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漯水(2)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漯水又东北,迳桑乾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王莽更名之曰安德也。《魏土地记》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验,《经》言出南,非也,盖误证矣。魏任城王彰以建安二十三年,伐乌丸,入涿郡,逐北,遂至桑乾,正于此也。漯水又东流,祁夷水注之,水出平舒县,东迳平舒县之故城南泽中。《史记》,赵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门予燕,易平舒,徐广曰:平舒在代。王莽更名之曰平葆。后汉世祖建武七年,封扬武将军马成为侯国。其水控引众泉,以成一川。《魏土地记》曰:代城西九十里,有平舒城。西南五里,代水所出,东北流,言代水,非也。祁夷水又东北,迳兰亭南,又东北,迳石门关北,旧道出中山故关也。又东北流,水侧有故池。按《魏土地记》曰: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鱼池,池西北有代王台,东去代城四十里。祁夷水又东北,得飞狐谷,即广野君所谓杜飞狐之口也。苏林据郦公之说,言在上党,即实非也。
如淳言在代,是矣。晋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即于此道也。
《魏土地记》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飞狐关,关水西北流,迳南舍亭西,又迳句琐亭西,西北注祁夷水。祁夷水又东北流,迳代城西。卢植言:初筑此城,板干一夜自移於此,故代西南五十里大泽中,营城自护,结苇为九门,于是就以为治。
城圆匝而不方,周四十七里,开九门,更名其故城曰东城。赵灭代汉封孝文为代王。梅福上事曰;代谷者,谷中之地,恒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上谷在东,代郡在西,是其地也。王莽更之曰厌狄亭。《魏土地记》曰:城内有二泉,一泉流出城西门,一泉流出城北门,二泉皆北注代水。祁夷水又东北,热水注之。水出绫罗泽,泽际有热水亭。其水东北流,注祁夷水,又东北,谷水注之,水出昌平县故城南,又东北入祁夷水。祁夷水右会逆水,水导源将城东,西北流迳将城北,在代城东北一十五里,疑即东代矣,而尚传将城之名。应劭曰:城徙西南,去故代五十里,故名代曰东城。或传书倒错,情用疑焉,而无以辨之。逆水又西,注于祁夷之水,逆之为名,以西流故也。祁夷水东北迳青牛渊,水自渊东注之。耆彦云,有潜龙出于兹浦,形类青牛焉,故渊潭受名矣。潭深不侧,而水周多莲藕生焉。祁夷水又北,迳一故城西,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东城,而非所详也。又迳昌平郡东,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里。又北,连水入焉,水出雊瞀县东,西北流,迳雊瞀县故城南,又西迳广昌城南,《魏土地记》曰:代南二百里有广昌城,南通大岭,即实。非也。《十三州记》曰:平舒城东九十里有广平城,疑是城也,寻其名状,忖理为非。又西迳王莽城南,又西,到剌山水注之,水出到剌山西。山甚层峻,未有升其巅者。《魏土地记》曰:代城东五十里有到剌山,山上有佳大黄也。其水北流,迳一故亭东,城北有石人,故世谓之石人城。
西北注连水,又北,迳当城县故城西。高祖十二年,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即此处也。应劭曰:当桓都山作城,故曰当城也。又迳故代东,而西北流注祁夷水。祁夷水西有随山,山上有神庙,谓之女郎祠,方俗所祠也。祁夷水又北,迳桑乾故城东,而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曰:祁夷水出平舒县北,至桑乾入治,是也。漯水又东北迳石山水口,水出南山,北流迳空侯城东。《魏土地记》曰:代城东北九十里,有空侯城者也。其水又东北流,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潘县故城北,东合协阳关水,水出协溪。《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骃曰:笄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也。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
《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
《十三州记》曰:广平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有潘县。《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武。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湃泉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漯水。又东,迳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城南东流者也。漯水又东,迳下洛县故城南,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魏土地记》曰:去平原五十里,城南二百步有尧庙。漯水又东,迳高邑亭北又东迳三台北。漯水又东,迳无乡城北。
《地理风俗记》曰:燕语呼毛为无,今改宜乡也。漯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於漯水。漯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
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即修水也。《山海经》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东南流迳且如县故城南。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有且如城,故县也。代称不拘,名号变改,校其城郭,相去远矣。《地理志》曰:中部都尉治。修水又东南迳马城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俗谓是水为阿头。阿头出戎方,土俗变名耳。
又东迳零丁城南,右合延乡水。水出县西山,东迳延陵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也,俗谓之琦城。又东迳罗亭,又东迳马城北。又东注修水,又东南,于大宁郡北,右注雁门水。《山海经》曰: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其山重峦叠献,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其水东南流,迳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虏赵王嘉,以为郡。王莽之所谓厌狄也。建武十九年,世祖封代相堪为侯国。昔牵招斩韩忠於此处。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于代为西北也。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迳一故城,背山面泽,北俗谓之叱险城。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而东北,积而为潭。其陂斜长而不方,东北可二十馀里,广一十五里,蒹葭丛生焉。敦水注之。
其水导源西北少咸之山南麓,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敦水又东,泌水注之,水出东阜下,西北流迳故城北,俗谓之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乱流东北注雁门水。故《山海经》曰;少咸之山,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郭景纯曰:水出雁门山间,谓斯水也。雁门水又东北,入阳门山,谓之阳门水,与神泉水合。水出苇壁北,水有灵焉。及其密云不雨,阳旱愆期,多祷请焉。水有二流,世谓之比连泉。一水东北迳一故城东,世谓之石虎城,而东北流注阳门水,又东迳三会亭北,又东迳西伺道城北,又东,托台谷水注之。水上承神泉于苇壁北,东迳阳门山南托台谷,谓之托台水。
汲引泉溪,浑涛东注,行者间一十馀渡,东迳三会城南,又东迳托台亭北,又东北迳马头亭北,东北注雁门水。雁门水又东迳大宁郡北,魏太和中置。有修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修水东流注于雁门水也。《地理志》有于延水,而无雁门、修水之名,《山海经》有雁门之目,而无说于延河,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矣。
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丛桑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
漯水又东北,迳桑乾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王莽更名之曰安德也。《魏土地记》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验,《经》言出南,非也,盖误证矣。魏任城王彰以建安二十三年,伐乌丸,入涿郡,逐北,遂至桑乾,正于此也。漯水又东流,祁夷水注之,水出平舒县,东迳平舒县之故城南泽中。《史记》,赵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门予燕,易平舒,徐广曰:平舒在代。王莽更名之曰平葆。后汉世祖建武七年,封扬武将军马成为侯国。其水控引众泉,以成一川。《魏土地记》曰:代城西九十里,有平舒城。西南五里,代水所出,东北流,言代水,非也。祁夷水又东北,迳兰亭南,又东北,迳石门关北,旧道出中山故关也。又东北流,水侧有故池。按《魏土地记》曰: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鱼池,池西北有代王台,东去代城四十里。祁夷水又东北,得飞狐谷,即广野君所谓杜飞狐之口也。苏林据郦公之说,言在上党,即实非也。
如淳言在代,是矣。晋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即于此道也。
《魏土地记》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飞狐关,关水西北流,迳南舍亭西,又迳句琐亭西,西北注祁夷水。祁夷水又东北流,迳代城西。卢植言:初筑此城,板干一夜自移於此,故代西南五十里大泽中,营城自护,结苇为九门,于是就以为治。
城圆匝而不方,周四十七里,开九门,更名其故城曰东城。赵灭代汉封孝文为代王。梅福上事曰;代谷者,谷中之地,恒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上谷在东,代郡在西,是其地也。王莽更之曰厌狄亭。《魏土地记》曰:城内有二泉,一泉流出城西门,一泉流出城北门,二泉皆北注代水。祁夷水又东北,热水注之。水出绫罗泽,泽际有热水亭。其水东北流,注祁夷水,又东北,谷水注之,水出昌平县故城南,又东北入祁夷水。祁夷水右会逆水,水导源将城东,西北流迳将城北,在代城东北一十五里,疑即东代矣,而尚传将城之名。应劭曰:城徙西南,去故代五十里,故名代曰东城。或传书倒错,情用疑焉,而无以辨之。逆水又西,注于祁夷之水,逆之为名,以西流故也。祁夷水东北迳青牛渊,水自渊东注之。耆彦云,有潜龙出于兹浦,形类青牛焉,故渊潭受名矣。潭深不侧,而水周多莲藕生焉。祁夷水又北,迳一故城西,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东城,而非所详也。又迳昌平郡东,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里。又北,连水入焉,水出雊瞀县东,西北流,迳雊瞀县故城南,又西迳广昌城南,《魏土地记》曰:代南二百里有广昌城,南通大岭,即实。非也。《十三州记》曰:平舒城东九十里有广平城,疑是城也,寻其名状,忖理为非。又西迳王莽城南,又西,到剌山水注之,水出到剌山西。山甚层峻,未有升其巅者。《魏土地记》曰:代城东五十里有到剌山,山上有佳大黄也。其水北流,迳一故亭东,城北有石人,故世谓之石人城。
西北注连水,又北,迳当城县故城西。高祖十二年,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即此处也。应劭曰:当桓都山作城,故曰当城也。又迳故代东,而西北流注祁夷水。祁夷水西有随山,山上有神庙,谓之女郎祠,方俗所祠也。祁夷水又北,迳桑乾故城东,而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曰:祁夷水出平舒县北,至桑乾入治,是也。漯水又东北迳石山水口,水出南山,北流迳空侯城东。《魏土地记》曰:代城东北九十里,有空侯城者也。其水又东北流,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潘县故城北,东合协阳关水,水出协溪。《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骃曰:笄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也。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
《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
《十三州记》曰:广平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有潘县。《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武。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湃泉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漯水。又东,迳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城南东流者也。漯水又东,迳下洛县故城南,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魏土地记》曰:去平原五十里,城南二百步有尧庙。漯水又东,迳高邑亭北又东迳三台北。漯水又东,迳无乡城北。
《地理风俗记》曰:燕语呼毛为无,今改宜乡也。漯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於漯水。漯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
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即修水也。《山海经》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东南流迳且如县故城南。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有且如城,故县也。代称不拘,名号变改,校其城郭,相去远矣。《地理志》曰:中部都尉治。修水又东南迳马城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俗谓是水为阿头。阿头出戎方,土俗变名耳。
又东迳零丁城南,右合延乡水。水出县西山,东迳延陵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也,俗谓之琦城。又东迳罗亭,又东迳马城北。又东注修水,又东南,于大宁郡北,右注雁门水。《山海经》曰: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其山重峦叠献,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其水东南流,迳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虏赵王嘉,以为郡。王莽之所谓厌狄也。建武十九年,世祖封代相堪为侯国。昔牵招斩韩忠於此处。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于代为西北也。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迳一故城,背山面泽,北俗谓之叱险城。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而东北,积而为潭。其陂斜长而不方,东北可二十馀里,广一十五里,蒹葭丛生焉。敦水注之。
其水导源西北少咸之山南麓,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敦水又东,泌水注之,水出东阜下,西北流迳故城北,俗谓之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乱流东北注雁门水。故《山海经》曰;少咸之山,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郭景纯曰:水出雁门山间,谓斯水也。雁门水又东北,入阳门山,谓之阳门水,与神泉水合。水出苇壁北,水有灵焉。及其密云不雨,阳旱愆期,多祷请焉。水有二流,世谓之比连泉。一水东北迳一故城东,世谓之石虎城,而东北流注阳门水,又东迳三会亭北,又东迳西伺道城北,又东,托台谷水注之。水上承神泉于苇壁北,东迳阳门山南托台谷,谓之托台水。
汲引泉溪,浑涛东注,行者间一十馀渡,东迳三会城南,又东迳托台亭北,又东北迳马头亭北,东北注雁门水。雁门水又东迳大宁郡北,魏太和中置。有修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修水东流注于雁门水也。《地理志》有于延水,而无雁门、修水之名,《山海经》有雁门之目,而无说于延河,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矣。
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丛桑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