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45岁生日那天晚上,他和砺上人有段精彩的对话,让人看了很为刘伯温是非分明的观点震惊。
砥上人:“佛主张不杀生,非但不杀生,还要割肉喂虎。”
刘伯温:“这就不对,如果你被老虎咬了一口,马上要死了,有机会杀它,也不杀吗?”
砥:“原则上是这样。”
刘:“你们佛家不是说众生平等吗?可你就要被老虎咬死了却不反击,那是不是证明你的命不如老虎?”
砥:“这个嘛……”
刘:“你们这种人每天坐在绝对安全的地方,撞钟念经,因为没有危险,所以就信口胡说,不杀生,却不知身处险境的人,如果不杀掉老虎,就会失去生命。你们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保护罪恶吗?哪里有仁义之心?”
砥:“杀生肯定要遭到报应的。”
刘:“山中老虎,水中鲨鱼,每天都杀生,我怎么没见到它们有报应?”
砥:“哎哟,那是食物链的问题,佛说不杀生,是讲给咱们有理性的人听的。”
刘:“这样说来,禽兽杀生不会得到报应,而我们人杀生就要得到报应,那人不如禽兽?”
砥:“咱们谈点别的吧。”
刘:“咱们头顶的这片天的主宰是谁?”
砥:“佛祖。”
刘:“佛祖在西方,这里是东方。”
砥:“那就是你们道教的玉皇大帝吧。”
刘:“玉皇大帝是主宰天地的神,他定下法律,而你们佛教却总对有罪之人引手相援,你们这不是违法吗?”
砥:“你看今天的月亮好圆啊!”
那天月亮的确好圆,但是,刘伯温说:“其实我只是不尊重你的职业,但我尊重你这个人。”
砥上人说:“你就该如此,因为我又不是番僧。”
的确,刘伯温虽然反对佛教,但却和佛门中那些非番僧的人交往甚密。在绍兴三年,他游山玩水之地都有和尚的身影。而且刘伯温在着作中经常会用到佛家的典故,或者是以佛家的语境来书写文章诗词。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唐朝时韩愈反佛,认为佛教的先生们每天不干活,但却占着大量土地,是世外的顶级富豪,尤为要命的是,他们传播一些大言不惭的理论,使人心萎靡,应该把他们的寺庙铲平,把他们的土地收为国有,再让他们蓄发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但韩愈却和很多和尚结为朋友。
刘伯温和韩愈有同样的心境,所以在二人谈话的最后,刘伯温感叹说:“你们佛教的神只们也不过是我们普通人所制造的,制造者如果头脑清醒,宅心仁厚,你们的神只就正大仙容,佛光普照。反之,你们的神只就是群魔乱舞,一塌糊涂。”
每个人都在心中制造着属于自己的神只,这种神只有时候是正义之神,有时候是邪恶之神,还有时候,只是一片虚空而已。这种人,我们称之为没有理想的人。
刘伯温心中的神只自然是正义之神,只不过这尊神制造的时间太长,发挥的作用也微乎其微。1356年,刘伯温福至心灵,他最后一次在大元王朝亮相的序幕被他心目中的神只缓缓拉开。
灯笼计
刘伯温重新被元政府起用,不是元政府幡然醒悟他是个人才,而是和几年前一样,也是朋友的推荐。他这个朋友叫石抹宜孙,契丹人,是个传奇色彩浓厚的人物。石抹宜孙性情洒脱但很机警,能力突出但谦虚谨慎。年轻时曾袭了父亲的官位来到江南,在处州担任行政长官。当他弟弟成人后,不能自力更生,所以他就打通关系,把父亲的官位袭给了弟弟,而自己到台州闭门读书。1351年,方国珍在台州革命,江浙行省想到这位传奇人物,就命令他到温州担任行政长官。刘伯温在绍兴监狱游山玩水时,石抹宜孙已凭多次击败盗贼的功勋荣升江浙行省枢密院判官了。
从各种关于石抹宜孙的记载来看,他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儒将中的奇葩。他的军队纪律严明,能吃大苦耐大劳。他本人则是个书痴,特别善于写优美动人的诗歌。由于都在江浙行省做官,所以刘伯温和石抹宜孙总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刘伯温在绍兴监狱时,二人的关系升温。石抹宜孙有意识地接近绍兴文化圈,所以有心人经常能在绍兴看到石抹宜孙的身影。就在那时,石抹宜孙和刘伯温开始频繁交往,两人同时确定,这是双方伟大友谊的开端。
刘伯温对时局的看法让石抹宜孙深以为然,刘伯温在方国珍屡降屡叛处置问题上的是非观更是和石抹宜孙心心相印。所以在1356年正月,石抹宜孙就写了封聘用书,送到刘伯温处,请他出山帮自己。字里行间流淌着无限真情,使刘伯温深为感动。
一个人一旦被感动,必然要付诸行动。所以,正月末得到石抹宜孙的信,二月初,刘伯温就走进杭州城,接受了江浙行省都事的职务,三月初,他风尘仆仆地来到了石抹宜孙办公地处州。
石抹宜孙激动不已,紧紧握着刘伯温的手,似乎要落下眼泪来。但他认为这样不合适,所以马上收起情绪,拿出一份档案,对刘伯温说:“这是逆贼吴成七的档案,你先看看。”
吴成七是刘伯温的老乡,青田县人,吃苦耐劳而且头脑灵活,并且在当地一位江湖高手手下练过搏击术。春天来时,在家务农,庄稼生长时,他就外出贩售私盐。这使我们想到了他的前辈张士诚,但吴成七和张士诚不一样,贩卖私盐只是兼职,并非主业。
1353年春天,吴成七在青田某个镇上贩卖私盐,结果被当地的盐霸欺辱,不但让他赔了本,还揍了他个鼻青脸肿。吴成七陷入两难境地,他不能报官,因为他就是违法犯罪分子,他又不能忍气吞声,因为从当年的气象知识判断,他的土地将颗粒无收。吴成七趴在地上考虑了很久,终于决定先出一口恶气再谈其他。于是,他站了起来,盐霸和他的几个喽啰对他这种挑衅行为极为愤怒,准备再揍他一顿。他们不知道,吴成七的搏击术造诣很高,有时候连他老师都不是对手。所以,他一记重拳就把那个盐霸脸打成了肉饼,盐霸当场死亡,吴成七逃离现场。
杀人肯定要偿命,天经地义。但有一种杀人就不必偿命,比如政府杀人,再比如造反杀人。吴成七在家中惶恐了一天后,找来了同行——民间搏击大师宋茂四,还有他平时经常救济的儒生支云龙和经常蹭他吃喝、并声称是青田第一谋士的周一公。
四人几乎是一拍即合,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心心相印和肝胆相照,而是因为那时候,江浙境内除了绍兴无烽烟外,其他地方狼藉一片。人人都在造反和准备造反,而且成功几率出奇的大。既然现在活得差强人意,那就重走出一条人生路。
宋茂四常在江湖上行走,认识了太多不如意的人,所以一经联络,马上站出了一群人。周一公扮演了街头革命家的本色,通过各种装神弄鬼,吸引了无数想要发家致富的人。
吴成七坐在高处,看着一万多人向他欢呼,突然想到了支云龙曾经说的一个成语:众望所归。
1354年,众望所归的吴成七自称“吴王”,开始了他和元政府的对抗之路。但吴成七只是穷吆喝,他称吴王很久了,只是在某某村和某某屯里称王称霸。也就是说,他开始时,根本没有和元政府的正规军接触过。他的军粮全从当地普通百姓那里得来,谁家辛苦种了粮食也不可能白给他,所以吴成七最开始革命时,是先对普通老百姓革命。这种革命方式有两种:有钱有粮的出钱粮,没钱没粮的就出人。
革命的成果极为乐观,因为人数的增多,吴成七不得不频繁更换巢穴。最终,他在青田县金炉乡金山村后面的金山顶上建立最终巢穴,后人称为吴成七寨。几年后,前来招安他的官员说:“这是个货真价实的易守难攻之处,海拔700余米,孤峰耸立,地势险要。吴成七把寨子分为三级,每一级都有重兵把守,加之地利,想要突破这样的贼巢,惨重代价在所难免。”
人其实就像动物,出发捕猎前,必须要巩固自己的窝。中国人对一个混得惨兮兮的人经常用一句话:把窝都混没了。但特别重视自己的窝,也会使人的防御思维特别突出,而进攻思维退居二线。
吴成七一直在加固他的老巢,就如孙悟空当年始终巩固他的水帘洞一样。所以,一年下来,他震撼的一次军事行动只是攻击了青田县城。
但对于当时风声鹤唳的元政府而言,这样的军事行动已足够他们惊恐万分了。江浙行省马上派遣剿匪部队去找吴成七。吴成七最开始时还心惊肉跳,但他的担心实属多余,因为政府剿匪部队走到南田山时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溃散了。几个月后,第二批剿匪部队又移动到了南田山,吴成七试探着派出一支小分队,在山顶敲锣打鼓,那支剿匪部队刚闻鼓声就一哄而散。
勇气固然来自我心,但很多时候,勇气的产生是因为对手的无能。元政府剿匪军的无能让吴成七有了走出巢穴的勇气,开始扩大他的势力范围。短时间内,他的部队犹如修炼成精的妖怪出山,横扫处、温、婺州及闽北建瓯一带。吴成七稳扎稳打,打下一地马上建立军事营垒(寨子),结果,如你所知,吴成七的势力就如一条蜈蚣,首尾联络百余寨。元政府头痛万分,只好再拿出他们的看家本领:招安。
然而,双方的谈判过程没有任何进展,因为大家讨价还价,谁都不相信谁。所以,吴成七继续做他的山大王,元政府这时才命令石抹宜孙对吴成七作坚决彻底的剿杀。
刘伯温看完这份档案,对这位老乡的评价并不高:吴成七很难成事,他喜欢建寨,这样的人不是进取型人才。
石抹宜孙说:“固然如此,但他建寨的同时在屠杀我们的子民,所以还请你出计策。”刘伯温笑了笑,看了看他的同僚们。当他正在看档案时,石抹宜孙的三位最得力的下属已经陆续来到。其实,对这些人,刘伯温都认识。而且,刘伯温也认定他们是肯做事而且能把事做成的人。
比如站在石抹宜孙身边那个儒雅但眉宇之间却透着一股英气的章溢,是元朝大儒王毅的关门弟子,1352年,红巾军把他的侄子捉获,他挺身而出,主动替换侄子。红巾军曾闻他是个人才,想要他为己效力,章溢死都不肯。后来,他贿赂看守,逃出囚牢,散尽家财组建民团,帮助石抹宜孙把进入龙泉的红巾军打退。石抹宜孙对章溢的评价很高,说他是台州之民的救世主。
另外那个章溢的老乡胡深,是个有责任心的人,龙泉大乱时,他集结家族子弟,组成武装部队投靠石抹宜孙。多次不动一兵一卒,仅靠嘴皮子招降山贼海盗。
刘伯温看档案时,他就站在刘伯温身边,皱眉思考。
坐在那里的那个五短身材的叫叶琛,脸横着比竖着宽,有人说他是蒙古人,有人说他是契丹人,也有人说他有二分之一蒙古血统、二分之一汉人血统。他初做官时就来到处州,和石抹宜孙成为莫逆之交。这三人中,他和吴成七打的交道最多,曾亲自去招降过吴成七,对坚不可摧的吴成七寨有着深刻印象。
还有传言说,叶琛初到青田时,曾被吴成七俘虏过,而且和吴成七结下了深厚友谊,所以元政府准备招降吴成七时,他成了最佳人选。但这种说法很少有人提及,因为叶琛自认根正苗红,说他和吴成七有瓜葛,那就是在侮辱他。
刘伯温是个有话就直说的人,所以他就对石抹宜孙说了他的计划:第一步当然是写安民告示,因为现在处州附近不仅是吴成七,还有很多山贼。历来战争,讲究的都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刘伯温这一招起到的就是“平乱”前安抚民心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吃不起饭、穿不起衣被迫落草为寇的百姓,如果能在战争之初就把他们争取过来,不费一兵一卒就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这是战争最理想的效果。另外还有一点,没有参加山贼的普通百姓也是潜在的山贼,这些人就是山贼的招生对象,所以,必须要堵塞山贼的兵源,暂时可行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政府是正义的,山贼是邪恶的。
叶琛听完刘伯温的话,站了起来,鼓掌说:“其实所谓安民告示,无非就是替咱们政府辩护一下吧?”
刘伯温对他的聪明很认可,但是,为元王朝辩护是件苦活。因为在那时,如果不是聋子或者是瞎子,都能看出来,政府和山贼没有不同之处。
可这难不倒刘伯温,因为激情和忠贞是智慧的源泉。刘伯温的安民告示是这样的:一开头,总结了元王朝建国八十余年是怎么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证明元顺帝还有为民之心,然后就开始替皇帝作自我检讨,他认为现在社会这么浮躁、险恶,都是当官的问题,皇帝问题并不大,接着,刘伯温开始循循善诱,告诉百姓:“我的父老乡亲啊,不要再被蒙蔽啦,欺侮你们的是贪官污吏,我也知道你们是被逼的,但是你们的矛头指错了,不应该对着我们圣明的皇上啊!你们无知的行为已经惊扰了皇上,何况那些贪官污吏你们也杀了不少,该够本了吧,该收手时就收手,你们再胡闹的话,皇上不客气了。”
实际上,刘伯温纵然有如椽大笔,有点石成金的水平,由于事实所限,他的论点也没有办法使所有人都信服。因为百姓们的认识都没他那么深,何况他们忠君意识并不强,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要是好皇帝,那当官的也不敢这么胡作非为。
安民告示没有起到作用,这就证明有时候攻心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恰好相反,有时候,武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吴成七的军队号称十万,其实只有几万人,这几万人里还有被逼当贼的人。所以,吴成七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强。
不过,此人的部队有个优点,就是善于山地作战。叶琛最有体会,他指出,吴成七那些喽啰简直不是人,在南方的山地之间,吴成七和他的部队如同鬼魅,飘然而来,砍了几颗脑袋又飘然而去,有时候又像是山神,可以移山挪树。老实说,元朝的陆军横扫天下时,对森林和山地也是束手无策。忽必烈活着时曾对安南和缅国进行过多次试探性的攻击,结果都是惨败而回。蒙古军队的名利场在大平原,而不是深山老林中。
刘伯温对叶琛说:“打仗,就四个字,扬长避短。绝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去碰对方的长处,那不是打仗,而是自杀。应该把吴成七叫到咱们的平原上来打。”
叶琛也是打过仗的人,而且读过兵法。纸上谈兵大家都是高手,都明白战役不是请客,要人家来就来。刘伯温又补充说:“要引蛇出洞。”
叶琛苦起脸来说:“我的部队一听说跟吴成七打架,就浑身无力,四肢发抖。引蛇出洞这种事,他们肯定不愿意干,我也不想让他们白白去送死。”
刘伯温说:“这简单,给我权力,我来招聘在山地生活的平民。贼最了解贼,用山地平民对付山地平民就是这个套路。”
据说,这件事后来的结果是,刘伯温招收山地山民,给吃给穿给兵器,和吴成七交战数次,吴成七屡战屡败,最后他的武装部队土崩瓦解,吴成七死在乱兵中。
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石抹宜孙和刘伯温等人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1356年三月份,计划开始实施。叶琛被任命为剿匪司令,带领当时江浙行省所能集结起来的一万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对吴成七发动全面进攻。一个月后,叶琛的部队一举荡平吴成七的二十余座军寨,并且击杀了吴成七的军师周一公。吴成七在总寨惶恐不安,就在他惊魂未定时,叶琛的部队又破了他三十余座军寨,同时还消灭了吴成七派去增援的五千精锐。
45岁生日那天晚上,他和砺上人有段精彩的对话,让人看了很为刘伯温是非分明的观点震惊。
砥上人:“佛主张不杀生,非但不杀生,还要割肉喂虎。”
刘伯温:“这就不对,如果你被老虎咬了一口,马上要死了,有机会杀它,也不杀吗?”
砥:“原则上是这样。”
刘:“你们佛家不是说众生平等吗?可你就要被老虎咬死了却不反击,那是不是证明你的命不如老虎?”
砥:“这个嘛……”
刘:“你们这种人每天坐在绝对安全的地方,撞钟念经,因为没有危险,所以就信口胡说,不杀生,却不知身处险境的人,如果不杀掉老虎,就会失去生命。你们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保护罪恶吗?哪里有仁义之心?”
砥:“杀生肯定要遭到报应的。”
刘:“山中老虎,水中鲨鱼,每天都杀生,我怎么没见到它们有报应?”
砥:“哎哟,那是食物链的问题,佛说不杀生,是讲给咱们有理性的人听的。”
刘:“这样说来,禽兽杀生不会得到报应,而我们人杀生就要得到报应,那人不如禽兽?”
砥:“咱们谈点别的吧。”
刘:“咱们头顶的这片天的主宰是谁?”
砥:“佛祖。”
刘:“佛祖在西方,这里是东方。”
砥:“那就是你们道教的玉皇大帝吧。”
刘:“玉皇大帝是主宰天地的神,他定下法律,而你们佛教却总对有罪之人引手相援,你们这不是违法吗?”
砥:“你看今天的月亮好圆啊!”
那天月亮的确好圆,但是,刘伯温说:“其实我只是不尊重你的职业,但我尊重你这个人。”
砥上人说:“你就该如此,因为我又不是番僧。”
的确,刘伯温虽然反对佛教,但却和佛门中那些非番僧的人交往甚密。在绍兴三年,他游山玩水之地都有和尚的身影。而且刘伯温在着作中经常会用到佛家的典故,或者是以佛家的语境来书写文章诗词。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唐朝时韩愈反佛,认为佛教的先生们每天不干活,但却占着大量土地,是世外的顶级富豪,尤为要命的是,他们传播一些大言不惭的理论,使人心萎靡,应该把他们的寺庙铲平,把他们的土地收为国有,再让他们蓄发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但韩愈却和很多和尚结为朋友。
刘伯温和韩愈有同样的心境,所以在二人谈话的最后,刘伯温感叹说:“你们佛教的神只们也不过是我们普通人所制造的,制造者如果头脑清醒,宅心仁厚,你们的神只就正大仙容,佛光普照。反之,你们的神只就是群魔乱舞,一塌糊涂。”
每个人都在心中制造着属于自己的神只,这种神只有时候是正义之神,有时候是邪恶之神,还有时候,只是一片虚空而已。这种人,我们称之为没有理想的人。
刘伯温心中的神只自然是正义之神,只不过这尊神制造的时间太长,发挥的作用也微乎其微。1356年,刘伯温福至心灵,他最后一次在大元王朝亮相的序幕被他心目中的神只缓缓拉开。
灯笼计
刘伯温重新被元政府起用,不是元政府幡然醒悟他是个人才,而是和几年前一样,也是朋友的推荐。他这个朋友叫石抹宜孙,契丹人,是个传奇色彩浓厚的人物。石抹宜孙性情洒脱但很机警,能力突出但谦虚谨慎。年轻时曾袭了父亲的官位来到江南,在处州担任行政长官。当他弟弟成人后,不能自力更生,所以他就打通关系,把父亲的官位袭给了弟弟,而自己到台州闭门读书。1351年,方国珍在台州革命,江浙行省想到这位传奇人物,就命令他到温州担任行政长官。刘伯温在绍兴监狱游山玩水时,石抹宜孙已凭多次击败盗贼的功勋荣升江浙行省枢密院判官了。
从各种关于石抹宜孙的记载来看,他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儒将中的奇葩。他的军队纪律严明,能吃大苦耐大劳。他本人则是个书痴,特别善于写优美动人的诗歌。由于都在江浙行省做官,所以刘伯温和石抹宜孙总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刘伯温在绍兴监狱时,二人的关系升温。石抹宜孙有意识地接近绍兴文化圈,所以有心人经常能在绍兴看到石抹宜孙的身影。就在那时,石抹宜孙和刘伯温开始频繁交往,两人同时确定,这是双方伟大友谊的开端。
刘伯温对时局的看法让石抹宜孙深以为然,刘伯温在方国珍屡降屡叛处置问题上的是非观更是和石抹宜孙心心相印。所以在1356年正月,石抹宜孙就写了封聘用书,送到刘伯温处,请他出山帮自己。字里行间流淌着无限真情,使刘伯温深为感动。
一个人一旦被感动,必然要付诸行动。所以,正月末得到石抹宜孙的信,二月初,刘伯温就走进杭州城,接受了江浙行省都事的职务,三月初,他风尘仆仆地来到了石抹宜孙办公地处州。
石抹宜孙激动不已,紧紧握着刘伯温的手,似乎要落下眼泪来。但他认为这样不合适,所以马上收起情绪,拿出一份档案,对刘伯温说:“这是逆贼吴成七的档案,你先看看。”
吴成七是刘伯温的老乡,青田县人,吃苦耐劳而且头脑灵活,并且在当地一位江湖高手手下练过搏击术。春天来时,在家务农,庄稼生长时,他就外出贩售私盐。这使我们想到了他的前辈张士诚,但吴成七和张士诚不一样,贩卖私盐只是兼职,并非主业。
1353年春天,吴成七在青田某个镇上贩卖私盐,结果被当地的盐霸欺辱,不但让他赔了本,还揍了他个鼻青脸肿。吴成七陷入两难境地,他不能报官,因为他就是违法犯罪分子,他又不能忍气吞声,因为从当年的气象知识判断,他的土地将颗粒无收。吴成七趴在地上考虑了很久,终于决定先出一口恶气再谈其他。于是,他站了起来,盐霸和他的几个喽啰对他这种挑衅行为极为愤怒,准备再揍他一顿。他们不知道,吴成七的搏击术造诣很高,有时候连他老师都不是对手。所以,他一记重拳就把那个盐霸脸打成了肉饼,盐霸当场死亡,吴成七逃离现场。
杀人肯定要偿命,天经地义。但有一种杀人就不必偿命,比如政府杀人,再比如造反杀人。吴成七在家中惶恐了一天后,找来了同行——民间搏击大师宋茂四,还有他平时经常救济的儒生支云龙和经常蹭他吃喝、并声称是青田第一谋士的周一公。
四人几乎是一拍即合,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心心相印和肝胆相照,而是因为那时候,江浙境内除了绍兴无烽烟外,其他地方狼藉一片。人人都在造反和准备造反,而且成功几率出奇的大。既然现在活得差强人意,那就重走出一条人生路。
宋茂四常在江湖上行走,认识了太多不如意的人,所以一经联络,马上站出了一群人。周一公扮演了街头革命家的本色,通过各种装神弄鬼,吸引了无数想要发家致富的人。
吴成七坐在高处,看着一万多人向他欢呼,突然想到了支云龙曾经说的一个成语:众望所归。
1354年,众望所归的吴成七自称“吴王”,开始了他和元政府的对抗之路。但吴成七只是穷吆喝,他称吴王很久了,只是在某某村和某某屯里称王称霸。也就是说,他开始时,根本没有和元政府的正规军接触过。他的军粮全从当地普通百姓那里得来,谁家辛苦种了粮食也不可能白给他,所以吴成七最开始革命时,是先对普通老百姓革命。这种革命方式有两种:有钱有粮的出钱粮,没钱没粮的就出人。
革命的成果极为乐观,因为人数的增多,吴成七不得不频繁更换巢穴。最终,他在青田县金炉乡金山村后面的金山顶上建立最终巢穴,后人称为吴成七寨。几年后,前来招安他的官员说:“这是个货真价实的易守难攻之处,海拔700余米,孤峰耸立,地势险要。吴成七把寨子分为三级,每一级都有重兵把守,加之地利,想要突破这样的贼巢,惨重代价在所难免。”
人其实就像动物,出发捕猎前,必须要巩固自己的窝。中国人对一个混得惨兮兮的人经常用一句话:把窝都混没了。但特别重视自己的窝,也会使人的防御思维特别突出,而进攻思维退居二线。
吴成七一直在加固他的老巢,就如孙悟空当年始终巩固他的水帘洞一样。所以,一年下来,他震撼的一次军事行动只是攻击了青田县城。
但对于当时风声鹤唳的元政府而言,这样的军事行动已足够他们惊恐万分了。江浙行省马上派遣剿匪部队去找吴成七。吴成七最开始时还心惊肉跳,但他的担心实属多余,因为政府剿匪部队走到南田山时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溃散了。几个月后,第二批剿匪部队又移动到了南田山,吴成七试探着派出一支小分队,在山顶敲锣打鼓,那支剿匪部队刚闻鼓声就一哄而散。
勇气固然来自我心,但很多时候,勇气的产生是因为对手的无能。元政府剿匪军的无能让吴成七有了走出巢穴的勇气,开始扩大他的势力范围。短时间内,他的部队犹如修炼成精的妖怪出山,横扫处、温、婺州及闽北建瓯一带。吴成七稳扎稳打,打下一地马上建立军事营垒(寨子),结果,如你所知,吴成七的势力就如一条蜈蚣,首尾联络百余寨。元政府头痛万分,只好再拿出他们的看家本领:招安。
然而,双方的谈判过程没有任何进展,因为大家讨价还价,谁都不相信谁。所以,吴成七继续做他的山大王,元政府这时才命令石抹宜孙对吴成七作坚决彻底的剿杀。
刘伯温看完这份档案,对这位老乡的评价并不高:吴成七很难成事,他喜欢建寨,这样的人不是进取型人才。
石抹宜孙说:“固然如此,但他建寨的同时在屠杀我们的子民,所以还请你出计策。”刘伯温笑了笑,看了看他的同僚们。当他正在看档案时,石抹宜孙的三位最得力的下属已经陆续来到。其实,对这些人,刘伯温都认识。而且,刘伯温也认定他们是肯做事而且能把事做成的人。
比如站在石抹宜孙身边那个儒雅但眉宇之间却透着一股英气的章溢,是元朝大儒王毅的关门弟子,1352年,红巾军把他的侄子捉获,他挺身而出,主动替换侄子。红巾军曾闻他是个人才,想要他为己效力,章溢死都不肯。后来,他贿赂看守,逃出囚牢,散尽家财组建民团,帮助石抹宜孙把进入龙泉的红巾军打退。石抹宜孙对章溢的评价很高,说他是台州之民的救世主。
另外那个章溢的老乡胡深,是个有责任心的人,龙泉大乱时,他集结家族子弟,组成武装部队投靠石抹宜孙。多次不动一兵一卒,仅靠嘴皮子招降山贼海盗。
刘伯温看档案时,他就站在刘伯温身边,皱眉思考。
坐在那里的那个五短身材的叫叶琛,脸横着比竖着宽,有人说他是蒙古人,有人说他是契丹人,也有人说他有二分之一蒙古血统、二分之一汉人血统。他初做官时就来到处州,和石抹宜孙成为莫逆之交。这三人中,他和吴成七打的交道最多,曾亲自去招降过吴成七,对坚不可摧的吴成七寨有着深刻印象。
还有传言说,叶琛初到青田时,曾被吴成七俘虏过,而且和吴成七结下了深厚友谊,所以元政府准备招降吴成七时,他成了最佳人选。但这种说法很少有人提及,因为叶琛自认根正苗红,说他和吴成七有瓜葛,那就是在侮辱他。
刘伯温是个有话就直说的人,所以他就对石抹宜孙说了他的计划:第一步当然是写安民告示,因为现在处州附近不仅是吴成七,还有很多山贼。历来战争,讲究的都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刘伯温这一招起到的就是“平乱”前安抚民心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吃不起饭、穿不起衣被迫落草为寇的百姓,如果能在战争之初就把他们争取过来,不费一兵一卒就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这是战争最理想的效果。另外还有一点,没有参加山贼的普通百姓也是潜在的山贼,这些人就是山贼的招生对象,所以,必须要堵塞山贼的兵源,暂时可行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政府是正义的,山贼是邪恶的。
叶琛听完刘伯温的话,站了起来,鼓掌说:“其实所谓安民告示,无非就是替咱们政府辩护一下吧?”
刘伯温对他的聪明很认可,但是,为元王朝辩护是件苦活。因为在那时,如果不是聋子或者是瞎子,都能看出来,政府和山贼没有不同之处。
可这难不倒刘伯温,因为激情和忠贞是智慧的源泉。刘伯温的安民告示是这样的:一开头,总结了元王朝建国八十余年是怎么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证明元顺帝还有为民之心,然后就开始替皇帝作自我检讨,他认为现在社会这么浮躁、险恶,都是当官的问题,皇帝问题并不大,接着,刘伯温开始循循善诱,告诉百姓:“我的父老乡亲啊,不要再被蒙蔽啦,欺侮你们的是贪官污吏,我也知道你们是被逼的,但是你们的矛头指错了,不应该对着我们圣明的皇上啊!你们无知的行为已经惊扰了皇上,何况那些贪官污吏你们也杀了不少,该够本了吧,该收手时就收手,你们再胡闹的话,皇上不客气了。”
实际上,刘伯温纵然有如椽大笔,有点石成金的水平,由于事实所限,他的论点也没有办法使所有人都信服。因为百姓们的认识都没他那么深,何况他们忠君意识并不强,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要是好皇帝,那当官的也不敢这么胡作非为。
安民告示没有起到作用,这就证明有时候攻心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恰好相反,有时候,武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吴成七的军队号称十万,其实只有几万人,这几万人里还有被逼当贼的人。所以,吴成七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强。
不过,此人的部队有个优点,就是善于山地作战。叶琛最有体会,他指出,吴成七那些喽啰简直不是人,在南方的山地之间,吴成七和他的部队如同鬼魅,飘然而来,砍了几颗脑袋又飘然而去,有时候又像是山神,可以移山挪树。老实说,元朝的陆军横扫天下时,对森林和山地也是束手无策。忽必烈活着时曾对安南和缅国进行过多次试探性的攻击,结果都是惨败而回。蒙古军队的名利场在大平原,而不是深山老林中。
刘伯温对叶琛说:“打仗,就四个字,扬长避短。绝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去碰对方的长处,那不是打仗,而是自杀。应该把吴成七叫到咱们的平原上来打。”
叶琛也是打过仗的人,而且读过兵法。纸上谈兵大家都是高手,都明白战役不是请客,要人家来就来。刘伯温又补充说:“要引蛇出洞。”
叶琛苦起脸来说:“我的部队一听说跟吴成七打架,就浑身无力,四肢发抖。引蛇出洞这种事,他们肯定不愿意干,我也不想让他们白白去送死。”
刘伯温说:“这简单,给我权力,我来招聘在山地生活的平民。贼最了解贼,用山地平民对付山地平民就是这个套路。”
据说,这件事后来的结果是,刘伯温招收山地山民,给吃给穿给兵器,和吴成七交战数次,吴成七屡战屡败,最后他的武装部队土崩瓦解,吴成七死在乱兵中。
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石抹宜孙和刘伯温等人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1356年三月份,计划开始实施。叶琛被任命为剿匪司令,带领当时江浙行省所能集结起来的一万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对吴成七发动全面进攻。一个月后,叶琛的部队一举荡平吴成七的二十余座军寨,并且击杀了吴成七的军师周一公。吴成七在总寨惶恐不安,就在他惊魂未定时,叶琛的部队又破了他三十余座军寨,同时还消灭了吴成七派去增援的五千精锐。