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进京】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国崛起》自连载以来,因其论著之系统性、全面性和条理性,深受民国知识分子推崇。虽然其中许多观点颇有争议,但大体上还是获得认可的,周赫煊也被誉为“世界史学研究权威”。
这个权威是公认的,并非无脑吹捧。
西方史学研究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古典史学。
第二,中世纪史学。
第三,文艺复兴史学。
第四,现代史学。
现代史学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学者们开始把经济、社会、文化、人民群众等因素也纳入了史学研究范畴。而在此之前,史学研究的对象一直是上层统治者和精英人物,以及他们的行为活动。
也即是说,现代史学诞生至今不过十年时间。就连西方的史学家们,此时都还在逐步探索当中,现代史学理论还没有发展完善。
而中国的史学研究就更落后了。
直到晚清时期,梁启超才在日本学者的影响下,率先在中国提出新史学主张。这个所谓“新史学”,其实就是西方的“文艺复兴史学”,提倡发展、进步、理性和科学。
大约四年前,梁启超又发表了《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史学界才终于步入“现代史学”阶段。
也即是说,现代史学在西方诞生不超过10年,在中国仅才4年时间。而《大国崛起》对于各国历史的阐述,全都基于现代史学理论分析,如何不让人惊艳?
远在西欧,当《大国崛起》的一篇篇文章传过去,那边的学者们如获至宝,已然引发欧洲史学界轰动。只不过因为距离和通讯原因,中国学界并不清楚此事,否则周赫煊的名声将大得吓死人。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如今还未创立)的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上个月就在讲课时对学生说:“你们应该读一读《大国崛起》,那是世界史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学史的人绝对不能错过。”
英国著名学者、后世被誉为“近代最伟大历史学家”的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也在他正在创作的巨著《历史研究》第一册中写道:“《大国崛起》给予我很多启发,很难相信它出自一个中国学者之手,它对科技与文化的历史论述令我深深着迷。”
不管是法国的费弗尔,还是英国的汤因比,都是对现代史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但他们此时虽然很有名气,各自的经典著作却还未诞生,可想而知如今的现代史学研究还多落后。
周赫煊的《大国崛起》,就算放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现代史学”的奠基性作品之一。
特别是中国的各大高校,学生们已把这一系列文章,视作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
正因如此,才有那么多出版社找上门来,希望能够出版发行此书。除了北新书局和商务印书馆,还有新中国印书馆、开明书店、亚东图书馆、京华书局、现代书局……等等众多出版社,都陆陆续续派人前来接洽。
甚至连发行通俗读物的励力书局,也想攀关系(出版了《射雕英雄传》),希望周赫煊能把《大国崛起》的出版交给他们运作。
周赫煊也不着急,整整拖了一周时间,才终于和商务印书馆达成协议:《大国崛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版税40%,版权期限20年,海外版权不包括其中。
……
转眼进入七月,学生们已然放假,北平的许多老师纷纷南下,其中就包括鲁迅先生。他们实在无法忍受张作霖的文化高压统治,选择在学期结束后,投奔更为开明的南方政府。
没错,如今的国党还属于进步团体,深受广大学者和知识分子赞同。
七月四日,国党发表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随即接连攻克株洲、长沙等地。战事告急,吴佩孚的大量部队却被冯玉祥拖在北方,真真是腹背受敌,难受得很。
冯玉祥还是很给力的,一力独扛奉、直、晋、鲁联军,打得有声有色。历史上,他把北洋联军整整拖住三个月,给南方革命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才有北伐初期的节节胜利。
不过这些都跟周赫煊没啥关系,他的主要精力扑在报社和基金会上。
中华希望教育基金会已经筹备完善,除了一位会长、三位副会长以外,还建立起委员会和秘书处。
委员会由捐款最多的富商、名声在外的学者,以及教育部的官员组成,负责基金会的协调、监督和宣传工作。秘书处成员则多是张学良的人,特别是常务秘书长,负责基金会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张学良的英文秘书季成栋全职担任。
七月下旬,《射雕英雄传》的连载已经接近尾声,出版事务仍交给励力书局代理。而直隶地区的首批30所希望小学,也已经选址完毕,只不过校长、教员等人事安排还在确立中。
周赫煊终于得以抽身出来前往北平,他此行要去拜访两个人,一是教育总长任可澄,一是著名学者梁启超。
从天津到北平有条铁路,叫津芦铁路,连接天津到卢沟桥。
自晚清以来,这条铁路就留下许多传奇故事。当初袁世凯时常进京见慈禧,完事儿后还得回天津办公,隔三差五就要在这条铁路上走一遭。到了民国,掌握政权的北洋军阀,在失势下野后,也是坐这条铁路逃进天津租界当寓公。
这条线路的列车上,你随时随地都能遇见名人。
周赫煊此行就遇到一个,他带着孙家兄弟坐的是普通车厢,刚刚放置好行李,就有个30多岁的青年走过来。
此人身材瘦高,戴着眼镜,看起来像是读书人。他随身物品整整有四大箱,也不知是怎么搬上车的,此刻正一箱一箱地往这边拖。
“永振、永浩,快去帮忙!”周赫煊吩咐道。
“好嘞!”
孙家兄弟别的不会,卖力气可是一把好手。当下就冲过去,一人拖着两箱就走,还顺便把箱子给安放到货物架上。
“多谢几位帮忙,”那青年抱拳道,“在下梁簌溟,字寿铭。”
《大国崛起》自连载以来,因其论著之系统性、全面性和条理性,深受民国知识分子推崇。虽然其中许多观点颇有争议,但大体上还是获得认可的,周赫煊也被誉为“世界史学研究权威”。
这个权威是公认的,并非无脑吹捧。
西方史学研究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古典史学。
第二,中世纪史学。
第三,文艺复兴史学。
第四,现代史学。
现代史学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学者们开始把经济、社会、文化、人民群众等因素也纳入了史学研究范畴。而在此之前,史学研究的对象一直是上层统治者和精英人物,以及他们的行为活动。
也即是说,现代史学诞生至今不过十年时间。就连西方的史学家们,此时都还在逐步探索当中,现代史学理论还没有发展完善。
而中国的史学研究就更落后了。
直到晚清时期,梁启超才在日本学者的影响下,率先在中国提出新史学主张。这个所谓“新史学”,其实就是西方的“文艺复兴史学”,提倡发展、进步、理性和科学。
大约四年前,梁启超又发表了《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史学界才终于步入“现代史学”阶段。
也即是说,现代史学在西方诞生不超过10年,在中国仅才4年时间。而《大国崛起》对于各国历史的阐述,全都基于现代史学理论分析,如何不让人惊艳?
远在西欧,当《大国崛起》的一篇篇文章传过去,那边的学者们如获至宝,已然引发欧洲史学界轰动。只不过因为距离和通讯原因,中国学界并不清楚此事,否则周赫煊的名声将大得吓死人。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如今还未创立)的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上个月就在讲课时对学生说:“你们应该读一读《大国崛起》,那是世界史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学史的人绝对不能错过。”
英国著名学者、后世被誉为“近代最伟大历史学家”的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也在他正在创作的巨著《历史研究》第一册中写道:“《大国崛起》给予我很多启发,很难相信它出自一个中国学者之手,它对科技与文化的历史论述令我深深着迷。”
不管是法国的费弗尔,还是英国的汤因比,都是对现代史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但他们此时虽然很有名气,各自的经典著作却还未诞生,可想而知如今的现代史学研究还多落后。
周赫煊的《大国崛起》,就算放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现代史学”的奠基性作品之一。
特别是中国的各大高校,学生们已把这一系列文章,视作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
正因如此,才有那么多出版社找上门来,希望能够出版发行此书。除了北新书局和商务印书馆,还有新中国印书馆、开明书店、亚东图书馆、京华书局、现代书局……等等众多出版社,都陆陆续续派人前来接洽。
甚至连发行通俗读物的励力书局,也想攀关系(出版了《射雕英雄传》),希望周赫煊能把《大国崛起》的出版交给他们运作。
周赫煊也不着急,整整拖了一周时间,才终于和商务印书馆达成协议:《大国崛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版税40%,版权期限20年,海外版权不包括其中。
……
转眼进入七月,学生们已然放假,北平的许多老师纷纷南下,其中就包括鲁迅先生。他们实在无法忍受张作霖的文化高压统治,选择在学期结束后,投奔更为开明的南方政府。
没错,如今的国党还属于进步团体,深受广大学者和知识分子赞同。
七月四日,国党发表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随即接连攻克株洲、长沙等地。战事告急,吴佩孚的大量部队却被冯玉祥拖在北方,真真是腹背受敌,难受得很。
冯玉祥还是很给力的,一力独扛奉、直、晋、鲁联军,打得有声有色。历史上,他把北洋联军整整拖住三个月,给南方革命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才有北伐初期的节节胜利。
不过这些都跟周赫煊没啥关系,他的主要精力扑在报社和基金会上。
中华希望教育基金会已经筹备完善,除了一位会长、三位副会长以外,还建立起委员会和秘书处。
委员会由捐款最多的富商、名声在外的学者,以及教育部的官员组成,负责基金会的协调、监督和宣传工作。秘书处成员则多是张学良的人,特别是常务秘书长,负责基金会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张学良的英文秘书季成栋全职担任。
七月下旬,《射雕英雄传》的连载已经接近尾声,出版事务仍交给励力书局代理。而直隶地区的首批30所希望小学,也已经选址完毕,只不过校长、教员等人事安排还在确立中。
周赫煊终于得以抽身出来前往北平,他此行要去拜访两个人,一是教育总长任可澄,一是著名学者梁启超。
从天津到北平有条铁路,叫津芦铁路,连接天津到卢沟桥。
自晚清以来,这条铁路就留下许多传奇故事。当初袁世凯时常进京见慈禧,完事儿后还得回天津办公,隔三差五就要在这条铁路上走一遭。到了民国,掌握政权的北洋军阀,在失势下野后,也是坐这条铁路逃进天津租界当寓公。
这条线路的列车上,你随时随地都能遇见名人。
周赫煊此行就遇到一个,他带着孙家兄弟坐的是普通车厢,刚刚放置好行李,就有个30多岁的青年走过来。
此人身材瘦高,戴着眼镜,看起来像是读书人。他随身物品整整有四大箱,也不知是怎么搬上车的,此刻正一箱一箱地往这边拖。
“永振、永浩,快去帮忙!”周赫煊吩咐道。
“好嘞!”
孙家兄弟别的不会,卖力气可是一把好手。当下就冲过去,一人拖着两箱就走,还顺便把箱子给安放到货物架上。
“多谢几位帮忙,”那青年抱拳道,“在下梁簌溟,字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