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文学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第14章 令人心想事成的月光宝盒(1)

第14章 令人心想事成的月光宝盒(1)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求道者啊!你们如果想契合正确的佛法,必须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行。你们切勿受别人的诳惑,要随处作主,立处皆真,要在生命中的每一时刻,都主宰自己的命运,投注进你们全部的真诚与热忱,熔铸进你们的至情至性!

    1.宇宙人生的真相大白

    临济义玄

    《佛说天地人物经》是源自《涅槃经》中的一节。经文虽然简短,寥寥数语,却涵义深刻广大。全文如下:

    天地人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我亦先说,恩爱无常,合会有离,身非己有,命不久存。

    “天地人物,无生不终”,就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和动物在内,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物是可以永远存在的。没有造物主,也没有万能的上帝,更没有永恒不灭的灵魂存在。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后,一切便回归于寂灭,而不复存在。也就是说,“缘起法”是宇宙万有的无上法则,是诸佛的法身,也是佛法的根本所在。

    “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就是说,有成就必有坏,有因就必有果。任何想要违背因果律的意识、行为和思想,都是非常错误和愚蠢的。

    “我亦先说,恩爱无常,合会有离”,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的毫不例外,有相会就必有分离,有来就必有去,有聚就必有散。

    “身非己有,命不久存”,就是说,我们的身体也是虚幻不实的和合假有,并不存在一个永生不死的自我,有生就必有灭,有始就必有终。

    2.无所有,毕竟空,但有名,不可得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真相,在佛法中,具体地体现为“无所有,毕竟空,但有名,不可得”的“法空、诸法空相”,一切的一切,“无智亦无得”,因为“诸法皆空”。不但“法空”,人“空”,我也“空”,最后,空也“空”。这其实就是般若的真实义,也就是《大般若经》、《金刚经》和《心经》里全部内容的概要。

    按照人们通常的说法,汇集了佛陀所说全部“般若”的六百卷《大般若经》,如果浓缩成五千字左右的精华,就是《金刚经》里的内容。

    《金刚经》是除《心经》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佛经,它其实就是《大般若经》的第五百七十七卷全卷,属《大般若经》第九会的最后一分:能断金刚分。所以,除了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更准确无误的全称,其实应该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果再将《金刚经》浓缩成数百字左右的精华,就是我们现在介绍的这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简称《心经》。有人说,《心经》是佛学的全部精髓,是整个佛学的缩影、中枢、心要和核心,是群经之首、万法之典。确确实实,这话真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心经》虽然只有数百字,却涵括了佛法里的根本教义、基本法理和核心内容: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空、度、苦、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八圣道、无智、无得、无所得、六度波罗蜜、菩萨道、颠倒、涅槃、三世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分析起来,总共有七个部分和三十个佛教术语的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观自在,菩萨,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度,苦。

    1.观自在,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佛法精要的话,就是“观自在”的“观”字。观什么?观心!观心做什么?看它自在不自在。不自在就是“苦”。觉察到这个“苦”,就是菩萨。

    2.菩萨,就是“觉有情”,有情就是有喜怒哀乐的生命总称。喜怒哀乐的根源就是“苦”。那么,如何脱离这个“苦”?如何才能得自在呢?就去“行”,去努力修行。而且是“深”行,就是大慈大悲而勇猛精进的菩萨行。

    3.般若波罗蜜,简单的解释就是“将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是求取觉悟解脱的无上法门。

    4.照见,简单的解释就是“体察觉知和感悟”的意思。由“观”而“照”,因“照”而见。

    5.五蕴皆空,简单的解释就是“诸法皆空”的意思。是宇宙和生命的根本实质。

    6.度,简单的解释就是“度脱”或“解脱”的意思。

    7.苦,是四圣谛之首。意思是说,生命的实质就是充满了许多困难、病痛和烦恼的。

    总之,在觉悟后的菩萨眼里,人生的全部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能不能“观自在”,就在于能不能彻底地觉悟,从而揭开宇宙万有的真相大白,最终照见“五蕴皆空”的终极真理,因此而得到无上的般若智慧,通过“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的深入修行,直至成佛脱离一切苦难,最终享有自在无碍的无上喜悦。

    一句话,佛陀一生所教导的,无非就是如何去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如何去脱离人生的苦难,如何去过上安祥和乐的清净生活。所以说,佛教的总法门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据说,唐朝的白古易听到后,很不以为然,说这连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啊。告诉他这句话的老和尚就说,三岁小孩儿都知道的道理,八十岁的老汉却未必能做到啊。

    第二部分,是佛法对宇宙万有的基本概念: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处,十八界,三科。

    8.四大,佛教里的“四大”不是指人们通常以为的“酒、色、财、气”,而是指有着“坚、湿、暖、动”这四种性能的“地、水、火、风”。佛教认为,“地、水、火、风”这四大就是世界的基本构成。世界上的所有,包括生命,无一不是这四大暂时的假合变化而成的。简单地说来,就是和合而生,分散而灭,成坏无常,虚幻不实。所以说世界的本质其实是“四大本空”的。

    9.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简单地说,蕴是聚集的意思,五蕴就是构成我人色身与心识的五种类别。也就是说,色蕴是指各种可见的物质现象。受蕴是指各种感官感受。想蕴是指各种思维想象。行蕴是指各种意志行为。识蕴是指各种知觉意识。

    10.六根,分别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11.六尘,分别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12.六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13.十二处,分别是:“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14.十八界,分别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15.三科,是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的总称。

    第三部分,是佛法对生命的基本概念:三世因果,十二因缘。

    16.三世因果,“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因果”又称“业因果报”。“业”是指身心所造作的行为意识,有“意业”、“口业”和“身业”之分。所有由“意”、“口”和“身”所引起一切行为,都是有因有果,因果相应的。也就是说,任何行为意识,都是过去的业因所产生的果报,同时又是产生未来果报的业因。所以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7.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是指产生凡夫众生的生死流转轮回的十二种因果关系。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第四部分,是佛法的声闻乘(小乘)的修行法门:四圣谛,八正道。

    18.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这四个真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谛”就是真理的意思。简单地说来,人生要面对诸多的烦恼和问题,这就是“苦”的存在。去发现产生“苦”的原因和根源,这就是“集”。找到了原因和根源,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灭”。正确而相应的解决办法,就是“道”。四圣谛的真实含义,说穿了,就是如何正确面对现实世界的四个真谛。

    19.八正道,就是四圣谛中“道谛”的细说。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分别意思为:正确适当的见解认识,正确适当的思维方法,正确适当的诚实言语,正确适当的意识行为,正确适当的谋生职业,正确适当的努力实践,正确适当的念头思想,正确适当的坚定不移。

    第五部分,是佛法的菩萨乘(大乘)的修行法门: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四摄六度。

    20.四弘誓愿,就是菩萨立志成佛时所发的四个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21.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22.四摄六度,是菩萨修行法门“四摄法”和“六波罗蜜”的合称。“四摄法”是菩萨度人济世的方便法门: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六波罗蜜”则菩萨修行法门的总纲,有“六度万行”之称,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第六部分,是成佛之道:五乘教法,菩萨道,摩诃般若波罗蜜,三解脱门,究竟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3.五乘教法,是佛陀根据人们的不同根性和特点,分别设立的五种修行法门:“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24.菩萨道,就是菩萨乘,又称“菩萨行”。主要内容包括: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和四摄六度。

    25.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所有波罗蜜的总称。“摩诃”也是梵文音译,通常的解释就是“大”的意思。也就是说,般若波罗蜜同时具备了六度波罗蜜的全部内容,所以更多时候就单独列出来,别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也就是“大般若波罗蜜”,简称“大般若”。

    26.三解脱门,是指达到解脱的三种根本方法。分别是“空,无相,无愿”。因为领悟了“诸法皆空”,所以就会“心无挂碍”。因为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体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而就无所恐怖无所畏惧。因为知道整个世界是“四大皆空,五蕴非有”的虚幻不实,所以就会“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也就远离了一切的烦恼和痛苦,从而获得最终的解脱:涅槃寂静。

    27.究竟涅槃,又称“无余涅槃”或“大涅槃”,意思就是:成就了圆满智慧和清净法身的大解脱。

    28.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的意思是“无上”。“三藐”的意思是“正等”。“三菩提”的意思是“正遍觉”。合起来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遍觉”,是只有佛陀才能具备的,真空妙有而福德圆满的无上大智慧。

    第七部分,是佛法秘密乘的持咒修行法门:等同“大明咒,大神咒,无上咒,无等等咒”的般若波罗蜜咒。

    29.咒,又称“真言”,梵文为“陀罗尼”。“大明咒,大神咒,无上咒,无等等咒”的意思,是形容般若波罗蜜咒的神奇殊胜无可比拟。30.般若波罗蜜咒,是修学般若波罗蜜时所持诵的咒语。具有神奇无比的秘密甚深义,奥妙无穷而无法解说的。原文大意为:努力努力,快快努力,大家齐努力,速到彼岸去。

    换句话说,一部《心经》就是整个佛法的精华所在,涵蕴了“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等修学步骤,总结概括了佛法的全部内容。《心经》的汉文版本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于世的,是唐朝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全文不连标点在内共260字的《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如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朝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般罗揭谛,般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终然而,有次我在无意中,对照了《心经》的梵文歌曲,发现玄奘法师的这个版本并非原汗原味的翻译,好象其中漏掉了一些什么。后来找到另一位佛经汉译大师鸠摩罗什的《心经》版本,一下子就明白漏掉的是什么了。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心经》,全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全文如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天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