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前言(3)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史蒂夫之所以愿意维持和我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期,电脑的世界正处于变局之中,只有激发起公众对他的下一代伟大产品的热切渴望,让他们朝思暮想、屏息而待,才有可能吸引到足够的潜在客户和投资者,史蒂夫特别需要投资者的支持,因为NeXT用了将近5年时间才推出第一代工作站电脑。史蒂夫一直都非常明白媒体报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价值,这也是里吉斯·麦肯纳(Regis McKenna)所谓的史蒂夫“过人天赋”中的一部分。麦肯纳是史蒂夫早期最重要的导师,他曾经说过“史蒂夫在市场营销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在22岁的时候已经有了敏锐的直觉。他知道索尼的伟大之处,也了解英特尔的伟大之处,他希望自己的产品也能享有如此声誉”。
史蒂夫知道苹果公司的报道是由我负责的,好几年时间里,他会时不时给我打电话爆一点苹果的“料”,都是他从还留在苹果工作的前同事那里听来的,有时候他只是谈谈自己对于苹果公司无休无止的高层变动闹剧的看法。到90年代初,苹果已经变得一团糟,史蒂夫是可靠的情报来源,而且我渐渐发现他打电话的时机绝对不是随便选的,每次都是有动机的:有时候是想挖掘一些竞争对手的信息,有时候是想让我看看他的产品,有时候是对我写的文章表示不满。对于最后一种情况,他还会跟我抗争。90年代后期,他又回到了苹果公司,我认为有必要给《财富》杂志再写一篇关于苹果的报道,于是给他发了封邮件。我们已经几个月没联系了,因为我做了一个心脏手术,在我住院期间他曾给我打过电话祝好,现在我已经康复了,打算再撰写一篇报道。他给我回了邮件,寥寥数语:“布伦特,我记得去年夏天你写的那篇报道对我和苹果公司都很不友好,这让我很受伤,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烂报道呢?”不过几个月后,他还是让步了,配合我写了另一篇封面报道。
我们的关系长久、复杂,却让彼此获益。如果我在行业活动中碰到史蒂夫,他会把我当成朋友介绍给别人,这一点让我受宠若惊,也让我感到有一丝怪异,我的确应该算得上是他的朋友,但并非所有的时候都是如此。有段时间,他在帕洛阿尔托办公,办公室离《财富》杂志所在地很近,我时不时会碰到他,我们会停下脚步天南海北地聊上几句。有一次,我还帮他挑选送给妻子的生日礼物。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去过他家很多次,每一次都比较随意、不拘礼节,我和其他CEO(首席执行官)的接触并不是这样的。然而每时每刻,我们之间关系的本质是非常清晰明了的:我是记者,而他是被采访对象和文章的主题。他很喜欢我写的某些报道,另一些却让他很生气,比如上文提到的让他回了邮件的那篇报道。我始终保持独立,而他也会隐藏一些信息,这构成了我们关系的边界。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我们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21世纪头10年的中期,我们都病得很严重,他在2003年被确诊为胰腺癌,而我在2005年去中美洲期间感染了心内膜炎和脑膜炎,昏迷了14天,醒来后几乎失去了所有听觉。当然,他对我病情的了解远远胜过我对他病情的了解。有时候,他也会向我透露一些病情的细节,有一次我们还比较了手术后留下的疤,就像电影《大白鲨》里的昆特(由罗伯特·肖饰演)和胡珀(由理查德·德莱福斯饰演)那样。我在斯坦福医院康复期间,他来看过我两次,主要是来检查自己的肿瘤,顺便来探望一下。他给我讲了关于比尔·盖茨的笑话,还因为我没有戒烟把我训斥了一顿,他总是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指手画脚,劝了我好几年让我戒烟。
史蒂夫去世后,关于他的报道铺天盖地,有文章、图书、电影,还有电视节目,大部分只是在重复关于史蒂夫的那些传说和成见。这些传说和成见从80年代起就开始流传,那时媒体刚从位于库比蒂诺(Cupertino)的苹果公司总部挖掘出这位神童。当时,史蒂夫沉浸于媒体的追捧中,对于媒体并不设防,那段时间也是他生活最为散漫、放纵的一段日子,因此媒体在把他描绘成天才的同时,也免不了揭露他的卑劣以及对同事和朋友的漠不关心。后来他开始对媒体设防,只在需要宣传产品时才与媒体合作,因此这些早期的报道就成了大众获知他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唯一来源。这也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他去世后,关于他的报道展现的几乎都是一些成见:史蒂夫是一位天才,在设计方面天赋过人,讲故事的能力超凡脱俗,可以产生“扭曲现实”的魔力;他就是个自以为是的混蛋,一味地追求完美,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他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聪明,从来听不进任何建议,而且从出生伊始,就是天才与混蛋的结合体。
以我对史蒂夫的了解来看,这些成见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在我看来,史蒂夫比我在其他任何文章里读到的形象都更复杂、更有人性、更多愁善感,甚至更聪明。他去世几个月后,我开始整理我对史蒂夫的采访笔记、磁带和文档,又回忆起很多已经淡忘的内容:有我采访他时随手写下的笔记,有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当时没有用在报道里的故事,有我们互发的邮件,还有从来没有转成文字稿的磁带录音。我还找出一盒史蒂夫送我的磁带,当时约翰·列侬(John Lennon)的遗孀小野洋子(Yoko Ono)送给史蒂夫一盘磁带,是歌曲《永远的草莓地》(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在录制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版本,史蒂夫又翻录了一盒送给我。这些旧物都藏在车库里,在整理旧物的过程中,关于史蒂夫的很多记忆涌上心头。这些旧物我整理了好几周,整理完后我做了个决定:
史蒂夫之所以愿意维持和我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期,电脑的世界正处于变局之中,只有激发起公众对他的下一代伟大产品的热切渴望,让他们朝思暮想、屏息而待,才有可能吸引到足够的潜在客户和投资者,史蒂夫特别需要投资者的支持,因为NeXT用了将近5年时间才推出第一代工作站电脑。史蒂夫一直都非常明白媒体报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价值,这也是里吉斯·麦肯纳(Regis McKenna)所谓的史蒂夫“过人天赋”中的一部分。麦肯纳是史蒂夫早期最重要的导师,他曾经说过“史蒂夫在市场营销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在22岁的时候已经有了敏锐的直觉。他知道索尼的伟大之处,也了解英特尔的伟大之处,他希望自己的产品也能享有如此声誉”。
史蒂夫知道苹果公司的报道是由我负责的,好几年时间里,他会时不时给我打电话爆一点苹果的“料”,都是他从还留在苹果工作的前同事那里听来的,有时候他只是谈谈自己对于苹果公司无休无止的高层变动闹剧的看法。到90年代初,苹果已经变得一团糟,史蒂夫是可靠的情报来源,而且我渐渐发现他打电话的时机绝对不是随便选的,每次都是有动机的:有时候是想挖掘一些竞争对手的信息,有时候是想让我看看他的产品,有时候是对我写的文章表示不满。对于最后一种情况,他还会跟我抗争。90年代后期,他又回到了苹果公司,我认为有必要给《财富》杂志再写一篇关于苹果的报道,于是给他发了封邮件。我们已经几个月没联系了,因为我做了一个心脏手术,在我住院期间他曾给我打过电话祝好,现在我已经康复了,打算再撰写一篇报道。他给我回了邮件,寥寥数语:“布伦特,我记得去年夏天你写的那篇报道对我和苹果公司都很不友好,这让我很受伤,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烂报道呢?”不过几个月后,他还是让步了,配合我写了另一篇封面报道。
我们的关系长久、复杂,却让彼此获益。如果我在行业活动中碰到史蒂夫,他会把我当成朋友介绍给别人,这一点让我受宠若惊,也让我感到有一丝怪异,我的确应该算得上是他的朋友,但并非所有的时候都是如此。有段时间,他在帕洛阿尔托办公,办公室离《财富》杂志所在地很近,我时不时会碰到他,我们会停下脚步天南海北地聊上几句。有一次,我还帮他挑选送给妻子的生日礼物。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去过他家很多次,每一次都比较随意、不拘礼节,我和其他CEO(首席执行官)的接触并不是这样的。然而每时每刻,我们之间关系的本质是非常清晰明了的:我是记者,而他是被采访对象和文章的主题。他很喜欢我写的某些报道,另一些却让他很生气,比如上文提到的让他回了邮件的那篇报道。我始终保持独立,而他也会隐藏一些信息,这构成了我们关系的边界。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我们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21世纪头10年的中期,我们都病得很严重,他在2003年被确诊为胰腺癌,而我在2005年去中美洲期间感染了心内膜炎和脑膜炎,昏迷了14天,醒来后几乎失去了所有听觉。当然,他对我病情的了解远远胜过我对他病情的了解。有时候,他也会向我透露一些病情的细节,有一次我们还比较了手术后留下的疤,就像电影《大白鲨》里的昆特(由罗伯特·肖饰演)和胡珀(由理查德·德莱福斯饰演)那样。我在斯坦福医院康复期间,他来看过我两次,主要是来检查自己的肿瘤,顺便来探望一下。他给我讲了关于比尔·盖茨的笑话,还因为我没有戒烟把我训斥了一顿,他总是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指手画脚,劝了我好几年让我戒烟。
史蒂夫去世后,关于他的报道铺天盖地,有文章、图书、电影,还有电视节目,大部分只是在重复关于史蒂夫的那些传说和成见。这些传说和成见从80年代起就开始流传,那时媒体刚从位于库比蒂诺(Cupertino)的苹果公司总部挖掘出这位神童。当时,史蒂夫沉浸于媒体的追捧中,对于媒体并不设防,那段时间也是他生活最为散漫、放纵的一段日子,因此媒体在把他描绘成天才的同时,也免不了揭露他的卑劣以及对同事和朋友的漠不关心。后来他开始对媒体设防,只在需要宣传产品时才与媒体合作,因此这些早期的报道就成了大众获知他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唯一来源。这也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他去世后,关于他的报道展现的几乎都是一些成见:史蒂夫是一位天才,在设计方面天赋过人,讲故事的能力超凡脱俗,可以产生“扭曲现实”的魔力;他就是个自以为是的混蛋,一味地追求完美,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他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聪明,从来听不进任何建议,而且从出生伊始,就是天才与混蛋的结合体。
以我对史蒂夫的了解来看,这些成见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在我看来,史蒂夫比我在其他任何文章里读到的形象都更复杂、更有人性、更多愁善感,甚至更聪明。他去世几个月后,我开始整理我对史蒂夫的采访笔记、磁带和文档,又回忆起很多已经淡忘的内容:有我采访他时随手写下的笔记,有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当时没有用在报道里的故事,有我们互发的邮件,还有从来没有转成文字稿的磁带录音。我还找出一盒史蒂夫送我的磁带,当时约翰·列侬(John Lennon)的遗孀小野洋子(Yoko Ono)送给史蒂夫一盘磁带,是歌曲《永远的草莓地》(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在录制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版本,史蒂夫又翻录了一盒送给我。这些旧物都藏在车库里,在整理旧物的过程中,关于史蒂夫的很多记忆涌上心头。这些旧物我整理了好几周,整理完后我做了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