩在了后面。
而经过这一次郊迎,赵宗景的大名必定人尽皆知,以后人们提到宗室子弟,一定会先想到这个敢于出使辽国,又不辱使命的赵宗景!
想到这里,赵宗实的心就一阵阵紧缩,小白脸泛着青色。
突然一只大手握住了赵宗实的胳膊,赵宗实急忙看去,正是自己的老父汝南王赵允让。
“不用怕,他成不了气候!”
赵允让用他们两个才能听清的声音说道,赵宗实用力点头。这时候富弼已经迈步向前,迎着王宁安而来,亲手牵过了马缰绳,在这一刻,所有的目光都落在了这个年轻人身上!
余靖被调到岭南平叛,屡立功勋的包拯升任河东路转运使,同时兼任河间知府。以往河东路的重心在大名府,这一次却放在了河间府,显然王宁安在平县的一连串折腾,已经产生了效果,平县,沧州,河间府——俨然成为河北新的经济中心。随着这一次和谈成功,商贸繁荣,河间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包拯在经济上的本事远不如王宁安。
“二郎,你该尽快拿出一个规划,老夫马上落实,千万不能错过千载难逢的良机。”
王宁愣了一下,笑道:“包大人,我是平县的知县,你的下属,应该是大人拿出方略,我去办才是,怎么乾坤颠倒呢?”
“哼,少给我装糊涂,你这次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朝廷已经传出了风声。”
“什么风声?”王宁安好奇道。
“当然是重用你了。”
“开玩笑!”王宁安把脑袋晃得和拨浪鼓一样,他还不到十六,又不是科甲正途出身,能做知县,已经是破格提拔,还要给自己升官,什么时候大宋的官这么不值钱了!
包拯也是感慨,他当然没心思和王宁安逗闷子,朝廷的确传出了风声,要让王宁安主管三司,替朝廷理财,还是赵祯亲自和欧阳修说的。
“恭喜王大人,从此成为计相,小王要尊你一声王相公了。”赵宗景没心没肺道。
王宁安直接趴下了,“咱别逗着玩好不!三司使仅次于参知政事,必须是中书门下两省的五品以上官员才能充任,而且三司使多半都能进入东西两府,成为宰相执政,就算再给我十年,也没资格做三司使,造谣,绝对造谣!”
赵宗景挠了挠头,“貌似有道理啊,包大人是不是搞错了?”
“不会错的。”包拯叹道:“二郎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我大宋虽然规制严格,但也有后门可走。”
“怎么讲?”赵宗景好奇问道。
“我朝三司使的名头细分起来,却是不一样的,有判三司使,提点三司,同判三司,这些必须是高官出任,还有一些,比如权点检三司,权三司使公事,权发遣三司使等等,却可以用资历较浅的官吏。以二郎的功劳,连升三级也是说得过去,至于科甲功名吗,陛下可以钦赐……总而言之,只要陛下愿意,二郎完全可以进入三司,执掌大宋财权。”
王宁安对大宋的官制一知半解,赵宗景更是迷糊,听完包拯的解释,都傻眼了,我的老天爷啊,还能这么玩!
王宁安的脑袋都大了,“我说包大人,我们这次的功劳很大吗?值得陛下如此不顾一切?”
“哈哈哈,二郎,你可不要小觑自己啊,你们去辽国,一两银子岁币没有增加,又打开了辽国市场,里子面子都挣到了,相比之下,老夫甘拜下风,自愧不如,自愧不如啊……”
难得,铁面无私的包黑子竟然学会夸人了,弄得王宁安一路上都不知所措。
实际上王宁安还真是颇为忐忑不安,管理一个县都十分勉强,他还真没做好入朝为官的准备。
而且年纪轻轻,骤然升到高位,在京当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岂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指挥得动的。
人家也不需要明着反对,只要阳奉阴违,推诿扯皮,就能把你弄得一点脾气没有。结果就是白白浪费生命,虚耗才华和精力。
当然进京做官有百般不好,但有一点是无可比拟的,那就是能时常接近皇帝,处在帝国的心脏,有什么决策,来龙去脉,都一清二楚,甚至有机会参与其中,这可是求之不得的历练。
总而言之,好处明显,坏处同样明显。
该怎么取舍,还真有点难以决断。
王宁安想了一路,大队都到了汴梁城外,还没有拿定主意。
……
“启禀王爷,大人,朝廷派遣了郊迎队伍,正在汴京十里之外,恭候大驾。”
“郊迎?”
哪怕赵宗景白目,却也知道,这是天子迎接大功臣才有的礼遇,他何德何能,值得陛下亲自出迎?
这位小王爷被吓得手足无措,王宁安仔细询问了几句,这才弄清楚,并非是赵祯亲自出迎,而是派遣了富弼领队,汝南郡王赵允让,携带着几十名宗室子弟跟随,一起迎接赵宗景和王宁安归来。
听完之后,王宁安终于是恍然大悟。
当初出使辽国的时候,赵允让推三阻四,不舍得派自己的儿子去,如今赵宗景载誉归来,大获全胜。让赵允让带着儿子出来,就是好好看看,什么才是有担当的赵家子孙。
这巴掌打得够狠,当然,也是赵允让活该,一点都不值得同情。
只是赵宗景老脸发红,他这次去辽国,纯粹就是打酱油的,大事小情,都是王宁安处置的,而且王宁安到处撒钱,辽国上下,奉为上宾,根本没有为难他们,除了被耶律洪基囚禁的那几天之外,其他的时候,都潇洒至极,小日子十分舒坦。
如果这也算大功劳,岂不是笑掉大牙。
能捞一个郡王爵位,已经算是侥幸了,还让宰相出迎,更是笑死人了。
赵宗景满脸为难,他对礼部的官员说道:“这个……能不能回禀陛下,说是小王受之有愧,取消郊迎?”
礼部的官员差点吐血,“王爷莫要开玩笑了,富相公还有汝南王都等着呢,下官这就告退了。”
生怕赵宗景再说什么昏话,人家赶快溜了。
结果就剩下了王宁安和赵宗景两个,大眼瞪小眼。
还是王宁安够狠,他咬了咬牙,“又不是大姑娘见不得人!去就去,反正是咱们应得的!”
赵宗景脸上发红,小声道:“是你应得的,我,我当不起的……”
王宁安看不惯他扭扭捏捏的劲,“装什么蒜,是兄弟就别分你我!”
赵宗景突然一震,惊道:“你把我当兄弟吗?”
“废话!”王宁安没好气道:“涅鲁古对我拔刀的时候,你第一个抽出了宝剑,和他针锋相对,从那时候开始,你就是我的兄弟!要不然这一路上,我会把那么多要命的事情都告诉你吗?除非——你看不起我,觉得我高攀不上。”
“是我高攀才是。”赵宗景难得羞红了脸,“二郎,除了皇室宗亲这个身份,我和你比起来,简直一无是处。”
王宁安眨眨眼,突然笑道:“至少你还有自知之明啊!这就很不错。”
下一秒,赵宗景怪叫一声,挥拳就打!
“看你还敢不敢和哥哥胡说八道!”
王宁安连忙躲过,两个人你追我赶,跑出了一段路,勒住战马,向前看去,只见黑压压的一大片,正是奉旨迎接他们的众人。
除了官吏之外,还有许多京城的百姓,更有曹佾等将门子弟,一眼望不到头。
看到此情此景,赵宗景突然心生感慨,他眯缝着眼睛,有些气恼道:“二郎,咱们出京的时候,才有几个人送咱们?回来的时候,就有了这么多人,当真是人情冷暖,官场现形。没意思,实在是没意思!”
赵宗景显得老气横秋,就连王宁安也有这种感叹,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如果赵祯一定提拔自己,未尝就不能做一做,我王宁安不比任何人差,就算有再多的阻碍,也要搅一个天翻地覆,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
去了一趟辽国,王宁安的确有些不一样了,以往他谨小慎微,遇到了事情,总想躲在背后,这一次他有了充足的信心,来吧,让暴风雨更猛烈些吧!
他和赵宗景几乎并马而来,在他们的前面,还有一杆大旗,上面写着“济阴郡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
大旗迎着阳光,光彩夺目,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耀眼生光。
赵宗景人长得还算不错,又骑着高头大马,一身戎装,出使辽国没干别的,骑术倒是练出来了,稳稳向前,气度不凡。
顿时引来了喝彩声无数,两边的锣鼓响起,鼓乐震天,踏着铺好的黄土大路,赵宗景宛如王者,由远而近,快速前来。
欢迎人群当中,最尴尬的就要数汝南王一家,有一个年轻人握紧了拳头,他就是赵允让的十三子,早年抱入宫中抚养的赵宗实!
本来这份荣耀是属于他的,是他的!如今却被赵宗景给抢走了,他怒气填胸,怒不可遏!
年轻一代的宗室,唯有他才是最优秀的,别人都不值一提,也只有他,能继承皇位,这一点赵宗实从来不怀疑。
可令他尴尬的是自己才是岳州团练使,而赵宗景已经是和父亲并驾齐驱的郡王,将其他宗室子弟远远甩在了后面。
而经过这一次郊迎,赵宗景的大名必定人尽皆知,以后人们提到宗室子弟,一定会先想到这个敢于出使辽国,又不辱使命的赵宗景!
想到这里,赵宗实的心就一阵阵紧缩,小白脸泛着青色。
突然一只大手握住了赵宗实的胳膊,赵宗实急忙看去,正是自己的老父汝南王赵允让。
“不用怕,他成不了气候!”
赵允让用他们两个才能听清的声音说道,赵宗实用力点头。这时候富弼已经迈步向前,迎着王宁安而来,亲手牵过了马缰绳,在这一刻,所有的目光都落在了这个年轻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